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詩詞:「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2020-12-18 談藝錄

我喜歡蘇東坡。

原因是他跟其他文學家、詩人、詞人相比,更像是一個「人」,他除了有超凡絕俗的才華外,他還是一個真實存在,讓人能夠感知,能夠親近的一個人,而不是時時高處在雲端的「神仙」,常人該有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煩惱,蘇東坡也有,常人有的親情友情、生離死別的痛苦哀愁,蘇東坡也有。常人有的委屈、酸楚、痛苦,他不但有,甚至比常人更深重……

(傅抱石畫蘇東坡像)

常人時不時去思考人生的種種困惑,蘇東坡也思考,只是,他想得更遠、更透徹,更像是正確答案,最重要的,他能夠用詩詞很美地表達出來,撫慰後世的來人,比如這首《臨江仙·送王緘》: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殤。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要讀懂這首詞,就需要了解他的寫作背景。

這首詞在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裡未作編年,準確寫作時間需要推算,好在顧隨先生《東坡詞說》中說這首詞跟《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所抒寫的感情接近,並且這首詞有「忘卻成都來十載」的話,同樣是十年,所以他推斷兩詞屬稿日不會相差很遠。

(1959年的顧隨)

那麼,《江城子》作於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蘇軾任密州知州時,本詞該當作於熙寧七年(1074年)的秋天(秋天過後,他就調任密州了),這時,蘇軾在杭州任通判。

王緘,字元直,是蘇軾亡妻王弗之弟,當時,王緘自眉山到錢塘看望蘇軾,送別之時,蘇軾寫了這首詞。

綜上,這首詞感情線很複雜,送別的惆悵、悼亡的悲痛、仕途不得意的心灰意冷(他自請出京,是因為受王安石的排擠)、對千裡之外故鄉的思念,試問,種種情感交織之下,誰又能不傷感哀愁呢,且讓我們看蘇軾是如何表達的——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成都,指的是眉山,當時眉山縣所在的眉州歸屬成都府路,所以稱「成都」。他為什麼會忘了成都呢?因為他有自己的心頭之痛,他逼迫自己去忘卻。原因,除了那是回不去的故鄉外,還有王弗。

(蘇東坡與王弗雕像)

王弗自1054年嫁給蘇軾,一直是蘇軾的賢內助,夫妻感情深篤,1065年,王弗忽然染病亡故,年僅二十六歲,喪妻之痛對蘇軾的打擊非常大。因此當王弗歸葬眉山之後,為了擺脫悲痛的纏繞,他不得不努力「忘卻」眉山。但深情哪能忘卻,越是努力,越無法忘卻。十年的忘卻努力,實際上帶來了十倍的思念之情。王緘這次來探望他,更讓蘇軾想起妻子的好處,提醒他想起過往生活的點點滴滴。

當然不可能忘卻,其實他只是把層疊紛至的悲痛一年年地累積下來,化成了長久而深厚的有節制的悲痛罷了。王緘來了,妻弟的到來是他思鄉的誘因,使他不得不回憶過往,老化結痂的傷疤又被揭開,痛苦閘門再次被打開。

(蘇軾故居三蘇祠)

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江陽,古縣名,東晉時所置,治所在今四川彭山縣東,是王弗墓所在,當然也可以指蘇軾的故鄉。那就請你將我思念的清淚帶回家鄉吧!王緘此來,大概是講了很多眉山的事情,因此,蘇軾會說「故山好在」,眉山依然無恙,這讓蘇軾感到欣慰,但也更增添了他「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悲涼,此時的蘇軾,宦海漂泊,通達無望,賦歸無日,這是真正的天涯孤客。此時的他,旅思、鄉愁、喪妻之痛、仕途之悲乃至送別之傷交相催迫,何其痛哉!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殤。離別宴上,我的悲愁你不會看到,因為我的衷腸早已斷盡,再也不會有更過分的哀愁。讓我們舉杯吧,且盡興飲完這離別之酒!

你看,別人寫愁,是說愁斷腸,到蘇東坡這裡,他卻寫自己想斷腸也無腸可斷,因為之前腸已經斷盡了,那也麼,他先期所經歷人生,哀愁是有多麼深重啊!「殷勤且更盡離觴」簡直就是借酒消愁啊。一腔愁慘,化成了不能排解的無可奈何!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傳舍」一般指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也就是旅館或飯店,總之是臨時的場所,是寄身之處,不他鄉,是靈魂無法安放之所。這一句有典故,《漢書·蓋寬饒傳》:「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閱人多矣。」蘇東坡化用此典,實際是在直說人生如寄!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我的軀殼就好像傳舍一樣在不停地看見人世的輾轉、漂泊、流離,何處才能是我的家鄉啊!在這最後兩句,他似乎已經將整個人生看破,他尋求徹底的、最終的解決,卻總也找不到答案,這是痛到無以復加之後的悲涼,甚至到了虛無消極的地步,但在當時的蘇軾,他還能怎樣?在那樣的時代,他的人生別無出路。

