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公寓5》:2020開年山寨大劇。
當山寨等同於複製和克隆,徹底淪為侵犯他人權利的工具和手段,再也沒有什麼能阻止它們的沉淪。
談起山寨,沒有人會感到陌生。它曾令無數初創企業家聞風喪膽,也讓大量消費者厭惡至極。
現在的人談起大規模的山寨,仿佛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
但就在近兩個月,李小龍女兒告真功夫、無印良品敗訴、迪士尼商標被抄襲等事件相繼出現,又再次讓人真切感受到,即便時間的車輪已經碾壓到了2020年,抄襲山寨現象仍然廣泛存在。
止不住的山寨
抄襲事件並不少見,但如果代表一個城市臉面的城市logo都涉嫌抄襲,那打的可就不只是設計師的臉。
前段時間,「大連城市logo設計」被指涉嫌抄襲,其拼音字母與迪士尼字標中的字體相似度將近100%。
圖片來源:大連發布/迪士尼官網
如此明目張胆的抄襲還能獲獎,也不知道是設計者太有勇氣還是評獎者太過大膽。消息一出,大連官方回應稱將展開調查,一經查實,將取消設計者參賽資格並追回獎勵。
隨後有網友指出,大連這個圖標不僅字體抄襲迪士尼,就連燈塔下面倒影的「連」字,也是抄襲江蘇淮安漣水的城市標誌。
「大連城市logo」的出現不是抄襲史的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康師傅的山寨品康帥傅,奧利奧的山寨品粵利粵,娃哈哈的山寨品娃恰恰......商標被山寨得最厲害的時候,一些品牌能莫名其妙多出一堆「親戚」。
商標被抄襲,對企業來說是極大的麻煩,好不容易構建起來的客戶信任、企業聲譽,在鋪天蓋地的山寨產品中被消磨得所剩無幾,如果再對上一些臉皮厚的抄襲者,曠日持久的維權戰將極大消磨創業者的精力和信心。
商家山寨讓人防不勝防。
歷來最深的套路都在過往案件中,抄襲者總有看似不可辯駁卻又令人瞠目結舌的辯駁。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著名的中美喬丹商標互告事件。當年美國籃球明星麥可·喬丹狀告中國喬丹體育的商標侵害了他個人的姓名。
這一爭議剛開始的時候,麥可·喬丹因為只擁有Jordan的外文姓氏而稍顯劣勢,中國喬丹聲稱中國的喬丹和美國的Air Jordan不會混淆,商標也未侵權,麥可·喬丹的姓氏是Jordan,而中國喬丹是姓喬名丹。
這樣的理由讓人哭笑不得,但如果喬丹體育沒有搶註麥可·喬丹兒子們的名字,或許可信度還能再高一點。
麥可·喬丹起訴喬丹體育公司侵權。
雖然在麥可·喬丹的不懈鬥爭下,2016年年底他終於小勝了一回——最高人民法院判定麥可·喬丹就「喬丹」享有姓名權。
但這並不是結束。喬丹體育發出聲明,稱2016年年底的判決只是眾多商標爭議糾紛案中的小部分,在2015年的判決中,法院維持了喬丹大部分商標的註冊,包括正在使用的「喬丹」。
即便麥可·喬丹享有「喬丹」的姓名權,但喬丹體育目前還是喬丹體育,老爺子也發揮了死磕到底的精神,這幾年來雙方仍時常過招,就在兩個多月前,麥可·喬丹主張喬丹體育商標侵犯他的肖像權,不過最後他還是敗訴了。
喬丹體育和Nike商標。
面對鋪天蓋地的抄襲,各大企業也加強了防範力度,一個基本邏輯是——要防山寨,就要從山寨者的思維出發,搶先佔據所有可能的山寨品。
阿里巴巴的法務部堪稱其中榜樣,查找阿里巴巴旗下註冊商標,可以發現阿里巴巴註冊了包括「阿里爸爸」「阿里爺爺」「阿里姐姐」「阿里寶寶」「阿里嬸嬸」在內的一整個阿里家族商標,且大部分商標註冊了1-45類所有商標類型,切斷山寨者所有可能切入的路徑。
為了不被山寨,阿里巴巴真的很努力。/中國商標網截圖
在山寨自己這件事上,金龍魚也不落後,雖然我們常見的是金龍魚,但豐益貿易很早就註冊了「銀龍魚」「紅龍魚」「金鯉魚」等不同種類的魚。
如果六個核桃早點有這樣的先見之明,也不至於冒出「七個核桃」「八個核桃」「六仁核桃」這麼多不相干的親戚了。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商標的戰場上,老祖宗的智慧依然適用,隨便在中國商標網上搜索一個知名品牌,無論是別人的山寨,還是自己公司申請的類山寨商標,都只是把抄襲者的套路重演一遍。
碰瓷的遊戲,原創的無奈
山寨抄襲商標只是商標戰場上的一角,各大企業自己山寨自己,也是為了防止相似商標被搶註。但是如果真的落入搶註的糾紛,維權之路難上加難。
