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芳、巧雲……」這幾天,在江寧宜貢坊雲錦織造廠織房內,女織工徐曉芳、黃巧雲每天都被在此參加「國際設計大師駐地計劃」的荷蘭託尼克(Thonik)設計工作室創始人,國際設計大師託馬斯·威德肖溫(Thomas Widdershoven)「洋腔洋調」地親切稱呼著。當託馬斯聽說巧雲的女兒快要出嫁時,興奮地表示要一起為她的女兒設計製作一件雲錦嫁衣。
據悉,該「駐地計劃」是我市「傳統手工藝大師駐地計劃」之一,活動將分別邀請國內外設計、藝術大師,駐地雲錦、絨花、金箔、榫卯工藝製作基地,以新的設計視野為傳統工藝傳承創新思路。
「雲錦設計要體現普通人的需求和時代元素」
「最終,她說服我嫁衣的顏色要大紅的,但我也說服她嫁衣的圖案設計用我的創意。」託馬斯這幾天都在為這件事興奮,他和設計團隊要在織房裡完成兩周的駐地計劃,了解雲錦歷史、文化、現狀,再用自己的創意設計出將傳統和時尚融於一體的雲錦創新圖案,巧雲女兒的嫁衣就是他的第一個實踐品。
「雲錦等南京一批非遺工藝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就在於其傳統工藝本身的文化,我們能參與其設計創新,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託馬斯說,雲錦最初是皇族專用,圖案設計圍繞皇家需求。現在雲錦面對的是普通消費者,時代也不同了,應在圖案、用途等設計上體現普通人的需求和時代文化元素,這是他和團隊參與駐地計劃想實現的目標。
「每天織錦的織工,可能有最具創意的點子」
駐地實踐時間雖短,但託馬斯帶著兩位女織工走出織房,走進明孝陵雲錦博物館、江寧織造府、南京雲錦研究所,觀賞上海世博會展出雲錦織品及其他雲錦織品精品,系統了解雲錦歷史、文化、織造工藝。
「每到織品展區,他都會問我喜歡哪件、不喜歡哪件,如果讓我織、讓我設計,我會怎麼做。這是以前我從來不會想的問題。」徐曉芳說,從入行開始她每天都重複幹一件事,那就是坐在織機花樓前織雲錦,從沒想過送到她手上的圖案設計圖,哪天會融入她的創意或意見。
「這就是我在短短幾天駐地接觸後,想提出的第一個創新。」託馬斯說,與兩位女織工朝夕相處後他發現,雲錦製造工藝流程分工太過明確,設計的只管設計,織造的只管織造。沒有人意識到,每天直接與雲錦織造接觸的織工,他們可能對設計有最具創意的「金點子」。而雲錦要想走得遠,更有生命力,有更多人喜愛、接受與使用,最關鍵的是能在圖案、用途設計上,創出更符合現代人消費需求的新意,而這種新意同時要能在織造上實現,織工們的創意和建議不可忽視。
「非遺工藝要走得更遠,工匠創意不能丟」
「如果雲錦織品要賣到荷蘭,我會建議在圖案中加上風車的設計。」託馬斯說,但不是一個完整的風車,那就破壞了雲錦傳統的圖案特點,而是一片有象徵意義的風車風葉的藝術設計圖案,融合在雲錦傳統圖案中,既不顯突兀,又能看出創新與異域文化元素。
「這的確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宜貢坊董事長黃林說,託馬斯來之前,他們沒有嘗試過,讓織房的織工也參與雲錦設計;而雲錦從最初誕生開始,設計、織造不都是由最基層的民間藝人們完成的嗎?而最具創造力的設計不都來自最一線的工匠嗎?
傳統非遺工藝的傳承,最應該發揚光大的是工匠創意和堅守,這是這次駐地計劃中託馬斯和織造廠員工們找到的一個共識點。
本報記者 韋銘
本報通訊員 王文溪
(原標題:荷蘭設計大師: 非遺傳承不能丟掉工匠創意)
本文來源:南京龍虎網-南京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