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座城市的風貌蘊藏在一棵古樹、一幢老宅之中,那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則是城市的神韻所在。相比於保護好歷史街巷、文物建築,傳承好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同樣重要,既留形又留神韻,既見物又見生活,才能真正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傳承』讓我們在延續的文脈中感受城市留下來的記憶今天請看威海紙鬥的種類及用途威海紙鬥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
紙鬥是日常生活容器之一,大件帶蓋的紙鬥盛米盛面,不帶蓋的盛些生活雜物第一種是最早的炕蓆子圍成的紙鬥。這種紙鬥重量輕,但不能放太重的物品,所以大多裝的是衣物、針線、雜物等比較輕的物品。第二種為單純用紙漿打造的紙鬥。這種紙鬥的重量也比較輕,但很結實,可以裝一些相對比較重的物品。在威海很多民俗活動中都會用到這種紙鬥。比如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蒸供品,榮成一帶稱「供兒」「天地供兒」等,而且大小不一。供兒蒸好後,先放在一邊涼透,再擺放到紙鬥、笸籮裡,上面用紅包袱蓋好,以待過年祭神用。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在航海業和漁業集中的地方,夜晚還要舉行「放海燈」活動。放燈前設巨型香案,擺放祭品。入夜由扎制的巨鬼開道,帶上各家製作的小饃、米飯和瓜果,用紙鬥、笸籮盛著,向海中拋灑,來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第三種為用紙漿和黃泥等製作的可以裝糧食的紙鬥。這種紙鬥比較重,但非常堅固。在用具比較匱乏的年代,幾乎成為家家裝糧食的首選物品。威海紙鬥有大有小。大件的紙鬥用陶甕做模,做工厚重、敦實,一般不帶紋樣。一尺左右大小的有兩種:帶蓋的盛米盛面,不帶蓋的多用於盛放鞋子、小孩衣裳、食品或其他雜物。
生活中最多見的還是針線紙鬥,又稱「花花笸籮」笸籮有多種形狀,如方形、圓形、桃形、蓮子形、雞腰形、葫蘆形、八角形等。婦女盛縫衣物用品的用具,叫針線笸籮,大概臉盆大小,有的是用臉盆為模具製成的。這種笸籮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家庭主婦用的,用紙漿拍打而成,敞口無蓋內腔較淺,也稱「擺擺笸籮」,裡面放著針、線、剪刀、頂針、襪撐子、鞋底樣子等。另一種是姑娘和年輕媳婦用的,體小有蓋,裝飾華麗富貴,所裝物品多是一些各種顏色的碎布頭、花絲線、鞋墊和荷包樣子,帶有某些隱私成分,外人不得翻看。在威海,只要是成年婦女,可以說每人都擁有針線紙鬥,尤其在姑娘出嫁時,針線紙鬥作為母親送予女兒的嫁妝是必不可少的。當女兒們臨近婚齡,母親們便各自攜帶針線紙鬥聚到一起,準備姑娘陪嫁用的衣物。娶親的前一天,母親特意把提前準備好的一對針線紙鬥放到櫃箱裡,此謂「壓箱」。那些方圓不一、紅花綠葉的針線紙鬥上面,還貼著「喜鵲登梅」「金魚蓮花」「蝶戀牡丹」「蓮生貴子」等象徵子孫繁衍、夫妻美滿等主題的剪紙。紙鬥裡放滿女兒學針線時用過的各種家什,還有母親給新添的。「壓箱底」用的針線紙鬥,寄託著母親對出嫁女兒的特殊囑託與希望。它雖然簡樸,卻是婦女生活的象徵,是女紅的符號,將陪伴著女兒走完辛勞但幸福的一生。
婦女使用的針線紙鬥更是千差萬別、形態各異還有給小孩子收藏心愛物件用的,叫做「小擺擺笸籮」。其裝飾紋樣主要是小貓、小狗、老虎、獅子和花卉等。「小擺擺笸籮」用在一些特定的節日。清明節之際,每家都要捏制面花,稱作「蒸小燕」。小燕的形象包括蝙蝠、十二生肖等,孩子們用自己的「小擺擺笸籮」盛裝。在端午節,早晨起來要「分雞蛋」,也用「小擺擺笸籮」來盛。到了七月七,家家蒸巧花,也要用到「小擺擺笸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