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於美妝新零售。更前沿、更理性、更深度的行業內容,盡在美商社。
如今,隨著敏感性皮膚的群體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拒絕使用含有大量人造化學成分的產品,人們越來越期望擁有更加安全、低刺激、低致敏性的護膚品,而那些宣稱「無添加」的化妝品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20世紀90年代,日本化妝品企業率先提出「無添加化妝品」的生產理念,即在生產和銷售的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有可能對皮膚產生刺激性和對健康有潛在危害的添加劑,隨後風靡全球。
在我國,日本化妝品長期憑藉其「藥妝」概念佔據消費市場,FANCL、珂潤、MINON等已經成為許多敏感肌和追求「無添加」消費者的護膚首選。
無添加化妝品真的是「無添加」嗎?
實際上,我國長期內對無添加化妝品沒有明確的定義,直到國家出臺《中國無添加化妝品白皮書》,才對無添加化妝品的產品成分等作了系統要求,明確提出「七個不添加」:不添加酒精、化學防腐劑、合成色素、合成香精、石油系表面活性劑、礦物油以及任何激素。
可仔細觀察卻發現,國內市場中的一線品牌很少有宣傳無添加的,但在二線以下的市場上,卻有很多品牌都打著所謂「無添加」的概念,而事實上,這些產品真的是「無添加」嗎?
首先,一般的化妝品做到「無添加」難度相當高。在原料方面,護膚品中很多功效型活性原料是易腐敗的,不添加防腐劑則對原料就會有很多限制,比如不能使用動物性原料,從而對產品的功效性也會有所限制;在生產方面,護膚品的無菌生產線的要求非常高,從環境選址到整個加工廠的布局都有一套嚴格標準,這些標準也增加了生產成本與難度。
所以,一般的化妝品廠家根本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無添加化妝品」。
但許多化妝品品牌在宣傳中卻常常利用「無添加」概念進行炒作,玩文字遊戲。比如有些化妝品宣稱其「不添加違禁防腐劑」「不添加有害防腐劑」「不添加工業防腐劑等,從而掩蓋添加防腐劑的本質。
還有的商家提出三不添加,有的提出六不添加,還有的品牌只是不添加防腐劑就打出了「無添加」的旗號,以此來混淆消費者對「無添加」的概念。
另外,部分品牌為吸引消費者會打上「無添加」的旗號來增加產品本身的價值。一些本來就無需添加防腐劑的化妝品,如唇膏、口紅,由於其成分中不含水分,做成不含防腐劑的就較為容易。利用行業與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進行營銷,不僅不道德,也有失公平競爭。
「無添加」的化妝品就一定好嗎?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無添加化妝品還是有其意義的,特別是針對敏感肌、孕婦等有特定需求的人。但針對痘痘、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等皮膚問題,就算是無添加化妝品,也只能是「無功無過」。
另外,無添加也並不表示無刺激,因為致敏原除了防腐劑、香精和色素外,無添加化妝品中其他的原料也是具有刺激性的,某些活性物質用量過多都會給皮膚帶來刺激性。
例如全國唯一一家以「無添加」命名的廣州無添加主義化妝品公司,它旗下的明星產品「名膜壹號奢寵玫瑰賦活黑金面膜」,宣稱通過日本食品級檢測,不添加任何香精、色素、防腐劑、酒精、重金屬等,經在美麗修行APP上查詢,其成分的確不含有香精、色素、防腐劑等。
但在其天貓旗艦店的產品追評中,可以發現大量的負面反饋。有消費者稱這款產品「有功無功」、「毫無效果」,甚至還有消費者反映使用後產生嚴重的過敏症狀。另外有不少消費者還質疑產品的高價位與產品質量不匹配、依賴廣告宣傳噱頭等問題。由此可見,所謂的「無添加」並不等於「零刺激」。
另外,無添加化妝品因為不添加防腐劑,保質期一般較短,而且為了避免使用過程中的二次汙染,化妝品所能涉及的品類也有限。因此,無添加化妝品一般做成面膜較為普遍,對於多次使用的化妝品來說,只能通過單次用量分裝的方式來保證安全性(如近年較火的安瓶)。如果消費者在使用的過程中無意讓化妝品染菌,這類化妝品變質對皮膚來說反倒是傷害。
其實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對化妝品生產規定了100多種不能添加的致敏、有害的成分,這些都是化妝品生產最基本的條件。
此外,允許被添加但廣泛為消費者所擔心的防腐劑,並沒有那麼「危險」。眾所周知,和功能性成分一樣,任何拋開劑量談毒性的行為都是「耍流氓」。其實,通過國家檢測的化妝品的安全性基本都可以得到保障,「無添加」顯然是商家們營銷出來的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越來越追求安全性的「成分黨」消費群體,許多化妝品公司都在追求更安全、更溫和、更有效的防腐成分及體系,一些沒有防腐劑潛在風險又提供防腐功能的弱防腐原料也被廣泛用於化妝品生產,如:多元醇類保溼劑、抗氧化劑、離子螯合劑等。
總體來說,一方面,在面對化妝品「無添加」的概念時,消費者應該理性分析其產品含有成分,避免被商家得噱頭所欺騙。另一方面,消費者也大可不必過度追求「無添加」的化妝品,只要通過正規渠道,根據自身狀況選購適合自己膚質的化妝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