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威海紙鬥的種類及用途

2020-12-21 海報新聞

如果說,一座城市的風貌蘊藏在一棵古樹、一幢老宅之中,那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則是城市的神韻所在。相比於保護好歷史街巷、文物建築,傳承好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同樣重要,既留形又留神韻,既見物又見生活,才能真正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傳承』讓我們在延續的文脈中感受城市留下來的記憶今天請看威海紙鬥的種類及用途威海紙鬥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

紙鬥是日常生活容器之一,大件帶蓋的紙鬥盛米盛面,不帶蓋的盛些生活雜物第一種是最早的炕蓆子圍成的紙鬥。這種紙鬥重量輕,但不能放太重的物品,所以大多裝的是衣物、針線、雜物等比較輕的物品。第二種為單純用紙漿打造的紙鬥。這種紙鬥的重量也比較輕,但很結實,可以裝一些相對比較重的物品。在威海很多民俗活動中都會用到這種紙鬥。比如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蒸供品,榮成一帶稱「供兒」「天地供兒」等,而且大小不一。供兒蒸好後,先放在一邊涼透,再擺放到紙鬥、笸籮裡,上面用紅包袱蓋好,以待過年祭神用。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在航海業和漁業集中的地方,夜晚還要舉行「放海燈」活動。放燈前設巨型香案,擺放祭品。入夜由扎制的巨鬼開道,帶上各家製作的小饃、米飯和瓜果,用紙鬥、笸籮盛著,向海中拋灑,來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第三種為用紙漿和黃泥等製作的可以裝糧食的紙鬥。這種紙鬥比較重,但非常堅固。在用具比較匱乏的年代,幾乎成為家家裝糧食的首選物品。威海紙鬥有大有小。大件的紙鬥用陶甕做模,做工厚重、敦實,一般不帶紋樣。一尺左右大小的有兩種:帶蓋的盛米盛面,不帶蓋的多用於盛放鞋子、小孩衣裳、食品或其他雜物。

生活中最多見的還是針線紙鬥,又稱「花花笸籮」笸籮有多種形狀,如方形、圓形、桃形、蓮子形、雞腰形、葫蘆形、八角形等。婦女盛縫衣物用品的用具,叫針線笸籮,大概臉盆大小,有的是用臉盆為模具製成的。這種笸籮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家庭主婦用的,用紙漿拍打而成,敞口無蓋內腔較淺,也稱「擺擺笸籮」,裡面放著針、線、剪刀、頂針、襪撐子、鞋底樣子等。另一種是姑娘和年輕媳婦用的,體小有蓋,裝飾華麗富貴,所裝物品多是一些各種顏色的碎布頭、花絲線、鞋墊和荷包樣子,帶有某些隱私成分,外人不得翻看。在威海,只要是成年婦女,可以說每人都擁有針線紙鬥,尤其在姑娘出嫁時,針線紙鬥作為母親送予女兒的嫁妝是必不可少的。當女兒們臨近婚齡,母親們便各自攜帶針線紙鬥聚到一起,準備姑娘陪嫁用的衣物。娶親的前一天,母親特意把提前準備好的一對針線紙鬥放到櫃箱裡,此謂「壓箱」。那些方圓不一、紅花綠葉的針線紙鬥上面,還貼著「喜鵲登梅」「金魚蓮花」「蝶戀牡丹」「蓮生貴子」等象徵子孫繁衍、夫妻美滿等主題的剪紙。紙鬥裡放滿女兒學針線時用過的各種家什,還有母親給新添的。「壓箱底」用的針線紙鬥,寄託著母親對出嫁女兒的特殊囑託與希望。它雖然簡樸,卻是婦女生活的象徵,是女紅的符號,將陪伴著女兒走完辛勞但幸福的一生。

婦女使用的針線紙鬥更是千差萬別、形態各異還有給小孩子收藏心愛物件用的,叫做「小擺擺笸籮」。其裝飾紋樣主要是小貓、小狗、老虎、獅子和花卉等。「小擺擺笸籮」用在一些特定的節日。清明節之際,每家都要捏制面花,稱作「蒸小燕」。小燕的形象包括蝙蝠、十二生肖等,孩子們用自己的「小擺擺笸籮」盛裝。在端午節,早晨起來要「分雞蛋」,也用「小擺擺笸籮」來盛。到了七月七,家家蒸巧花,也要用到「小擺擺笸籮」。

