隨緣,結緣,點點「關注」吧!此文「一千五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5分鐘!
所謂「佛門廣大,普度眾生」,最初與佛結緣的善男信女,很多是因事業、感情等遇到了挫折,在塵世間無人傾訴,於是想到了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其實,不管以何發心,能夠親近正法,不落入外道,就是有宿世善根的表現,都值得隨喜讚嘆。
不過,在初學佛法之際,由於對佛理與戒律不甚了解,在禮佛的過程中,很多善信有顛倒和執著。甚至,一些學佛多年的老修行,在入寺禮佛時,言行舉止也有不如法的地方。祖師有言:「威儀乃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學佛人的一言一行,不止能調伏煩惱,也是度化眾生,令其對佛法生信的善巧方便。下面這四點常識,進寺院拜佛時,一定要謹記。
其一,外在與身心的準備。
俗語云:「無事不登三寶殿。」進寺院拜佛,意在感念佛恩,懺悔業障,也是在修持禪定。能夠放下塵世染緣,感受寺院的寧靜,懺悔往昔貪嗔痴業,使身心輕柔謙卑,感念佛陀教化,以佛為師。那麼我們拜佛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所以,拜佛之前,切記做好身心與外在的兩重準備。一進山門,就要止息妄念,萬緣放下,整肅衣冠,收攝身心。佛門是清淨地,一分恭敬,一分收穫,莫被世間俗事牽絆,把煩惱習氣帶到佛前。
其二,拜佛的順序與禮儀。
進入寺院,先去佛前禮拜,再拜謁出家師父。在家人拜佛時,可以緣大殿左右進入,不可從正中間的門進入。原則上講,除去佛像、經書,以及供養之物,其餘物品都不可帶入大殿。
拜佛時亦不可在大殿中間的拜墊上,這是專供住持或佛事主法和尚禮佛所用的,在家人應以男女之別,分別在大殿的東西兩單禮佛。另外,不管大殿內有多少尊佛,禮佛三拜即可,十方諸佛共一法身,眾生起心動念,諸佛無一不知,禮一佛即同禮萬佛。
拜佛的姿勢為「頂禮」,即以頭頂向拜墊,雙手反掌貼拜墊,觀想接佛足。身體柔軟,如飽滿的稻穗,因謙卑、恭敬而自然的曲躬,臀部位於雙足之上,不要翹起。拜佛的動作要緩,每一個起立、跪拜,心裡都要清楚明白。禮佛之後,才可觀瞻佛面聖容,默念佛偈:「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切忌仰臉指點,說佛像不夠莊嚴。
其三,如何與出家人交流。
禮拜過諸佛菩薩,就可以拜謁出家師父。出家人落盡鬚髮,身披三衣,所象徵的就是佛法僧三寶,因而對師父恭敬,就是恭敬三寶,也是莊嚴自身。
拜訪師父時,先在房門上輕扣三次。若師父無應答,則可能在修行或休息,自己無緣拜謁師父,應生慚愧心,不可抱怨。若得到師父許可,輕輕推門或挑簾進入,見到師父要整肅威儀,不可嬉皮笑臉,聳肩塌背,甚至抓耳撓腮。法不請不講,有疑惑請教師父時,一定要起立恭敬請法。每次聽聞開示,必答謝師恩,若言行不如法,被師父呵斥時,應生慚愧心,軟語懺悔。
其四,生理期能否拜佛。
幾乎每座佛家道場,都有為數甚多的在家女眾護持。女眾天生具有母性的慈悲,同理心重,不由自主地憐憫弱小的眾生。因此,佛門中許多菩薩,都是以慈母的形象示人。不過,因為自身生理的特點,很多女眾在生理期不敢進寺院,乃至連禮佛、誦經都因此廢弛。那麼,女性能否在生理期拜佛呢?
答案是肯定的,《楞嚴經》云:「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即便是特殊時期,只要身心清潔,一切如法照舊而行,上殿拜佛,乃至早晚功課,都是如法如理的。當然,倘若身體不適,只在家中念佛號也無不可。
《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學佛人的種種威儀,來源於律藏,規範身口意三業,是佛子共同的行為準則。拜佛時牢記文中的四點常識,調伏自身煩惱,讓身心不放逸,使其安住在佛法之中。果然如此,則時時精進,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嘈雜紛擾的塵世間,人生需要一雙看透假象的慧眼。
蓮荷居士每天帶你一起學佛悟道,破解人生迷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聯刪。作品均為作者原創,隨喜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