(蘇東坡像)

蘇東坡是在人生路上左衝右突又最終完成頓悟的智者,破解人生迷局,他是絕佳的引路人。幸好他留下了諸多的詩文,當我們遇到人生困境,差不多都可以在蘇東坡的詩詞文章裡找到解脫的竅門,有時,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句詩、一闕詞,但往往就是這短短的一句話,總能恰好命中要害。

或許正是如此,蘇東坡才顯得容易親近,讓人溫暖,這也正是他被人喜愛的原因,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愛唐宋詞】之42,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蘇東坡的詩詞名句,就是耐讀!
    10.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4.此心安處是吾鄉。5.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6.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7.人間有味是清歡。8.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9.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 《陳情令》之魏嬰:此心安處是吾鄉
    何處是故鄉? 都不是吧。魏嬰原以為蓮花塢是故鄉,是他永遠的故鄉。並打算好了在故鄉扶助江澄,延續父輩的夢想,了此一生一世。此心安處是吾鄉。當魏嬰把自己當作故鄉的時候,反倒有了幾許灑脫。真正的灑脫。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他,是不系之舟。倒也無掛礙,得自在。把自己當作故鄉時,如同金剛不壞之身。
  • 詩酒趁年華:蘇東坡的仕途、詩詞與人生
    在本書《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的詩詞與人生》中,作者史良昭先生以蘇軾沿途行路足跡為經,詩詞文章為緯,通過四十九篇獨立成篇的短文,串聯出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一生跌宕起伏的官場仕途和人生際遇。全書以詞話漫話的形式,從蘇軾各個時期的詩詞入手,解讀蘇軾的政治成就,人際交往,和思想理念。
  • 蘇軾為朋友的小妾填的一首詞,「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驚豔了時光
    兩人飲酒之時王鞏的愛妾柔奴唱歌助興,蘇軾為柔奴的歌聲打動,唱閉,蘇軾問柔奴從嶺南來到窮鄉僻壤是否習慣,柔奴回答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升華了全詩,而從這一句,讀者也能受益匪淺。
  • 「天涯何處無芳草」,下一句更加經典,很多人卻背不出全文
    我相信大家在生活起居中,都曾使用過蘇軾的名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來安慰失戀的朋友,能夠最愛的人也有很多,沒有必需死守這一個。大家都知道,這層含義是後人引用個人所得,它原先的含義則另有所指。那麼,廣為人知的這句話「天涯何處無芳草」,源自蘇東坡的哪首詞呢?你要能背出全篇嗎?
  • 直播間裡聊詩詞、唱詩歌 成都人的周末好文藝!
    3月21日,戴著標誌性的黑框眼鏡和棒球帽,曾參加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的新都一中教師夏昆亮相文化天府APP上的直播間,和四川廣播電視臺主持人路緋一起,在線和網友互動,對談唐詩宋詞與天府之國的故事。把線下講座搬到直播間,這是抗疫期間成都市文化館首次試水線上,開設走近藝術「以藝抗疫·宅家藝術課」雲課堂等系列線上講座。
  • 蘇東坡與劉景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蘇東坡愛花、愛酒、愛美食,另外,他還愛交友。在蘇東坡的朋友圈中,劉季孫(字景文)和他一樣,都是性情中人,慷慨豪邁,蘇東坡稱他為「慷慨奇士」。兩人的關係也特別好,時常一起遊覽山水,縱談古今,吟詩唱和。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聽說真覺院有牡丹花,一直想去觀賞,但沒抽出時間。
  • 此心安處是吾鄉-《誰有我家鄉風韻》詩詞書法精品欣賞
    全書四個章節,分別是「此心安處是吾鄉」「最是中山故國情」「平山代有英雄出」「文章同道亦同根」,收錄了由張志平先生攜手300多位書法家、篆刻家創作的300多幅詩詞書法、200多方印章。這些書法家們來自全國各地,年齡最大的99歲, 最小的僅10歲,書寫的體例齊全,件件都是精品。這些精美的書法作品不但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也表達了書法家們對平山這片熱土的思想感情。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詩詞為哲思提供了展現智慧的平臺,哲思使詩詞獲得了升華的階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蘇轍(字子由)同時考中進士,時年分別為二十二歲與二十歲。(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被後人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五年後,蘇軾獲授大理評事鳳翔府(在今陝西)籤判,十一月動身赴任。蘇轍伴送至鄭州,回京後,寫了一首七律。蘇軾遂步韻作和,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
  • 蘇東坡的揚州詩情