相關焦點

  • 曬海為鹽 非遺傳承丨跟著老鹽工探訪威海南海新區曬鹽工藝
    在威海南海新區,人們習慣稱為高島鹽場的威海市高島製鹽有限公司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一直延續著古法曬鹽,是威海市製鹽技藝非遺傳承保護單位。時下,正是原鹽結晶的時節,連成片的鹽田在日光下猶如一塊調色盤,五彩斑斕。「這種五彩斑斕的景象是古法曬鹽過程中大自然賜予的一道特殊『風景』。」
  • 威海非遺船模製作技藝傳承人秦嗣安:非遺的小船,說做就做
    100多年前的威海木雕花船、600年前的中國明代鄭和號、200多年前的英國皇家卡羅琳號……這些曾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著名木製名船,在我市環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船模製作技藝傳承人秦嗣安的手下以純手工、純木質的船模形式重現光彩,其大小完全按照真船進行比例微縮。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按說,如今這個年代,這種戰車並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也很難有什麼特殊的用途,那麼,傅平為什麼還要執著於修復古戰車呢?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
  • 泰安市泰山區28項非遺傳承項目和大眾親密接觸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主題是「非遺傳承,健康生活」。記者6月8日從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文化和旅遊局了解到,為進一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泰山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6日上午舉行,28項泰山區非遺傳承項目讓大眾近距離、面對面,領略非遺文化魅力。
  • 非遺進企業 文化共傳承
    為進一步營造非遺保護良好氛圍,提高廣大群眾對非遺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耒陽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耒陽市非遺保護中心特別策劃開展了「共享·傳承·傳播——非遺保護公益講座活動」。
  • 荷蘭設計大師: 非遺傳承不能丟掉工匠創意
    據悉,該「駐地計劃」是我市「傳統手工藝大師駐地計劃」之一,活動將分別邀請國內外設計、藝術大師,駐地雲錦、絨花、金箔、榫卯工藝製作基地,以新的設計視野為傳統工藝傳承創新思路。「雲錦設計要體現普通人的需求和時代元素」「最終,她說服我嫁衣的顏色要大紅的,但我也說服她嫁衣的圖案設計用我的創意。」
  • 如何開展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寶安邀行業專家建言獻策
    深圳新聞網寶安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梁琪琪 謝瑩 實習記者 黃秀芳)面向「雙區」建設新發展格局,非遺如何守正創新?如何開展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在12月19日舉行的寶安民俗文化節——民俗文化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提出了真知灼見。
  • 山東威海環翠區:新增11項非遺「明珠」
    環翠區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包括:威海打尜丸遊藝、威海玻璃畫、黑芝麻九蒸九曬技藝、威海「老烏貨」傳統制陶技藝、傳統手工字畫裝裱技藝、字畫修復技藝、古家具修復技藝、膠東傳統婚服、「瑞連祥」傳統服飾製作技藝、膠東面供民俗。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展項目為膠東麥麩箐葉麯花餑餑製作技藝。
  • 山東老字號|裕紅祥——傳承威海古絲綢文化
    其實,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威海市便開始養蠶歷史,只是與南方不同,威海市以養殖柞樹上生長的柞蠶為主,有「中國柞蠶在山東,山東柞蠶源威海」的說法。至清末,以「裕慶東」「日升(紅)祥」「德源祥」為代表的老字號綢緞莊逐步發展壯大,它們便是獲評「山東老字號」和「威海老字號」的「裕紅祥」的前身。
  •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2020年12月16日 10:27   來源:解放日報
  • 安龍:非遺傳承古法手工制香留芬芳
