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分報考北大考古女生」受到極大關注。她的名字叫鍾芳蓉,湖南耒陽人,她以676分的高分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
一系列光環都加持在了她的身上:
湖南省文科第4名;至少有10個省份的考古圈聯動,為她送上祝福、書籍和考古工具;北京大學發文稱「歡迎鍾同學報考北京大學……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就連鍾芳蓉的「偶像」樊錦詩先生也親自作出回應,勉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當人們沸沸揚揚地討論著鍾芳蓉是否應該高分報考考古這個「冷門」專業時,我們把焦點放到了這位湖南考生的另一個身份上——留守女孩。
父母外出打工7年,
每年最多回來兩次,
她從6年級開始在校寄宿,
一個月回家一次…
據鍾芳蓉爸爸講述,鍾芳蓉不到一歲時便由爺爺奶奶帶著,他和孩子媽媽外出打工,每年最多回來兩次。在他的印象裡,女兒從小自律,成績優異,學習上從沒讓家人操過心。「她中考成績也很好,有一些免費的學校讓她去,她也不去,選了她後來讀的高中,因為這個學校學習氛圍更好。她一直都很有主見。」而讓鍾芳蓉爸爸遺憾的是,自己每年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過少,沒有參加過一次家長會。「她媽媽是初中學歷,我是小學學歷,我們也教不了她什麼,但是沒想到她這麼爭氣,她喜歡歷史也跟她性格安靜有關,她比較能沉下心去學習。」
在那些能夠依靠自己
找到成功之路的人們當中,
總能看到獨立的精神和堅強的個性!
對於考生來說,面對多個可選項,上哪所大學、選擇什麼專業,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體現。就自己專業選擇,鍾芳蓉此前曾表示:「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父親鍾先生坦言擔心過,「但我們還是相信她,讓她自己做選擇」。再樸實不過的回應,卻是對專業選擇最好的理由。現在還有多少這樣的「追夢人」?身處貧困家庭,留守女孩鍾芳蓉的填報考古專業,是從容、自信的表現,這樣的選擇難能可貴,應該被尊重,更值得我們豎大拇指。現代快報 曹玉兵
由留守女孩變成高考高分學霸,
鍾芳蓉的逆襲讓很多留守孩子
看到了光明與希望。
然而回歸現實,
她的路能否讓更多孩子複製?
鍾芳蓉是足夠幸運的,這種幸運或許來自她的家庭、她的老師和她本人的努力。事實上,還有很多留守兒童因為與父母長期分離,與其他孩子比起來,他們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護。有的孩子會因此出現某些心理健康問題,甚至遭受意外傷害等。當網友在為鍾芳蓉的勵志故事而齊聲喝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到她背後一大批同樣身份的留守兒童,關注這些孩子的生存狀況,多想想辦法幫他們擺脫生活和學習中的困境,同時,儘可能從根源上減少迫使兒童留守在農村老家的機會。工人日報 龔先生
人民時評:給留守兒童更多制度關愛
守護留守兒童也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社會工作。留守兒童不是一個模糊群體,而是無數鮮活個體。他們中,有的亟待物質救助,有的呼喚心理疏導;有安全教育的需要,也有權益維護的訴求。實現因人施策的「精準關愛」,有賴專業力量的投入。去年7月份,民政部聯合教育部等10部門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其中一大亮點,在於要求村(居)民委員會一級設立「兒童主任」,鄉鎮(街道)一級設立「兒童督導員」,並分別明確了兩類崗位職責。據民政部介紹,目前全國共有62萬名兒童主任和4.5萬名兒童督導員實名上崗,並且這一隊伍還在持續壯大,共同守護近700萬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編輯:王迪
責任編輯:劉燁燁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來源: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