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生姿,米芾視書法如生命,深受王羲之、王獻之的影響

2020-12-16 漢府古文化

米芾書法對於書史的貢獻在於他的行書。蘇東坡對他的行書頗為激賞,贊其「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宋史》本傳說他「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沉著」與「痛快」、「飛翥」本是對立的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米芾書法能合二為之,如果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和強烈的創新意識,是無法實現的。宋代孫覿稱米芾「每出新意於法度之中,而絕出筆墨畦徑之外」。元代虞集認為「米南宮書神氣飛揚,筋骨雄毅,而晉魏法度自整然也。」清代王文治賦詩讚道:「天姿陵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

在常人的印象中,米芾舉止怪異、風流倜儻,一副典型的風流書家模樣,其揮毫作書往往信手拈來一揮而就。其實不然。米芾是一個視書法為生命的人。他認為自己就是為書法而活著,他的目標就是要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是一個握筆便作千秋之想的書法家。他曾說:「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 (明·范明泰《米襄陽外記》) 在常人看來區區一首小詩,米芾認真寫三四遍還不滿意,足見對自己書作的苛刻。

米芾是一位虔誠崇古的書法教徒。他認為只有深入而認真地學古,在學古的基礎上才能生新意。他公然標榜自己的書法是「集古字」。他對於古典法帖的臨習極為勤奮,從未有一天中斷。《群玉堂》第八卷中,刻有他自述學書的手跡。他主張執筆要輕 (「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 ,初學書時在壁上懸肘寫字以鍛鍊臂力 (「入學之理,在先寫壁,作字必懸手」) 。米芾8歲開始學顏真卿,稍大一些學柳公權 (「見柳而慕緊結」) 、歐陽詢 (「…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 、褚遂良 (「學最久」) 、段季展 (「轉折肥美,八面皆全」) ,以後進而學隸、篆、鐘鼎文……

褚遂良的書法對米芾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都是楷書的集大成者。這三家之中,褚遂良的書卷氣極為濃鬱,後人稱之為「帖法入碑」,正行全法王右軍,黃庭堅稱「臨右軍文賦,豪勁清潤」。褚書的「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頗令米芾鍾情。對於褚書的筆意,米芾直到晚年的書作都可探尋到。

米芾學書很狡黠,從不願意讓別人看出他的習書正源。王羲之、王獻之對於米芾書風的形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本應將「二王」的功勞大肆宣揚一下,他卻以「覺段季展《蘭亭》 (都從《蘭亭》演化而來) 遂並看法帖」一句輕描淡寫,一個「看」字就帶過了。實際上,米芾對王羲之《王略帖》、王獻之《中秋帖》二帖珍愛至極,並將二帖勒石置於他的官舍之中,供他觀賞臨習。

其子米友仁說他無日不臨學「二王」法書。然而,米芾又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內心對「二王」極為崇敬,對「二王」的評價,他又無法去掩飾內心的真實的感受,不由得脫口讚頌,稱《王略帖》為「天下第一帖」,《蘭亭序》神助留為萬世法,又說王獻之「天真超越,豈父可比也」,題贊《中秋帖》:「藐百川,會北海;人那知,冠千載。」米芾還把《中秋帖》的運筆比作「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未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者,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二王」對米芾的影響是深刻的。從傳世的《多景樓詩》、《苕溪詩》、《蜀素帖》、《拜中嶽詩》等作品來看,米芾學「二王」是學到了「二王」的神髓,應是「二王」的嫡系。米芾在3 3歲時寫的《方圓庵記》,在用筆結字上,尤其是在圓勁轉折處把王羲之《聖教序》的轉折特徵表現得十分到位。

《宋史》中「得王獻之筆意」的評價是有見地的。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南宋的範成大,他也認為「米禮部行草正用大令筆意,稍跌宕自成一家」。對於王獻之的作品,米芾曾下過很深的工夫。他臨摹王獻之的作品幾可達到亂真,據傳,傳世的王獻之《中秋帖》是米芾的臨本。

米芾書法在分布、結構、用筆上個性突出。米芾注重在統一中變化,在變化中求和諧,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繁與簡等對立的因素融為一體,達到「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

米芾書法重視通篇氣息的貫暢,對於書法細微處點畫的刻畫也是十分留意的,他的書法左右顧盼,前後呼應,行與行之間以及每一行之中各有正、側、掩、仰,其間正、側、掩、仰的程度又各有不同。書寫前意在筆先,胸有成竹,在書寫的過程中隨意而變,獨出機杼。米芾書法中時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磊落的風姿、駿快跳躍的神氣。

