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以前,在農村過大年,除了雞鴨魚肉之外,香、蠟、紙、炮也是過年必備品。雖然隨著時代的更迭,大傢伙兒過年的方式改變了不少,但對於「中國香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達埔鎮的制香人來說,依然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
中國香都福建永春制香忙。受訪者供圖
年前 香銷量增長五成
輕輕抖動竹籤,十幾分鐘下來,整個屋子就會變成香粉瀰漫的世界。粉色、黃色……制香車間裡,工人們膚色已與香粉的顏色融為一體。
跟其他製造業相比,制香的勞動強度看起來不太大,其實不然。「掄、展、搓、切」幾道工序下來,工人們也已氣喘籲籲。
林文溪——「興隆」制香技藝傳承人、國際高級沉香師、中國香業協會副會長。14歲能獨立制香、16歲進入漢口村制香廠當學徒,練就了一身聞香識物的本領。後因制香技藝出眾,受臺商聘請,前往其制香工廠傳授技藝、研配香品。
1993年,永春大力發展制香行業時,林文溪毅然辭去待遇豐厚的工作,回到家鄉創辦企業,重新打出「興隆」品牌。而今,「興隆」香業在永春已是數一數二的龍頭香業,林文溪也從當年初出茅廬的制香工人變成了制香名人、制香產業的領軍人。
年根近了,永春的制香人也迎來了一年最繁忙的時候。林文溪說,這段時間,永春香的銷量會比平日增長約50%,對於制香人來說,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傳承 沿襲數百年前老方法
對於制香,選料很重要,同一味香料,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年景的味道是不一樣的,這些都尤為考究。
林文溪告訴記者,被譽為「中國香都」的福建永春歷史十分悠久,其制香工藝可追溯到宋元時期。當時,泉州為「東方第一大港」,商貿鼎盛,阿拉伯人是當時主要的香料貿易商,定居泉州的阿拉伯蒲氏一族從事香料貿易。明末清初,蒲氏家族為避難移居永春達埔鎮,帶來了制香技藝,在當地得到各姓氏的傳承與發展。
林文溪的「興隆」制香技藝就是其祖輩跟蒲氏對接制香技法後,又根據自己的改良、客人的需求進行調整而成。
永春依然採用古法制香。受訪者供圖
如今,永春制香人仍沿襲著數百年前祖先留下的方法,並於2006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林文溪學徒時所在的漢口村隸屬於福建永春縣達埔鎮,制香工藝在這裡延續了300多年。
香芯沾水、搓香粉、浸水、展香、掄香……在眾多手藝活接連被機器取代的今天,當地許多制香工廠、作坊依舊遵循著靠天吃飯的質樸和人工勞作的踏實。
發展 引導年輕人學制香技藝
手工香一點即燃,而且還保存香料的精華,這是機制香所不能比擬的。
據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達埔鎮鎮長劉瀧沆介紹,達埔鎮現有制香企業近300家,規模較大企業53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是永春縣特色主導產業。香產品種類達上千種,國內市場銷售覆蓋率達80%以上。在東南亞地區,永春香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每銷售3根香就有1根由永春生產。
規劃建設面積達3300畝的中國香都香品產業園,目前有16家企業入駐,其中14家企業已經建成投產。2018年香產業鏈總產值達74億元,比2013年的27.5億元翻了近三番,年均增長30%以上,聯發、彬達、興隆、金豐等重點香企年產值均超億元。
劉瀧沆稱,近年來,永春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香產業發展,下大力氣對傳統制香行業進行資源整合。從鼓勵建設制香標準化車間、支持香企研發創新、鼓勵開拓國際市場、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引導發展上下遊產業鏈、培育引進香產業人才、鼓勵發展電子商務等方面,扶持香產業做大做強。
近幾年來,永春縣通過宣傳展示、傳授教習、舉辦競賽、文化體驗等方式,引導年輕人傳承制香技藝。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