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吃葉,夏吃瓜,秋吃果,冬吃什麼?冬吃根。
大雪時節,為了給身體禦寒,除了多吃滋陰潤燥的肉類時,還以根莖類食物伴食解膩。而根莖類食物多數屬甘平之物,適合大多數人作為主食或平補之用。
冬天是吃根莖類菜蔬的極好時節,而芋頭可以說是根莖類食材的優秀代表了。
本期主角芋頭,是根莖類食物中,可甜可鹹的百搭食材,在營養含量和入藥作用方面,不輸其他同類。今期俏佳人攜手健康生活踐行者楚惠老師,教你如何嘗出芋頭的秋冬好滋味。
| 配合音頻食用更佳 |
芋頭的基源
芋喜歡生長在高溫溼潤的沼澤地帶,原產在我國、印度、馬來半島等地,現在全球各地廣為栽培,由於芋的根莖澱粉含量高且很好消化,在一些熱帶海島國家如印尼,菲律賓的民眾還視芋頭為主糧。
研究機構對芋頭的營養含量分析中得出,芋頭富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鉀、鎂、鈉、胡蘿蔔素、煙酸、維生素C、B族、皂角甙等多種成份,其中的芋頭多糖還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和抗氧化作用。
芋頭的功效
在我國中醫藥典籍中,芋頭除可調中補虛外,還有特定的功效:將芋頭研末外塗,配合胡麻油、大芋等,可以治火燙傷、緩解皮膚化膿或黴菌引起的感染。
《中華本草》芋頭
【性味】甘、辛、平
【歸經】入腸、胃經
【功能主治】健脾補虛、散結解毒。主治脾胃虛弱、納少乏力、消渴、瘰癧(淋巴結核)、
腹中癖塊(腹內結塊、伴有脹痛)、腫毒、贅疣、雞眼、疥癬、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0-12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搗敷或醋磨塗
【各家論述】
《日華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魚煮,甚下氣,調中補虛。」
《滇南本草》:「治中氣不足,久服補肝腎,添精益髓。」
《嶺南採藥錄》:「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兒連珠癧及虛癧,大人亦合,並可免一切疥瘡。」
《中國藥植圖鑑》:「調以胡麻油,敷治火傷,開水燙傷;用芋片不斷摩擦疣部,可除去。」
《簡便單方》:
治頭上軟癤:大芋搗敷,即幹。
治牛皮癬:大芋頭、生大蒜。共搗爛,敷患處。
治筋骨痛,無名腫毒,蛇頭指,蛇蟲傷:芋頭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塗患處。
芋頭性味甘平,內服可以補中益氣,而且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
芋頭的禁忌
名醫陶弘景:「生則有毒,不可食。」
《本草衍義》:「多食滯氣困脾。」
生芋頭的注意事項
生的芋頭含有生物鹼和蛋白凝聚酶,吃沒有熟透的芋頭,會有點麻舌感,平時在處理芋頭時,如果沒有戴手套,手會發癢發紅,但這些生物鹼和蛋白凝聚酶不耐高溫,加熱後則可以轉化,所以芋頭要加熱至全熟後才能食用。
如果處理芋頭後手癢,也可以用明火或用暖風機烘一下手,或用熱水衝洗浸泡雙手,瘙癢就可以緩解。
熟芋頭的食用量
幹品每個成人60-120克,由於芋頭澱粉含量豐富,折算成鮮品,大約2兩到4兩,小孩減半,多食則導致不消化,影響脾系統的運化能力。
大芋小芋不同口感
日常中芋頭有的大到兩三斤,也有的小至一二兩,這些都是芋在不同的氣候、水土環境所形成豐富品種。
小芋頭:「多子芋」
我國中部和北方栽培的芋頭,以小芋頭為主,學名稱「多子芋」:「子芋多而群生,母芋多纖維,味不美,栽培目的是採收子芋。」
山東沂蒙山區、浙江杭州、慈谿均有很優秀的品種,這種多子芋,粘液較多,粉質及甘甜度不及南方的大香芋,多用於粘白糖、或配桂花糖當早點吃,也有將小芋頭或與姜蔥或肉類一起紅燒燜菜同食。
大芋頭:「大魁芋」
我國南方,則可種植肥大而味美的 「大芋頭」,學名」大魁芋「,植株高大,母芋發達,子芋小,粉質豐富,味美甘香。
臺灣、福建、廣西、廣東等熱帶地區常見的檳榔芋、竹節芋、糯米芋等就屬於大魁芋。廣西荔浦出產的大魁芋,由於帶有紫色或暗紅色的紋路,很像檳榔的紋理,也被稱為檳榔芋,又因芋肉粘液少,粉質鬆軟,並具有濃鬱香味,被稱為香芋或大香芋。
