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山裡的外賣員:四個月騎壞一輛車
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外賣漸漸成為人們最常用的生活方式,如今大山深處也出現了一群點外賣的「新人」,村鎮變了,村民生活方式也變了。
2016年,騎手王波辭去了廣東一家工廠的工作,回到老家貴州省六盤水市開始送外賣,一天下來他竟然接到了近20個單子,以前在城市裡面幹都不一定有這麼多。騎手王波原本在的外賣公司開始向鄉鎮進軍,其領導打算派他去他的老家盤州市響水鎮「開疆拓土」,老闆給的待遇還算優厚,於是王波接下了這份重任,回到了響水鎮送起了外賣,但心裡還是相當疑惑,自己在鎮上生活了十幾年,幾乎從未見過有人點外賣,去這種地方真的有單送嗎?到大山裡的鄉鎮跑外賣?這怕不是天方夜譚吧?
是的,這是很多人的顧慮,但一天下來他發現農村也有外賣的市場,第一天竟然接到了近20個單子,這讓他大吃一驚。
眼下訂單是有了,可大山裡的外賣市場依然很嚴峻,王波的鄉鎮外賣小哥生活,最先遇到的問題是地理位置信息,響水鎮的位置偏僻,只顯示有學校、醫院、賓館等主要地點的位置信息,其他地址很多都是一片空白,而騎手們用車輪跑出「活地圖」,高德地圖為騎手們開闢了專屬的的上報通道,每送完一單外賣,就順便上傳位置信息,幫助商戶和居民添加定位,不出一年時間響水鎮的地圖就被「點亮」了,方便了很多。
另外,「城裡的騎手騎電瓶車,山裡的騎手騎摩託車;城裡的騎手跑單是直線距離,山裡可能要爬坡、繞路。」響水鎮地處雲貴高原,毗鄰大山,交通不甚方便,4個月就騎壞了一輛摩託車,可謂拼盡全力。此外,一路上,王波騎著自己的小摩託,笑著對告訴《工人日報》記者說「這個手啊,最近經常凍得不聽使喚。」
王波不僅是響水鎮的一名外賣騎手,更肩負商戶上線、用戶拉新兩項工作。大山裡的外賣員,市場雖困難重重,但在王波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響水鎮點外賣的用戶越來越多了,老人、小學生都知道可以點外賣,而響水鎮的商戶們也紛紛在王波的拉新入駐外賣平臺,逐漸有了訂單量,也掙到了錢。
王波的生意也漸漸拓展到了村裡。他對記者說:「我打工不僅為了掙錢,更想看看大山外的世界,開闊眼界,但最終我還是想回家。」隨著外賣平臺的下沉,同王波一樣,越來越多的貴州籍90後農民工選擇了和父輩們不同的生活道路,加入到了「下鄉」的隊伍中,回到家鄉在大山裡送外賣,同樣的劇情也在全國各地上演。
從2019年7月至今,王波和響水鎮站點另一位外賣小哥,每天訂單量有近100單。所有訂單中,來自鎮上發電廠的訂單佔到三分之一,鎮上居民和農村居民的訂單分別佔到三分之一。王波說,接下來,他會招聘更多的快遞員在響水鎮跑單,希望農村人也享受到便利的外賣服務。
02
點外賣的「新人」
村子變了,村民生活方式也變了
幾年前,四川古藺縣東新鎮吶喊村的羅江勝也想像不到,自己能在偏遠的山村開上農家樂,然後每天接到訂餐電話,送外賣。
從廣東辭職回來後,羅江勝在古藺縣一家工廠承包了3年食堂,合同期滿後,他回到了吶喊村。2012年,羅江勝回家置辦了一套廚具,打算做一名鄉廚,跑十裡八鄉的宴席,一年能接到幾十場宴席。隨著村裡產業經濟的發展,他抓住機遇順勢辦起了農家樂,送起了外賣,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每天10來趟,最遠到10公裡外。49歲,黝黑,微胖的羅江勝,他做的乾鍋雞、羊肉湯鍋很好吃,村民愛點,家常的回鍋肉、炒素菜也味道可口。羅江勝夫妻倆從早上開始忙,不斷有人打電話訂餐,他挨著記下來後,備料、切菜、烹飪……中午的時候,羅江勝開始送餐,大多數都是周圍一兩公裡範圍內的村民,他被村民稱為「送餐老闆」、「外賣大哥」。他每天騎著摩託車送餐,在村道上來來回回要跑10來趟,最遠送到10公裡外的鄰鎮村莊。口碑好,生意就好,如今,羅江勝的農家樂一年有40萬元純收入。
羅江勝說,大部分點餐的還是年輕人,或者收入較好的家庭。還有一些村民忙著幹活,便沒了時間做飯,於是常常有三五個村民在地裡勞動時,相約一起點份「外賣」,電話便打給羅江勝,他便準點送過去,有時還會直接送到地裡,或者送到指定的農家去。另外,村子裡一些務工返鄉的村民「過慣了城市生活」,他們有時候不想做菜,便在電飯煲煮一點米飯,再點分羅江勝的「外賣」。
03
山村外賣「另一面」,農村外賣,講誠信也講人情
羅江勝至今還感到「意外」,他沒想到生意會做到這個地步,即便當年開農家樂、建新房、辦證照,也沒有「想到這麼長遠」。村民要點外賣,不論多遠,只要打了電話,羅江勝都會盡力送去,有時候微信支付,有時候送到了給現金,甚至過幾天再來結帳,「都是一句話的事情」。
羅江勝說,因為都是熟人,彼此很信任,收費也是大眾消費,「大家都有個數」,另外平時送餐,羅江勝不收送餐費,訂餐也很簡單,不需要在外賣平臺下單,也不需要在線好評,基本上是訂餐靠電話,好評靠口碑。
羅江勝認為,在農村做生意,人品和人情最重要,平時不忙的時候,一兩個人到他的農家樂就餐,他都是免費端出來。有人晚上來吃飯,他忙完了,也坐上桌子跟著喝一杯,談些閒話家常。
現在的羅江勝,村民習慣喊他「送餐老闆」、「外賣大哥」,他樂呵呵地應著,跟誰都和和氣氣。
04
別小看了鄉鎮的外賣,農村也有受眾
外賣,我理解的是他只是另外一種形式的「下館子」,只要一個地方有人去餐館吃飯,那麼必然會有外賣的市場。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網購漸漸成為人們最常用的購物方式,這就需要大量的配送人員來滿足市場需求。而隨著市場選擇,快遞和外賣強勢來襲,成為兩個蒸蒸日上的新興行業。
近年來隨著產業轉移,不少企業都選擇去地租便宜、勞動力成本低的鄉鎮設廠,這就意味著這裡有一批坐辦公室的勞動者,吃膩了食堂總會有點外賣的需求。另外還有從城裡來的村官、值班的民警、開診所的醫生……這些都是外賣的受眾。還有,鄉鎮地區的交通不會有那麼堵,外賣員一路上可謂暢通無阻,農村外賣有著很大的市場,城市能做的,我相信鄉鎮也一樣能做。
現在,農村除了外賣配送,很多業務已經擴展到送藥、送傘等各個方面,之後還會加入各類便捷的上門服務,外賣小哥送外賣也是一種職業,是服務業興起和發展的需求。
任何一件事,只要不怕辛苦,願意努力,每個月都能獲得一筆不錯的收入,那是勞有所得,為你們點讚支持。最後,你覺得外賣小哥這一行能在農村幹嗎?有前景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