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2019年,北京在全市實施道路停車改革,取消人工收費,推進電子收費,標準更加公開透明,黑收費、亂收費等現象基本杜絕。北京還梳理和規範停車資源,兼顧道路暢通和停車需求;從嚴執法,加大對違法停車的治理力度。
1月15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發布會,通報了城市精細化管理最新情況。2019年,北京全面貫徹實施《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以停車秩序整治為突破口,推進交通綜合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
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到634.6萬輛。隨著機動車數量迅猛增長,停車需求過盛、停車設施供給不足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去年以來,北京在全市16個區以及經濟技術開發區分3批實施道路停車改革,已在574條道路上施劃了6.1萬個路側停車位,取消人工收費,推進電子停車收費,道路停車費納入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收入全額上繳區級財政。在道路停車改革的推動下,北京道路停車收費更為公開透明,現場議價、黑收費、亂收費等現象基本杜絕,「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的理念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科學規劃
還路於行,兼顧停車需求
東城區法華寺街,西臨天壇東路,東延至幸福大街,全長不足千米,卻是連接崇外大街、體育館西路與幸福大街的重要東西向通道,沿線分布有婦幼保健醫院等單位以及法華南裡等3個社區,是周邊居民及單位的出行要道。通行車輛多、道路兩側亂停車導致該路段擁堵十分嚴重,居民反映強烈。「車輛到處亂停,有的甚至都停在小區的消防通道上了。」法華寺南裡小區的張淑榮說。
2019年1月1日,東城區、西城區和通州區率先實施道路停車改革並實現電子收費,標誌著北京道路停車改革正式啟動。「為配合路側停車電子收費改革,我們對全區的停車資源進行了梳理和規範。總的原則是因路制宜,在城市主幹道路段從嚴控制,確保道路暢通;在小區周邊等停車矛盾突出區域,適當增加認證停車車位,滿足居民需求。」東城區城管委副主任胡向軍介紹。
「根據道路現狀條件,我們在法華寺街路側施劃了203個停車位,在路外空間規範了86個停車位。」體育館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四清介紹,在此基礎上,由街道辦事處梳理統計周邊居民的車輛信息、停車需求,按照車主的不同條件,開展停車認證,協調解決居民停車問題。經過交通綜合治理,如今的法華寺街停車秩序井然。
「本著『還路於行』的價值取向,我們推動取消了東單三條、燈市口西街等重要路段的300多個路側停車位,使得交通更加通暢。」胡向軍介紹。
如何解決停車難問題,通過挖潛在城市中心區儘量增加車位是一種思路。然而,在過去,這種挖潛並沒有改善交通,反而成為一些人的牟利工具,私劃車位收費等現象時有發生。
「同樣是挖潛,結局大不同 。」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立法項目承辦人劉將認為,北京實施路側停車收費改革之所以成效明顯,最大的變化在於收費性質發生了根本轉變,即由經營性收費轉向政府非稅收入,停車收費不再是一門生意。
精準計費
智慧停車,收費公開透明
1月13日,寒風過後,北京的天空格外湛藍。市民李先生熟練地把車停在路邊劃有白線的停車位,旁邊高位視頻攝像頭精準地捕捉到車位信息,開始計時。幾個小時後,辦事回來的李先生駛離車位,打開手機上的「北京交通」APP,用微信支付了停車費。「很方便,也不用與收費員討價還價。」 李先生說。
過去,路側停車收費被詬病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亂收費。劉將介紹,過去,北京以人工收費為主,缺乏信息化監管手段,難以抑制議價、亂收費等行為的發生。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就嘗試引入技術手段,盡力避免人工收費的弊端。第一代投入使用的是咪錶,但使用情況並不理想。隨後,北京停車收費又經歷了2.0版的手持終端、3.0版的地磁設備、4.0的視頻樁,到現在廣泛使用的高位視頻監控設備,由此進入了城市智慧停車的5.0時代。「東城區施劃道路路側停車位6043個,約有八成採用了高位視頻設備。」 胡向軍介紹,與矮樁視頻收費設備相比,高位視頻對車位的覆蓋率更高,擴展應用能力更強,可兼顧交通和安防管理,且不容易受到人為破壞。
和常規停車場相比,路側停車管理更加複雜,對圖像處理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採用的『Alpark天眼』高位視頻圖像識別系統,以及大數據與AI技術,準確率顯著優於其他模式,即使在極端天氣下,依舊可以抵禦幹擾。系統啟動以來,經受住了大規模城市級應用的考驗。」胡向軍說。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靜態交通管理處處長趙震表示,一年來,北京市道路停車收費更為公開透明,由人工現場現金收費轉向非現場電子收費,停車收費價格投訴舉報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40%;同時,電子收費能夠實現複雜場景、全天候、完整證據鏈的採集,實現全市統一平臺、統一APP繳費,為停車人帶來了更為便捷、高效的繳費服務。
嚴格執法
整治違停,秩序明顯好轉
由於免費,過去海澱區曙光街道世紀城周邊數十條道路成了附近居民停車的首選。
「馬路簡直就是停車場,有的路上雙排停四列,只留中間一列通行,完全無法會車。」「只要能停車的地兒,都被塞滿了,甚至十字路口正中間、人行橫道都是車。」提起幾年前的停車亂象,居民們有說不完的話。
結合電子收費改革,曙光街道在世紀城南區、北區17條道路上施劃了3640個路側車位,並為無固定車位的業主自用首輛機動車辦理優惠停車證,按照150元/月的標準收取費用。同時,最大限度挖掘地區社會停車資源,加大整合力度,實行錯時停車共享。
疏堵結合,管控並舉。街道加大了執法力度,治理停車秩序。「在前期準備工作中,治理停車秩序主要以勸導為主;在收費和執法管理正式啟動後,相關力量組成聯合執法隊,持續開展聯合巡查執法,重點整治佔用路口、人行橫道、機動車道、公交車站停車的違法行為。」海澱區曙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夏卓姝介紹。
經過規範管理,世紀城南區違章停車數量大幅下降,路側停車秩序和街道環境秩序有了明顯改觀。如今走進世紀城,路側有序停車、大小道路行車通暢,「靜態停車、動態用車的有序現象初步形成。」夏卓姝說。
嚴格執法是道路停車改革的關鍵所在。2019年,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大對違法停車的執法力度。違法停車執法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0%,進一步規範了道路停車秩序。
「目前東城區、昌平區高位視頻計費設備已經增加抓拍違停功能。下一步,各區高位視頻計費設備將逐步增加違停抓拍功能,記錄違法停車。」北京市交通委靜態交通管理處處長趙震表示。
隨著道路停車改革工作全面實施,「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的觀念逐步樹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只有大家都遵守規範,才能讓道路更通暢,出行更安全,環境更美好。」家住體育館路12號樓的居民許清琴對電子收費改革的成效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