由於澱粉含量豐富,大魁芋可以作為主糧或儲備糧,並且可以製成甜品或燜肉菜餚。
在傳統甜品中,大魁芋切粒,與椰汁、紅腰豆、木瓜粒做成的香芋甜品,很受歡迎。
在傳統的大菜中,香芋扣肉、香芋燜鵝,都是入冬後宴會餐桌的熱門菜式,也因「芋」和「護」的粵語發音相同,所以新年菜式中,不乏大小芋頭的身影,取其「護子護孫」的美好意頭。
芋梗配菜護腸胃
《中華本草》芋梗
【性味】味辛、性平
【歸經】心、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利溼、解毒、化瘀。主治瀉痢,無名腫毒,蛇頭疔,蜂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摻。
【各家論述】
《本草衍義》:擦蜂螫處。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利水,和脾,消腫。
芋梗亦稱「芋荷幹」
由於芋的葉片大如荷葉,芋梗也被稱作「芋荷幹」,一些南方方言,將大葉稱之為「呷」,估計是出於這個原因,「因此芋荷幹」又有一個很好聽的發音——「芋呷幹」。
這個很接地氣的名字,與它獨特的風味相連,成為了南方「種芋人家」揮之不去的美味記憶。
醃芋梗
生鮮的芋梗,因含有多種生物鹼,入口有強烈的麻澀味,充分煮熟或醃製後,這種麻澀味才消失,智慧的種芋人家,會對芋梗作醃製功曬乾儲存,以便不時之需。
醃芋梗是將新鮮芋梗去皮,切成若干小段,先在陽光下晾曬兩日,再用食鹽將半乾的芋梗揉搓均勻,放入甕中,用鹽、姜、辣椒和醋一起醃製,待芋梗變成金黃色後,則做成開胃小菜或配菜。
芋梗內有海綿一樣多孔莖,便於芋吸收水土中的養份,新鮮芋梗放在太陽底下曬三五天,曾經碧綠粗壯的梗變成幹軟如草的幹芋梗,質輕且不佔地方,便於收藏,方便在冬天菜少的時候隨時拿出來與肉類一起煮製。
由於芋梗的味香性平,與很多肉類都很搭,一些家庭會用鹽、醋醃過的芋梗炒瘦肉、蒸雞、燜鴨或與辣椒米醋一起炒成酸辣開胃菜,風味之餘,芋梗祛風、利溼、解毒、化瘀的作用,還讓這些風味菜具備食療的作用。
芋呷乾食療方
芋呷幹煮芒果核
調理拉肚子的養生茶
參考用料
幹芋梗20克,芒果核幹1-2個
做法
將芒果核敲開,再和幹芋梗一起,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煮30分鐘麵茶湯,作日常飲用。這味茶湯味淡香不苦,大人小孩皆可飲用。
功效
當家人碰到腸胃不舒服,拉稀的時候,一些有經驗的老人家則會用幹制的芋梗、芒果核煮茶來減輕這些消化不良的症狀。
連結:芒果核
【性味】酸、澀、平
【歸經】胃、小腸經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化痰行氣
芋呷幹燜五花肉
材料(兩人份)
主料——五花豬肉100克切塊,幹芋梗50克;
配料——蔥、蒜粒少許
調料——香菇醬或黃豆醬或豆瓣醬、料酒、生抽、米醋、鹽、綿白糖各少許
做法
1、將芋梗洗淨泡軟,瀝水後切成小段;
2、五花肉用鹽、料酒、白糖、生抽醃製20分鐘;
3、熱鍋放油,先放姜蒜爆香,加一勺香菇醬或黃豆醬或豆瓣醬,倒入醃製好的五花肉翻炒,再將瀝乾的芋梗放入一起炒勻,加入料酒、生抽、少許米醋調味,再倒入能沒過食材的開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燜煮30分鐘,至五花肉綿軟,則可再開大火收汁、調味、裝盤上桌。
五花肉入口即化,一點也不油膩,芋梗有著脆滑的口感,也吸收了五花肉的湯汁,葷素搭配很美味,尤其適宜做下飯菜。
連結:摘錄《中華本草》
《中華本草》芋葉
【性味】味辛、甘、性平
【歸經】肺、心、脾經
【功能主治】止瀉、斂汗、消腫、解毒。主治洩瀉、自汗、盜汗、癰疽腫毒、黃水瘡、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
外用:適量,搗汁塗或搗敷。
【各家論述】
《日華子本草》:除煩止瀉,療妊孕心煩迷悶,胎動不安;又鹽研敷蛇蟲咬並癰腫毒。
《本草綱目》:汁,塗蜘蛛傷。
《醫林纂要》:斂自汗、盜汗。
《本草求真》:治痘瘡潰爛成瘡。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利水和脾,消腫。
供稿 / 健康生活踐行者 楚惠
採訪 / 方可程
文字編輯 / 杜曉璇
圖片來源 / 部分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