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爆款商品其實是茶,而且銷售火爆,並不是內部消化,是主要出售給遊牧部落,或者換取優質的戰馬。關於中原王朝對於戰馬的訴求,相信大家稍稍了解一點歷史,都能夠有感受。在秦統一六國之前,中原地區的各國,就已經在遊牧部落手裡購買戰馬了,在絲綢之路上用絲綢換馬匹的交易,從漢朝開始也一直持續著。因為當時絲綢的價值可觀,是西域的商人主要需求的商品,所以很多時候朝廷會拿來作為士兵的薪水。
我們偶爾會聽到歷史當中說賞多少金,賞多少娟,其實也是賞絲綢。甚至當朝廷要僱傭遊牧部落來當僱傭軍的時候,支付的報酬有時候也是絲綢。應該說,絲綢就是中原王朝的特產,是中原王朝保持貿易當中始終處於不敗地位的一個殺手鐧。而這種絲綢易貨的方式持續到唐代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茶。那麼這茶是怎麼做到取代了絲綢的呢?
在唐朝唐代官員的主要工資不是用錢,而是用糧食來支付的,當然用糧食這種國之根本,來與別人交易,這並不是一件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看起來十分理智的事情,那麼我們的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後來是由茶葉來代替絲綢?
唐代茶葉的交易又能火爆到什麼程度呢?許多人提到這個問題,會說這是因為當年陸羽寫了一部三卷本的介紹茶葉,從製作到引用知識的《茶經》,在這一本書的影響下,遊牧部落就開始喝茶了。這個觀點聽上去,其實非常震撼人。讓小編聯想起了幾年之前經常聽到的那句話,叫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個觀念背後透著那種古來極有的,中原文明比較高尚,中原文明是最好的文明,所有的一切都是蠻夷需要我們來影響你們,我們來教化你們的這種優越感。
但是,當我們把這種存在了很多年的迷之優越感放下,當我們冷靜下來的時候,我們會不會考慮到一個問題,遊牧民族連四書五經都不讀,為什麼要來讀《茶經》呢?南宋那個時候蒙古貴族懂得漢文化的人並不多,那麼我們把時間推回到幾百年前的唐代,憑什麼就有人去讀《茶經》?即使是商人,他的觸覺比較敏感,先接觸了茶覺得很好喝,於是帶著茶經喝茶回自己的家鄉販賣,拿文化的概念去推廣這種商品,那麼問題也在於當地的老百姓也得接受才行。
就算老百姓接受茶喜歡茶,這不過就是一種飲料,真的值得用自己最富價值的戰馬來換嗎?要知道從漢朝到唐朝,幾百年來,戰馬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剛需,用戰馬來和中原王朝交易,這是能為部落帶來巨大收益的事情,這個保持了幾百年的傳統,因為一本書就改變了,對他們來講還是外文書籍,這種情況會出現嗎?
當然我們在這還得替陸羽說一下,假如他是一個身份極其特殊,極其有影響力,或者它有很好的渠道的話,那麼他的書對於遊牧部落的影響可能又另當別論,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認識一下寫《茶經》的陸羽,他本來是一個棄嬰,是唐代開元年間的後期,在河北一座寺廟當中長大的青年的時候,也沒有什么正經工作,就是在江南各地四處評鑑茶葉,居無定所,24歲的時候在浙江湖州定居,結合自己的經歷和見聞寫出了《茶經》,這是陸羽的身份。用今天的話來講,這就是草根階層。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怎麼可能擁有影響草原部落的能力呢?所以茶葉的流行一定另有原因。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和陸羽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時期的邢州刺史封演。他寫的《封氏聞見記》,他寫過在泰山靈巖寺曾經有一位高僧,每天嚴格遵守著過午不食的戒律,但是到晚上修行的時候,卻沒有像別人一樣出現,因為飢餓而造成的萎靡,反而很精神,這個修行的狀態明顯好過於他人,大夥都對這位高僧感覺到非常的好奇,在仔細觀察之後人們才發現,原來這是因為,雖然高僧在午後不再吃飯了,可是他卻喝茶,是喝茶起到了提神的效果,讓他保持好狀態。
