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雅靜
張先生很喜歡掏耳朵。洗完澡要掏,遊完泳要掏,沒事的時候也喜歡用棉籤或者挖耳勺搗鼓幾下。可是,他發現,原本是想要止癢,結果卻越挖越癢,於是,清理耳道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力道也越來越大……
被耳屎堵住的夏天
前兩天遊泳之後,耳朵進了水,怎麼也流不出來,耳朵悶悶堵堵,甚至連聲音都清不清楚了,需要「側耳傾聽」才能弄明白對方的意思。
所以,當他來到我的診室時,他告訴我,他的耳朵進水了,希望我把水弄出來。我說,我們還是先檢查檢查吧,真的只是進水的話,這兩天的高溫,也差不多應該烘乾了吧。
使用檢耳鏡一看,耳朵內滿滿的耵聹,於是告訴他:「不是水,是耵聹栓塞了,需要清理掉。」
「栓塞?什麼栓塞了?耳朵也會栓塞嗎?」
「通俗點說就是耳屎堵住了,雖然不是被水堵塞住,但是也和進水有點關係,原本裡面就有塊瘦子耳屎,現在被水一泡,變成了胖子耳屎,把通道都堵死了,你就感覺聽力一下子下降了。」
「原來如此,可是我一直都搞耳朵,怎麼耳屎還會堵住呀?」
「你是不是經常用棉籤掏耳朵?」
「是呀。」
「那樣是挖不出耳屎的,棉籤頭還特別大,每次卷的時候,反而把耳屎往裡推,越積越多,把耳屎硬生生的推擠成壓縮餅乾樣的硬塊。」
「那怎麼辦呀?怎麼才能把耳屎掏出來?」
「其實耳屎不用掏,正常的耳屎是由耳道內的耵聹腺分泌的,主要有保持溼潤,清潔殺菌的作用。這些分泌物我們稱為耵聹。平時咀嚼食物,說話的時候,會引起外耳道的震動,這股力量會將耵聹慢慢地震出外耳道。
但是有時,這種運動也會受阻,比如耳朵進水之後,耳屎變得粘稠厚重,就很容易堵塞。有些人是天生的溼性耵聹,這是由於基因決定的,亞洲人群一般是乾性耵聹,歐洲人群是溼性耵聹。此外,耳道比較狹窄彎曲的人,也容易堵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如何科學挖耳屎?
是時候擼起袖子幹活了。
清理耵聹的方法很多,比較小,比較乾燥,位置又比較靠外的,可以直接用小鑷子取出。
但是,如果遇到又大又硬的耳屎,工序就比較複雜,需要先用碳酸氫鈉或者雙氧水將耵聹軟化,然後由專業醫務人員用水衝洗或者用吸引器吸出。
經過軟化和衝洗,張先生的耵聹終於被清理了出來。黃豆大小的耵聹,阻擋了外界聲音的傳入,現在兩個「耳塞」被清理乾淨,張先生不禁感嘆:「耳朵好像打開了一道門,我的聽力又回來了。」
但是再次用耳鏡檢查時,卻讓人大吃一驚,他的耳朵薄薄的鼓膜上覆蓋著密密麻麻的白色斑點,黴菌入侵了!
黴菌喜歡潮溼溫熱的環境,梅雨季潮溼的空氣、遊泳後進了水的耳道、人體恆定的溫度,為它們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一夜之間,它們就可能遍布耳道的皮膚和鼓膜。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導致外耳道黴菌生長的罪魁禍首。
「最近你有沒有去採過耳(即挖耳屎)?」我問道。
「醫生,你怎麼知道的?這黴菌和採耳有關?」
是的,交叉感染正是黴菌傳播的主要途徑。不清潔的採耳工具會攜帶病菌也會攜帶黴菌,清理過程中力度過大,可能損傷外耳道的皮膚,這一小小的破口就是病菌和黴菌的溫床,很多外耳道的細菌感染和黴菌感染都是通過這樣的途徑發生的。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黴菌感染治療比細菌感染的治療更加費時,而且容易復發。常規的抗生素類滴耳液不適合用於黴菌感染,一些控制黴菌的藥膏,由於太過粘稠,只適用於塗抹在外耳道口附近的皮膚,不適用於鼓膜上的黴菌感染。
有些醫院會有自製的抗黴菌滴耳液,也有的醫院會使用一些消毒藥物滴耳來控制黴菌。不管使用哪種方法,由於治療過程中會有分泌物排出堵塞耳道,為了藥物能夠更好的進入,需要定期由醫生清理外耳道。
黴菌感染容易復發,很多患者感覺不痛不癢了就停止用藥,過早停藥也是引起復發的原因之一,何時停藥,需要等醫生檢查之後才能確定。
耳部感染急性發作時,儘量保持耳道乾燥,洗澡後用棉籤輕輕擦乾外耳道即可,不要過頻繁過用力的使用棉籤。儘量避免遊泳。外耳道急性充血化膿時不易進行耵聹衝洗,也不要自行清理,需要尋求耳鼻喉科醫生的幫助。
最重要的一點是挖耳器械專人專用,使用後及時清理,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夏日多清涼,挖耳需謹慎哦!(責編:史晨瑾)
歡迎向丁香園報料!請加微信:dxylz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