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梨託起小康夢 山溝貧困戶成電商網紅

2020-12-21 中國商報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焦立坤 祖爽 遆鳳洲)臘月裡的呂梁山南麓寒風刺骨,山西省臨汾市隰縣的農村電商一條街卻很忙碌。在各大快遞公司的站點,一箱箱玉露香梨承載著果農的喜悅,運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隰縣把玉露香梨產業確定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乘著「網際網路+」的春風,逐漸摸索出了電商扶貧的「隰縣模式」。2019年4月,隰縣正式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隰縣陽頭升鄉竹幹村是遠近聞名的「電商之村」。中國商報記者 祖爽/攝

電商村裡的網紅名片

水靈靈的玉露香梨被整齊地成筐碼放好,香甜的汁水甚至引來了蜜蜂駐足……這是2019年秋天王明明在抖音上拍攝的第一個視頻。1980年出生的王明明是隰縣陽頭升鄉竹幹村人,他現在可是縣裡大名鼎鼎的網紅。

「直播能拉近和顧客的距離,我最大的優勢就是直播的全都是真實的生活場景。直播、客服、拍照、發貨,全是我一人包辦」。作為村裡最早「觸網」的電商,王明明還把隰縣縣長王曉斌和自己在田裡的合影放到了網上,讓縣長「代言」自家水果。

據了解,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明明加上了王曉斌的微信。在隰縣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下,他參加了隰縣組織的培訓班,學習如何做電商。王明明抓住了產品差異化和用戶需求多樣化的特點,發現小個頭的蘋果對於小孩子來說大小正好,就將其重新包裝,打出「寶寶蘋果」的概念。除了梨和蘋果,他還把更多的土特產都搬到了網上,南瓜、杏幹、土豆、小米、醃菜等。現在,王明明每天都哼著小曲開著三輪摩託車去縣城裡發貨,忙得不亦樂乎。

王明明展示他和縣長王曉斌的合影。中國商報記者 焦立坤/攝

除了自己致富,這位電商帶頭大哥還幫助其他村民。村裡的貧困戶王龍龍、賀春蓮家屬患病,缺少勞力,王明明就把他們製作的醃菜、飼養的肉雞放到網店銷售,在當地賣六七十元的雞,王明明在網上可以賣到100多元。「以前我們賣梨都是靠天吃飯,等人來收,現在有了電商簡直太方便了。」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的一小時裡,又有客戶跟他訂了四箱梨。

「我是做電商的」。見到任調萍時,她剛風風火火地發完一車貨。從對網絡一竅不通到玩轉手機,任調萍的電商之路更為曲折。1996年,任調萍從鄰縣嫁到竹幹村。「當時家裡條件不好,欠了債,有一年我們靠借來的100元錢過了一個春節」。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她的眼中泛起了淚花。

近幾年,隰縣因地制宜,在全縣積極推廣種植玉露香梨品種,雖然推廣力度大,但最初任調萍並不太接受。剛開始她僅種植了兩畝地,約20棵梨樹,沒想到一年竟然帶來4萬元的直接收益。嘗到甜頭的任調萍開始大規模種植玉露香梨,不光在自己家地裡種,還承包了別人家的地。

為了擴大玉露香梨的銷路,連網購都不會的任調萍開始學習電商賣貨。任調萍表示,「學了電商以後,我才會學會在網上買東西、賣東西。」2018年,她在網上賣出了兩三萬斤梨,年收入達到十幾萬元。

除了學習電商外,經過多方籌集資金,任調萍還聯手其他村民建成一座容量3000噸的恆溫庫,每年可解決2000餘人次貧困戶務工問題,扶貧助貧金額達60餘萬元。「現在一提隰縣就知道玉露香梨,可不愁賣,有的外地客商專程跑到隰縣,一車一車地拉貨呢!」任調萍對記者說。

曾經的貧困戶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如今,像王明明和任調萍這樣的電商新農人在隰縣越來越多,他們不僅讓自家的小日子越過越紅火,還帶動了整個村的產業發展,為隰縣的梨果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遊戲小子的蛻變路