米芾運筆不受約束、奮筆直書,處處講求的筆。一個「刷」字將其用筆的特徵凸顯。沈鵬先生對米芾的用筆的特點分析得十分透徹,他在《米芾的書法藝術》中指出,米芾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

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變化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有時轉折前在一筆當中再加一波折,與此類似的是,米書的「鉤」也有特點,有時比一般的寫法更多一個波折……這些都是為了增加用筆的變化,變化多端的筆法形成了米芾自己的「獨有四面」,得到了「八面生姿」的讚譽。

相關焦點

  • 書法中的意趣和率真是最高境界,米芾這三種方法值得學習
    米芾的書法審美思想主要集中在「意」之上,這一點與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是基本相同的,唐代張彥遠曾經記錄了王羲之的話:「子敬(王獻之)飛白大有書意。」就說明從那個時期,人們就注重了書法中的「意味」,「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等等。米芾的「書意」思想,也許與他取法王羲之書法很有關係。那麼,米芾是如何在書寫中表現書法的「意趣」之美的?
  • 米芾送給皇帝的一幅字,瀟灑而痛快,不愧是天賦異稟的書法奇才
    學習書法也是如此,要向高明的人學習,才能真正領會書法真諦。書法的最高境界的代表便是王羲之了,但是很多人直接學習「二王」的書法往往很難有大的進步,這是因為王羲之的書法存世數量較少,在這極少的非真跡的作品當中,很難掌握其書法的規律,所以難以學出成就來。
  • 書法欣賞,米芾行書《千字文》,米芾書法高清大圖
    《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 《千字文》也是歷代書法家的熱門創作素材,著名版本有智永、文徵明、趙孟頫六體版等,也有大量諸如顏真卿、王羲之等集字版本,備受書法學習者青睞。今天我們一起欣賞米芾集字版本。 米芾,字元章,湖北襄陽人。
  • 《書法問集》568、不先學習楷書,直接學米芾王羲之行書可以嗎?
    原來題目:不先學習寫楷書直接學習寫草書或者行草(比如米芾,王羲之)行嗎?我是一人。米芾後期成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區別很大。【想要寫當然沒有問題,只要想練練都行。如果想要系統的練習,那麼最好有一定的楷書基礎,而且王羲之和後期的米芾並不是一路。這個問題最後變成了學誰的楷書,誰的楷書值不值得學。】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很多人都想要自己學。和他們說要按照具體的順序學,楷書行書草書這麼一路練一遍,不少人根本不聽。不讓他們練字也不行。
  • 米芾經典書法:手札墨跡《草聖帖》全卷賞析,又名《論草書帖》
    導讀《草聖帖》這本米芾墨跡有好幾個名稱,比如:《論草書帖》、《張顛(癲)帖》、《草聖帖》、《論書帖》,這本書帖屬於米芾草書墨跡,是米芾傳世書法真跡,《草書九帖》之中的第五帖。「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米芾的這本《草聖帖》屬於隨筆而寫的手札,帖中內容講了米芾本人對於草書學習的看法,還有米芾對幾個以寫草書為主的名家的評論。米芾學習書法,最崇尚的當屬魏晉書法,比如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這個觀念在《草聖帖》中也有體現,米芾始終認為,學習書法當根植傳統,追求魏晉風流,否則書法便容易成為俗品。
  • 王羲之,飛筆「點太原」是怎麼回事?為何書法界,會傳為「佳話」
    談及王羲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以書法馳名,尤其是經典書法大作《蘭亭序》,不僅文採斐然,書法精妙更是世間獨有。自古以來,王羲之書法都是被奉為皇家藏品而進行收藏的。尤其是唐玄宗、武則天愛不釋手,相傳《蘭亭序》的真跡,有可能陪葬在「乾陵」裡。
  • 米芾的書法有多棒?光這一幅字,就足以令後人望塵莫及!
    米芾《多景樓詩帖》行書長卷其實想看懂書法並不難,也並不需要非得練上幾十年不可,你只需要花一點功夫,細細品味一下古代的經典法帖,就足以提高你的審美認知了,而書法中的審美認知,完全可以滲透到其他的藝術領域,米芾的書法絕對遠出其右者!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比如,篆書、草書創新的可能性大於法度謹嚴的楷書,行書學王羲之可出新米芾,花卉學吳昌碩可出新齊白石。太極圖既是一個圓,圓中兩級便可變化無窮,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國書法書體線條性的古文字,要比隸書、楷書等點畫新體書變化要大。清·傅山云:「楷法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
  • 風格即人 字如其人——王獻之《中秋帖》探析
    王獻之《中秋帖》卷(傳) 紙本草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說到王獻之,可能有人不知道;但說到「書聖」王羲之,知道的人就很多了。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王氏是東晉的望族,一門盛產書法家,在這些王姓的書法家裡,王獻之和他的爸爸是最著名的,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為亮麗的風景線,所以《宣和書譜》中說:「風流蘊藉為一時之冠。