不久前結束的無印良品商標案,日方「無印良品」敗訴,「無印良品」四個字自此從部分商品上面撤下,只留MUJI。
在日本大阪Grand Front Osaka的無印良品分店。/wikipedia
實際上,查詢中國商標網,我們可以發現無印良品在1999年已經註冊了「無印良品」「無印良品」「MUJI」的商標,但卻只註冊了部分類別。
2000年,北京棉田公司搶註了第24類織物和紡織品的「無印良品」商標。當無印良品2002年再註冊其他類別的商標時,第24類商標的主要經營產品已經不能再註冊。
這些年無印良品也不斷嘗試再註冊第24類商標,也只能搶到塑料簾及相關商品的註冊,在雙方爭議的浴巾、浴室用腳墊這些商品上,由於北京棉田先註冊,無印良品敗訴,其實也在預料之內。
「無印良品」還是「無印良品」,傻傻分不清楚。
商標是企業對外的形象,經營多年的品牌及背後價值一朝被竊取,抄襲者即使贏了官司,也丟了信譽和民心,最終結局不過是兩敗俱傷。
由於商標具有地域性,搶註這種非正常競爭的手段在全球範圍內並不罕見。
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商標曾在上個世紀被日本大榮公司搶註,長達十年才回歸。80年代末,狗不理為開闢日本市場,和日本大榮株式會社籤訂合作協議。
沒想到合作對手胃口太大,在未通知天津狗不理的情況下於1989年在日本搶註「狗不理」商標,1995年更是將之註冊為餐飲服務類商標,這意味著之後天津狗不理在日本的餐飲服務類經營活動都要先取得大榮公司的同意。
日本大榮表示可以把商標有償轉讓給天津狗不理,但如果接受轉讓,大榮公司仍然是「狗不理」商標在日本的原始權利人。
天津狗不理很有骨氣地拒絕了。
天津狗不理總店的金字招牌。
2005年,大榮公司註冊的餐飲服務類商標滿10年有效期,需要再次續展才能繼續使用。
天津狗不理抓住此機會進行談判,大榮公司終於放棄續展。同年,天津狗不理成功在日本註冊了「狗不理」的餐飲服務商標。
長達十年的回歸路,折射出的是商標搶註上面維權的難度。即便到最後,天津狗不理也是以協商談判的方式要回了商標。
如果通過法律途徑,誰也說不準能不能勝訴,畢竟在同類別商標裡,就像北京棉田更早註冊「無印良品」一樣,日本大榮也更早註冊「狗不理」。
商標搶註甚至發展出全套的碰瓷經濟。b站up主敬漢卿曾在直播裡提到自己的名字遭到搶註,並發出了靈魂拷問:我一出生就叫敬漢卿,22年來也叫敬漢卿,怎麼突然有一天我不能叫這個名字了呢?
敬漢卿被「版權流氓」賴上。
敬漢卿好歹原名就叫敬漢卿,這是他維權時的一項優勢。更多的up主通常會給自己起一個暱稱,比如傳說中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女子papi醬。
碰瓷者的步伐永遠緊跟熱門網紅,papi醬2016年走紅之後,「papi醬」及相似商標陸續被人搶註,搶註的公司提出要價上百萬轉讓商標。
幾千塊錢就能註冊的商標,轉讓出去叫價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在利益的驅使下,難免有人利慾薰心。
雖然隨著越來越多商標侵權案的發生,國家相關部門也更加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但只要還有利潤可賺,還有空子可鑽,鋌而走險的人從不會消失。
複製還是創新,有時只是一念之差
有研究者把2008年稱為中國的山寨元年,當年從電子數碼到生活產品到影視娛樂,鋪天蓋地都是山寨。
山寨元年前後,最火不過山寨機,據央視當年的統計數據,山寨機2007年銷量1.5億部,2008年已達2億,在大中小城市、國內國外市場,均佔據極大份額。
形形色色的山寨機。
搶佔市場的路上,由山寨機啟發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不僅發生在當年。
鮑師傅原本是一家只直營不加盟的糕餅小店,2017年之前都還稱不上網紅。創始人鮑才勝並沒有用太多營銷手段,一塊簡單的單色招牌,就連「鮑師傅」三個字都沒做什麼設計和裝飾。
就是這樣一家樸實無華的糕餅店,躥紅之後被大量山寨。2017年,鮑師傅在全國只有26家直營店,但山寨的鮑師傅就已經達到了1000家。
1000家「假店」包圍26家「正品店」,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做大的山寨店成了正主,人們想起排長隊的鮑師傅,誰又知道是哪個「鮑師傅」呢?