從身無長技、沉迷於遊戲的「浪子」到年流水20萬元的淘寶店老闆,這樣的巨變發生在隰縣陽頭升鄉竹幹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王平身上。

由於母親患病,王平很早就輟學外出打零工。22歲時,王平回村扛起了鋤頭,但生活的困頓和接連的打擊讓他沉迷於網路遊戲。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2015年,一天,王平收到朋友轉發的一條消息:「與其打遊戲,不如網上賣水果。」這是王曉斌在一個隰縣果農群裡發的。當時隰縣舉辦電商培訓班,王平抱著試試的態度報了名。令王平沒想到的是,隰縣不僅組織培訓班,王曉斌還親自來村裡解答農民的疑惑,這讓王平的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當時就覺得,這件事能做」!很快,王平就收穫了第一桶金,一位打遊戲認識的網友從他手裡購買了50元的水果。

隨後,王平開始在淘寶上開店,同時還做起了微商,靠誠信和口碑積攢了不少回頭客。賣得最多的一天發貨量超過70件,把運貨的摩託車裝得滿滿當當。「顧不上打遊戲了」。脫貧後的王平不僅精神面貌發生了改變,還主動幫助村裡其他貧困戶銷售水果。

「以前賣水果就是靠天吃飯,現在我的梨可以賣到天南海北。」王平說,2019年,地裡遭了旱災,影響了收成,家裡還背著債務,但是自己心裡不慌。「以前是頹廢混日子,現在是一心奔好日子,想讓家人為我驕傲。」王平說道。

玉露香梨的美好圖景

無論是王明明、任調萍這樣的農村電商帶頭人,還是王平這樣的創業年輕骨幹,他們都是隰縣「玉露香梨+電商」產業發展大潮中的朵朵浪花。扶貧攻堅,隰縣走出了一條「電商+扶貧」的新路子,全縣上下呈現出「電商一花開,帶來百花開」的態勢。

2015年,隰縣農民電商只有260人;2019年已經達到上萬人,全縣電商創業團隊有1049支,其中農村電商服務站80個、合作社88個、公司39個、個體842個,電商的「螞蟻軍團」還在不斷擴大。

隰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公共服務中心總經理霍鵬睿告訴中國商報記者,2016年進行電商培訓時,農民對網際網路、對電商的認知幾乎為零,但是現在參加培訓的農民提的問題都很專業,對如何提升流量有著深深的渴望。

隰縣縣委書記李亞麗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2017年,隰縣入選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當時,隰縣縣委、縣政府傾力打造以玉露香梨產業為核心,電商及品牌為兩翼驅動的發展模式,堅持把農村電商作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和載體,農村電商一條街、縣級電商綜合示範公共服務中心應運而生。

據了解,2019年,隰縣玉露香梨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87.43億元。隰縣80%區域種植果樹,80%農民從事果業生產,80%農業收入來源於梨果,80%貧困人口依託梨果穩定脫貧。目前,全縣梨果總面積38萬畝,其中玉露香梨的面積超過23萬畝,預計2020年達到30萬畝、總產8億斤、產值24億元,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玉露香梨第一縣」。