  • 練書法時,「八面出鋒」不如「十二面出鋒」!
    毛筆書法有所謂「四面勢全」及「八面出鋒」的說法。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毛筆是一個圓錐體,根據運筆方向的不同,可以將筆鋒分為多個面。原則上來說,向哪個方向行筆就用哪個面書寫,這樣行筆快捷。如果只用一個面書寫,換向時往往就得捻管,這樣做既影響書寫速度又影響點畫力度。
  • 書法界有一大傳聞,王羲之飛筆點太原,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王羲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以書法馳名,尤其是經典書法大作《蘭亭序》,不僅文採斐然,書法精妙更是世間獨有。自古以來,王羲之書法都是被奉為皇家藏品而進行收藏的。據傳,關於王羲之的書法,已經到了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境界了。那麼,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到底有多高?
  • 米芾:好字的三個標準,你寫的字符合嗎?
    米芾的字風格獨特,被很多人喜歡。那他的字好在哪裡呢,米芾自己做過總結。一、吸各家所長獨成一家,八面自然出鋒。米芾: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有真跡。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 一件藏於臺北故宮的「書法至寶」,曾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
    米芾《蜀素帖》長卷學習過書法的人基本都了解這「十大行書」,第一是王羲之在會稽山跟朋友飲酒之時寫下了《蘭亭序》,第二是顏真卿在其侄兒與堂兄死後,悲憤交加的情緒中寫下的《祭侄文稿》,第三是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
  • 米芾《行書三札卷》,神完氣足,爐火純青
    米芾《行書三札卷》,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為米芾三封書信、合裱而成。分別為《長至帖》、《韓馬帖》、《新恩帖》。三札皆系米芾50歲後的晚期作品,神完氣足,爐火純青,個人風格已十分成熟。關於學書的歷程,米芾在他晚年所寫的《自敘》中說得十分清楚:「餘初學先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勁,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書帖》」。從米芾的途述來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段秀展、王羲之等書法家曾是他取法的榜樣。
  • 壓箱底的功夫如何,從練書法開始,好處太多
    按《筆勢論》的記載,王羲之總結了自己的書法創作經驗,寫成筆記,感覺很珍貴。同學都想要借學霸王羲之的筆記看看。結果,王羲之居然沒有借給同學觀看,這是搞技術封鎖啊,可見書法的重要性是多麼大,誰學明白了誰就能贏娶白富美,走向人生輝煌。
  • 淺析:米芾尺牘與「二王」尺牘
    米芾對於唐代書家的認知與肯定是基於對孫過庭一家的認可,認為對於「二王」書風的傳承延續是有重要意義的。米芾在研習孫氏《書譜》書法與文章內容時,可以窺見,相較於後世無「二王」真跡這樣的事實,能夠看到「二王」書風的傳承者孫過庭及其《書譜》而言,是大有益處。米芾和孫過庭對「二王」的繼承和發展是本章討論重點。
  • 鍾繇、王羲之書法有何不同?一個淳樸厚重,一個輕纖明豔
    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行書是其各自的所處時代的巔峰。二王行書在整個行書史上都享有典範地位。王羲之的行書是在鍾慈基礎上的新體,王獻之又在羲之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謂「破體」。每個變革都是一次由「古」向「今」的遞進。元代人分析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行書的用筆、字勢的差異說:「鍾爵每筆為圓,猶近楷法,真扁而行長;王羲之筆方字圓,一變楷法:獻之筆圓字方。」
  • 米芾書法中這個特殊的「撇」,是怎麼寫成的?
    米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為集古字,蓋取諸長,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海嶽名言》)所以,如果要鍛鍊全面的書法技巧,以米芾入手是較好的。只是,當筆法有了一定成績之後,不能再沉溺於米字之中。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看米芾書法中一個特殊的點畫,就可以明白了。
  • 說起學米芾,當代書法名家,有人比得過曹寶麟嗎?
    說起學米芾,當代書法名家,有人比得過曹寶麟嗎?曹寶麟這個名字,喜歡書法的朋友肯定會非常熟悉。他學書法,主要取法自米芾,同時還涉獵到顏真卿、蘇軾等唐宋名家。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堅守傳統帖學,精心耕耘,不求出彩,只為再現書法的古典美。細看曹寶麟先生的書法作品,你還是能在其中看到一些米芾的影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