    安龍:非遺傳承古法手工制香留芬芳 2020-08-20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常務副系主任李謙升介紹,把不可見的非遺傳承過程用可穿戴設備展現出來,希望能用這種遊戲方式,吸引更多人來體驗非遺,藉助人工智慧幫助傳承人創新設計也是未來一大應用方向。當年輕的學徒和非遺傳承人一起戴著這種設備刺繡時,通過不同的數據波形,可以直觀看出他們專注度和放鬆度的不同。「新手專注度比較高,但不平均,老師整體比較均勻。」宋安琪指著展板上的數據圖介紹,這來自她一位學姐的實踐。「以往很少有非遺和數據的結合,如今各個技術領域發展迅猛,我們希望用數據賦能非遺學習,看能否找到突破口。」
  • 「雲上非遺工程」項目啟動 南方+「雲海選」助力保護傳承非遺
    &nbsp&nbsp&nbsp&nbsp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會同廣東省教育廳、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等部門,策劃開展「雲上非遺工程」項目,項目包括「雲平臺」(線上帶貨)、「雲課堂」(線上傳承)、「雲海選」(線上傳播)三大板塊。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非遺」融入日常教學 傳承再煥時代活力   12月1日上午,南靖縣豐田華僑學校廣場上人聲鼎沸,喝彩聲、掌聲陣陣。在這裡舉行的漳州「非遺」進校園活動最後一個節目,是「越南竹竿舞」。該校是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校,2019 年被福建省教育廳推薦為全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是龍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海剪紙的主要傳承基地,也是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學校白水剪紙工作坊被評為 2019年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據了解,白水中心小學還開發了校本課程--白水剪紙,該課程被評為 2019年福建省中小學精品校本課程。
  • 大自然的「調色盤」 威海南海古法曬鹽 成非遺保護單位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乃彰 王震銀白色鹽海一望無垠、渠道縱橫有序、鹽田銀光閃閃……在威海南海新區,有一片「60多歲」的鹽場,名叫高島鹽場,60多年來,這裡的鹽工們曬海為鹽,靠大自然的饋贈世代勞作,在這5萬公畝的鹽場上,不僅曬出了收成,也「曬」出了一個非遺傳承保護單位的「金字招牌」。
  • 傳承經典,賦活非遺!司南論壇圓滿結束!
    今天的司南論壇現場巨星雲集 針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也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潮汕木雕大師陳澤銘老師,在他的演講當中提到了三個「破」,不僅僅是指對這次木雕藏品在工藝上的突破,同時也是在非遺技藝在年輕人傳承的思路上有所突破。
  • 漢中藤編、竹編培訓助力非遺傳承
    本次藤編非遺技能培訓從12月1日開始為期3天,參訓學員來自陝南三縣區共計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人、殘疾人3人。跟訓期間,該館注重老藝人的傳承積極性發揮,同時關注發現人才,掌握整體素質水平,總結成果找出差距。經過緊張的3天實操培訓,在規定的時間內每名學員都提交了一件自己的作品,或完整精美,或半成品即將完工。
  • 專家齊聚,共話浙江非遺,第五屆「大匠至心」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
    秋風送爽,京杭大運河畔迎來浙江非遺盛事。今天上午,第五屆「大匠至心」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開幕式圓滿舉行。第五屆「大匠至心」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以共築、共促、共享為研討議題,將從9月11日持續至14日,期間,將開展開幕儀式、主旨發言、分組研討、總結髮言和閉幕式等各項活動。
  • 非遺傳承新玩法! 騰訊總部內擺起了非遺年貨集市
    晶報訊(記者 嚴佳穎 謝群)日前,南山區文化館攜手市非遺保護中心、騰訊微視、和寶寶文教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協同創新與研究中心,開展「2021《非遺帶回家》年貨集市活動」,以線上直播與線下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在騰訊濱海總部大廈設置了非遺年貨集市,深圳市17個非遺項目的文創、美食產品亮相,向騰訊員工推薦非遺好物,還以「直播+電商」的非遺創新展示
  • 周麗珍女士被聘請為非遺傳承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2019世界非遺傳承人大會(WICICH)於11月22日在北京開幕,本次大會以「傳承文明、傳播品牌、傳遞價值」為主題,旨在為非遺傳承人群體解決面臨的諸多關鍵性問題,並為政府、景區提供城市發展、非遺保護、產業運營的諸多解決方案,在世界範圍內廣泛交流和互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