2019年,隰縣入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2020年該產業園將開始建設,玉露香梨也將進入盛果期,一個發展契機已經到來,隰縣未來在電商強農、電商富農路上的前景也令人期待。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種好紅梨紅利多
    河南日報記者王小萍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雪紅7月3日,三門峽市陝州區張灣鄉紅旗村,村口的一個「陝州紅梨」代購點,排起了長長的送梨車隊。村民張燈勤的三輪車上裝滿了紅梨,等待分揀、裝箱。張燈勤今年66歲了,是紅旗村第一批種植紅梨的農戶,最多的時候種了13畝,平均畝產量6000斤,每斤紅梨貴的時候3塊多錢,便宜時也得兩塊多,僅僅種植紅梨,每年就有10多萬元的收入。「靠著這隻小紅梨,家裡蓋了新房,開著轎車奔小康!」張燈勤的小康生活簡單、直接。
  • 「我的脫貧故事」小山溝裡,我靠養殖託起致富夢丨鳳岡縣永安鎮永安...
    我叫陸雲成,家住在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永安村宏河組一個偏遠的小山溝裡,距縣城約五十多公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也算不上便利。但在這裡,我卻靠養豬託起了致富夢。困境重生  尋出致富路  過去我的的家庭十分困難,所以只能外出務工。
  • 【聚焦精準扶貧】方永堂:生態土雞產業託起幸福小康夢
    【聚焦精準扶貧】方永堂:生態土雞產業託起幸福小康夢 2020-10-19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縣網紅」聯合「貧困村網紅」 帶火「高山鴨梨」
    為了深入推進偏關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優化「縣網紅」以及「網紅村」的系列培訓工作,助力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2019年11月27日,在偏關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的指導下,偏關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組織了本次為期兩天的「網紅村系列活動」。
  • 扔掉「金飯碗」變身「梨博士」大學講師夫妻助農奔小康
    2013年暑假期間,回家探親的何永健夫妻發現村裡種植的黃金梨由於技術不過關,管理跟不上,梨園子畝效益只有幾千元,而連片種植的個別技術過硬的種梨戶則高達20000多元。同樣的土地,同樣種梨,效益相差好幾倍。這讓何永健夫妻萌生了回鄉種植黃金梨、帶領鄉鄰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想法。告別繁華的都市,回到廣闊的田野鄉村。
  • 【脫貧攻堅奔小康】洮陽鎮王家咀村:小草莓託起村民致富夢
    【脫貧攻堅奔小康】洮陽鎮王家咀村:小草莓託起村民致富夢 2020-03-15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艾草」背後的「大產業」 湖北蘄艾產業託起農民致富夢
    蘄艾倉庫 張暢 攝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艾草」背後的「大產業」 湖北蘄艾產業託起農民致富夢中新網湖北蘄春8月26日電 (記者 梁婷)在湖北蘄春縣赤東鎮五鬥地村蘄艾基地,艾草散發陣陣清香同時為周邊貧困村、貧困戶找到脫貧路子,實現每戶脫貧、整村脫貧。「過去蘄艾種植只是小打小鬧,附加值不高,形成不了氣候。」蘄春縣赤東鎮黨委書記朱文剛介紹,近幾年來,立足於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精細化融合,先後引進市場主體,赤東鎮實現看有基地,聞有艾香,吃有艾品,玩有場地,用有艾館,研有學堂,住有庭院。
  • 「疫」情無情人有情 光纖託起求學夢
    「疫」情無情人有情 光纖託起求學夢 2020-05-15 0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副縣長變身「網紅」帶貨直播 盧龍農產品衝上「雲端」