這個方法迅速在佛教界傳開了。你還記得陸羽是在哪長大的嗎?是在寺廟,而且我們來看看陸羽的主張,他主張喝清茶,用水煮過茶葉之後,沫子和茶渣子都不要,只要中間的茶水,而且這水還不能太多,煮茶的時候,同樣的茶量頭三碗是最好的,再往裡邊添水就不行了。而這種方法和過去的喝茶的方式大不相同?以前喝茶怎么喝呢?要往茶裡邊加姜、加蔥、加紅棗、加桂皮、加薄荷等等香料,喝的時候就連這些東西一塊就喝下去,跟粥似的。而陸羽所提倡的這種說法,在過去通常會被理解成為他在追求純粹的茶香。
可是如果我們把陸羽的這種說法和剛剛所提到的那位僧人對茶的功效的需求,再結合陸羽的成長經歷,我們就不難發現,其實陸羽所提倡的這種方法,與其說是重視茶的香氣,不如說是重視茶裡邊那種能夠刺激中樞神經的,能夠使人保持興奮的茶鹼的濃度。因為只有純茶水,它的濃度才是最好的,你往裡加什麼都會稀釋它。濃度高,提神效果就好,也就才會對修行人士更加有效。
那麼陸羽的這種提倡喝茶的方式和信仰和宗教有關。可是這和遊牧部落普遍接受茶葉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嗎?關於這一點,民間自有一套說法,有一回朋友講普洱茶的時候,他告訴我說這普洱茶是草原遊牧部落必須得喝的東西,為什麼?因為他們總吃肉,他們不吃蔬菜,不喝茶不行,不喝茶他們受不了,他們得生病。當時說得特別認真,而我那時候正處於對茶的好奇之中,所以就來者不拒的就接受了這種說法。
但是後來自己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怎麼講你看咱們按邏輯來說,說草原部落飲茶的歷史有史可查的也不過就1000多年,就算是歷史記載之前,他們也在喝茶了,再遠還能遠得過中原王朝,中原文明嗎?但是人類在草原上生活的歷史,何止上萬年,這也沒聽說哪個民族、哪個部落就因為吃肉不喝茶就得病就死了,滅了沒有?再說了,草原上沒有窮人嗎?自古至今都是天天吃頓頓吃肉嗎?於是我以為這其實就是商家為了突出某種茶的刮油減肥效果的一種說辭。
在《明史食貨志》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叫作」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這個嗜是嗜好的意思,番人,其實指的就是非中原文明的那些生活的人們。所以這個說法就跟小編剛才提的差不太多,只不過是就把肉換成了奶製品。意思就是那些非中原地區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習慣總喝奶,總吃奶製品,他們就必須得喝茶,不喝茶就得得病。你看這邏輯跟上面我說吃肉的那段是一樣的,既然是一樣的,他就說不通。
其實真正讓茶走向草原,並且成為大唐最爆款商品的原因,就在剛剛講的歷史中,安史之亂的時候,唐朝廷不得不向生活在草原的回紇求援,並且做了大量利益上的許諾,其中就包括廣開貿易市場,因為當時正處於混亂,唐軍對戰馬的需求越來越大,也正因為這樣的混亂,朝廷的經費有限,要是按照慣例,用絲綢交易的話,恐怕根本支付不起這高昂的費用,用茶葉來做交易,正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沒想到回紇不但欣然接受,甚至還有點高興。
那麼回紇又為什麼願意用馬來換茶呢?在這背後其實也是信仰方面的原因。回紇其實很早就接受了從西部草原而來的商人帶來的摩尼教和佛教信仰。其中摩尼教對修行和飲食有著比佛教更多的戒律,而回紇人是因為信仰上的約束,才使他們產生了和僧侶一樣,對不吃東西又能保持興奮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茶葉對於他們那屬於是剛需,而除了回紇以外,吐蕃、党項等許多的少數民族在這個時期也先後的加入了信仰佛教的群體。於是茶葉也就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成為了不可缺少的部分。
由此也才讓大唐的茶葉有機會成為爆款,依靠茶葉生意,不僅讓大唐一舉擺脫了絲綢產能不足而引發的經濟困難,徹底改變了唐朝與遊牧部落交易的模式,也為唐朝創造了可觀的收入。在陸羽去世的階段,今天的江西景德鎮的浮梁縣,是當年最有名的茶葉交易市場,據說他們每年出產茶700萬坨,納稅15餘萬罐,而因為茶葉銷售的太火爆,唐朝朝廷設置了茶葉稅,到了唐後期的宣宗年間,茶葉稅的收入已經達到了每年近80萬兩,成為了朝廷軍事開支的重要來源。茶與馬就這樣從此緊緊聯繫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