    朱廣盛/文8月22日,「蘇東坡與揚州」學術研討會在平山堂下舉行。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叱吒風雲的才子,在逆境中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留下四千多首千古詩文。他跟歷史文化名城揚州有著怎樣的情緣?留下了多少詩詞佳作?聊作小文,以志紀念。
  • 蘇軾最有哲理宋詞,「此心安處是吾鄉」,這裡的「心安」是啥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的一句精彩宋詞,原詞題目是《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此心安處是吾鄉」雖然出自柔奴(王定國侍女,即寓娘)之口,但是卻表達出了蘇軾內心所想的。對於這一句宋詞的翻譯,大多數都認為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但是卻並沒有搞清楚蘇軾所說的「心安」究竟是什麼?
  • 蘇東坡詩詞中的海州味道
    究其因「舜常登蒼梧山,曰:厥金玉之香草,朕那偃息正道,此乃五加也。魯定公母,單服五加酒,以致不死」。「其功良深,服之延年,故云;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五加皮,味辛、苦、性溫,有祛風溼,補益肝腎、堅筋骨、強志意、久服輕身耐老。「常服五加茶,白髮童顏叟」。
  • 北宋第一吃貨蘇東坡,流放途中到底寫了多少首關於吃的詩詞
    更重要的是,除了創作和當官,蘇東坡,還解鎖了自己的新天賦,那便是----吃。在黃州,吃貨東坡便進入了「自笑平生為口忙」的狀態。他在長江裡摸魚,到西山中做餅,城郊的野菜,市場中的豬肉,他一個也不放過。甚至寫進詩文,留下菜譜。
  • 定投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素材來源於詩詞天地小基快跑改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他一生坎坷,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他一生豁達,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人生總有風雨,蘇軾卻不以為意。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股市每天的漲漲跌跌,各種利空利好,不斷出現在我們眼前。
  • 蘇軾:流離數十載,詩詞傳千古,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道盡玄機
    通過詩詞,走近這位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第一文人」,感受他「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文學成就。讀「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認識了意氣風發豪邁壯志的蘇軾;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認識了思念亡妻滿目柔情的蘇軾;讀「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感慨原來外表灑脫肆意的蘇軾,也曾為名利、前程迷茫過;讀「芒鞋竹杖輕勝馬,誰怕?
  • 江南才子酈波: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
    當他帶著對歷史獨到而幽默的講解登上《百家講壇》,當他吟誦著蘇東坡詩詞來到《中國詩詞大會》,當他的一曲洞簫曲《鷓鴣飛》在《中華好詩詞》中吹響,我們對他的想像與現實重合了。吸引我們的不僅是顏值,更是他儒雅的氣質和豐厚的文化涵養。 他就是如今家喻戶曉的滄溟先生——酈波。
  • 夜讀·蘇東坡
    ——蘇東坡哪怕是後半生多半時間謫居在窮鄉僻壤,蘇東坡也未曾停下過手中的筆,靠著這份「安然忍癢」,一度完成了為《易經》、《論語》、《尚書》作注。或許是後期無奈之下做了農夫,過起了田園生活的緣故,蘇東坡不自覺向陶淵明靠攏,並有意和陶詩120首。於是乎有了「然吾與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的感嘆!
  • 《蘇東坡傳》:你知道該怎樣定義蘇東坡這個人嗎?
    吾策殊未良。除此之外,他還喜西湖遊樂。身處遊船,放眼望去,山巒半隱半顯,白雲飄忽不定。及時雨天陰欲雪,陰霾低垂,他寫道:映山黃帽螭頭舫,夾道青煙雀尾爐。蘇東坡一生詩詞文學作品無數,是宋詞中豪放詞派的代言人。有描寫自然風景人文風貌,有寫旅居生活,更有抗暴詩。並且因此遭貶黜。此處便不再一一摘錄。
  • 蘇東坡的《滿庭芳》:青年憤世嫉俗,人到中年要變得淡然
    蘇東坡對中國文化藝術史的意義是,他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文化,他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頂端人物,他的詩詞書畫等,都是現象級的存在,我們可以想像,中國文化藝術史上,沒有了蘇東坡,中國文化的天空,將會暗淡許多。
  • 蘇軾感悟人生的10句經典詩詞,字字珠璣,美得讓人心醉!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號東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豪放,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共有詩文3637篇。下面我給大家梳理一下蘇軾感悟人生的10句詩詞名句,美得讓人心醉!1.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