    此次活動以「電商扶貧、直播助農、雲賞盧龍」為主題,旨在通過「網際網路+」、縣長帶貨、網紅直播、雲賞盧龍等形式,架起脫貧群眾、大櫻桃種植戶和其他農戶與電商企業的橋梁,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群眾收入、鞏固脫貧成果,促進農業轉型增效,助力盧龍第三屆旅發大會成功召開。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託起貧困群眾的小康夢——遼寧方大集團在...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託起貧困群眾的小康夢——遼寧方大集團在東鄉的扶貧實踐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杜雪琴 通訊員 羅永崗東鄉縣海拔1735今年34歲的閔麥乃家是東鄉族自治縣考勒鄉三塬村村民,過去她一直在家照顧孩子、做家務,方大炭素投資興建的臨夏州回味齋食品有限公司投產運營後,她成了一名產業工人。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郭海軍:山溝裡的帶貨網紅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想不到山溝裡的郭海軍會是一個坐擁十幾萬粉絲的網紅。「70後」的郭海軍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妻子王巧玲是「80後」,暱稱「圓貓兒」。夫妻倆現在通過每日在「快手」直播平臺上賣貨年收入可達4萬多元,誰也想不到他們一年前還是村裡的貧困戶,更想不到的是郭海軍的妻子還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丨(17)推進管護區經濟 託起職工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丨(17)推進管護區經濟 託起職工致富夢 2020-12-20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顆小草莓 滿滿幸福紅
    一顆小草莓,滿滿幸福紅。在盤灣村,通過發展草莓種植產業,盤活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試點工作頻傳喜訊。據悉,目前,盤灣草莓種植面積達300畝,帶動貧困戶畝均增收近2萬元。以草莓為主打產業的集體經濟去年收入13.05萬元,較2018年增長1630%。
  • 任隆鎮依姑村:窮山溝的蛻變
    以前的依姑村是典型的窮山溝,全村只有一條爛泥路,村民們出行極不方便,遇上雨天,出行則更加困難。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依姑村先後修建了24.5公裡水泥路,徹底解決了全村的交通問題。貧困戶羅通秩談到現在過的好日子難掩內心的激動:「我現在生活過得好,每天中午吃頓肉,早晨吃餃子,晚上吃麵條,生活過得好,現在政策好,我們也住上了新房子,我做夢都沒想到。」
  • 「一村一品」奔小康丨石燕湖村:小民宿大產業,託起村民致富夢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作為雨花區唯一農業鄉鎮的跳馬,小康成色如何?雨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將紮根一線,積極踐行「四力」,通過「解剖麻雀」方式,展現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 大西瓜圓小康夢
    「摘掉小頭瓜、只保三茬瓜,三株瓜苗綁一起、只結一顆甜小瓜,打記號、分岔種、分批賣……」在星耀鎮龐安路西瓜專業合作社,瓜農張曉敏念叨著大興農業技術專家編的順口溜,樂得眼睛眯成了縫。今年雨水足,大棚裡的西瓜長勢相當不錯,一個瓜四五斤重,賣到北京得三十多元,一個大棚能收入14000元。
  • 大理祥雲:紅梨成為一張特色名片,遠銷國外市場
    劉廠鎮大波那社區二組的村民小組長趙用久,他家從2010年開始種植紅梨,面積一直保持在10畝。由於管理到位,他家種植的紅梨不僅豐產,而且品質較好,在祥雲縣2016年高原特色農產品推介暨「祥雲紅梨」品鑑會上奪得了銀獎。
  • 四川廣元朝天:小櫻桃點亮致富夢 貧困戶日子甜如蜜
    四川廣元朝天區沙河鎮金鰲村66歲的貧困戶張澤貴天剛亮就起了床,急匆匆吃過早飯後,拿起窗臺上的竹笆籠利索地拴在腰間,就準備上樹摘櫻桃了。他笑道,「眼下正是櫻桃成熟季,又趕上周末,遊客多得很,都在樹下等著我摘呢。」晨曦裡,張澤貴家的櫻桃樹上,一顆顆晶瑩剔透、色如瑪瑙的紅櫻桃綴滿枝頭,躍動成一個個象徵「幸福」的小精靈。
  • 網紅「農二喜」:和你一起圓淳樸的田園夢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福州11月27日電 題:網紅「農二喜」:和你一起圓淳樸的田園夢新華社記者林超、秦宏「嗨,大家好,我是農二喜。」坐擁33.7萬粉絲的網紅「農二喜」見到來訪的記者,熱情地打招呼,這正是他近700段視頻作品最常用的開場白。憑藉這些視頻,他今年已經幫農戶賣出了近160萬元農產品。「農二喜」真名叫廖省華,是福建省三明市寧化鎮淮土鎮禾坑村人。「農二喜」是他用於創作視頻的網名,意思是「農二代喜事成雙」。在視頻裡,他的穿著幾乎一成不變:純色上衣、便褲、運動鞋,戴一副黑框眼鏡。
  • 宜秀區大龍山鎮百華社區:產業「造血」 實現「小康夢」
    宜秀區大龍山鎮百華社區:產業「造血」 實現「小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