鮑師傅打假了兩三年,但直到今天,在網上依然能搜到不少打著鮑師傅名號的「加盟店」,它們的宣傳圖片用的仍然是鮑師傅原創店的食品圖片。
網上現在仍然能搜到所謂「鮑師傅加盟」的網站。
自古只有勝利者才能書寫歷史,放到商標之爭中,也是同樣悲哀。假如山寨的鮑師傅做大,原創鮑師傅終將失去生存空間,甚至還有可能被反咬一口。
這並不是無端臆想,2018年鮑師傅曾陷入「僱人排隊」的風波中,當時鮑師傅出來道歉,稱只是個別行為,跟其他門店無關。不過很快,真正的鮑師傅也現身了,稱前面那家道歉的鮑師傅是山寨。
有趣的是,在微博搜索鮑師傅,山寨的鮑師傅反而擁有更多粉絲,每條微博下面都有人罵,它們的加盟店卻越開越多。
再假設一下,如果當初大榮公司打算在日本徹底侵佔狗不理的品牌,拿到商標之後迅速在日本開門店,也許在商業運作下,日本人談起「狗不理」,就都以為是日本的了。
或許有人說,市場優勝劣汰,原創的又怎麼樣,不能打敗山寨,活不下來,能怪誰?是的,不能怪誰,但這不是山寨肆虐的理由。
開放後的中國市場,在為中國企業提供更廣大發展空間的同時,也讓尚未成熟的中國本土企業承受著外國品牌的衝擊。
最初,山寨還不是一個被濫用的貶義詞,模仿、借鑑、創新才是中國企業生存發展的路徑。「山寨」可以看作是一種精神,讓弱者在強者的環伺下殺出一條血路,爭取機會發展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從無到有,借鑑產品、模仿經營管理模式,很多知名企業都是從山寨起家,突破成熟的外企的圍攻,才有了今天的輝煌。
當當網總裁俞渝從不否認噹噹的複製,直言承認模仿亞馬遜,並表示噹噹不恥於當學生。馬化騰也坦言承認QQ是ICQ的仿製品,而吉利汽車更是直接把「以豐田為鏡」這句話寫進了2007年發布的戰略裡。
噹噹布局線下實體書店。
但當山寨精神助力弱者完成生存這一任務之後,也是它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
噹噹的到貨速度得到質的提升,可不是複製亞馬遜而來;QQ的離線消息和QQ群等功能,也不是仿製ICQ;吉利能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發動機,更不是簡單地照抄豐田就能成功。
變則通,不變則滯,在一些企業奮起轉型逐漸走上自主之路,真正開始成就品牌的時候,卻仍有一部分企業把山寨當作存活的不二法門,只顧生存不顧發展。
當山寨徹底淪為複製和克隆,徹底淪為侵犯他人權利的工具和手段,再也沒有什麼能阻止它們的沉淪。
糾紛仍在繼續,爭議永不止步,不知道無印良品當時敗訴之後是否也曾失望,但如今當人們再看到「無印良品」的店鋪,多多少少也會有點失望吧。
[1]《城市徽標獲獎作品疑抄襲,「Dalian」變「打臉」?》新京報
[2]《吉百利怡口蓮起訴怡口蓮侵害商標權不正當競爭,獲賠243萬》澎湃新聞
[3]《專家解讀"喬丹"商標案:中文「喬丹」商標不能使用了嗎?》人民網
[4]《「狗不理」商標回家記》中國新聞周刊
[5]《真假鮑師傅大作戰:創始人曾遭死亡威脅,被山寨店逼宮》中國企業家
[6]《有一種模式叫山寨——弱者的強勢生存法則》鍾殿舟
[7]《社會學視野下的「山寨」研究》保躍平
作者 | 草頭西
編輯 | 趙皖西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