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血蝨科的豬血蝨寄生於豬體以吸取豬體血液為主的寄生蟲病。
(一)病原學豬血蝨為橢圓形,背腹扁平,呈灰白色或灰黑色,表皮呈皮革狀;頭窄胸寬,口氣為刺吸式,胸部三節融合具三對足;觸角短,通常有 5 節組成;複眼一對已退化;腹部較胸部寬,。雄蟲末端鈍圓,雌蟲分叉。若蟲較成蟲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
(二)生活史在主的體表豬血蝨的發育過程有三個階段,包括卵、若蟲和成蟲。雌雄交配,雌蟲產卵,一晝夜產 1~4 個,維持 2~3 周,共產卵 50~80 個,卵經 9~12 天的孵化,產出若蟲,經三次蛻化便為成蟲,從卵發育到成蟲須經 3~4 周。
(三)流行病學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蝨一身不離開豬體,在豬體上進行卵、若蟲和成蟲三各階段的發育,豬體上不同階段的蟲體都是傳染源,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互相傳染。
(四)臨床症狀主要寄生在皮膚較薄的地方,如耳基部周圍、腹部、四肢內側等。瘙癢,不安,蹭牆,消瘦,貧血;腋下,後肢內側,腹下,耳後,有蝨,不易從毛上掉下。
(五)實驗室診斷蟲體檢查蟲體表灰白,4~5 毫米大小。無眼無翅,背腹扁平,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狹長,有刺吸盤。胸部有發育良好的三對足,腹部卵圓形,中央有氣門。卵為橢圓形,黃色。豬蝨吸血時,分泌有毒唾液引起癢覺,病豬到處擦癢,造成皮膚損傷,脫毛。在寄生部位容易發現成蟲和蝨卵,故易於確診。
(六)防治 1. 預防(1)搞好豬舍衛生工作,經常保持清潔、乾燥、通風。進豬時,應隔離觀察,防止引進蟎病病豬。(2)發現病豬應立即隔離冶療,以防止蔓延。以治療病豬的同時,應用殺蟎藥徹底消毒豬舍和用具,將治療後的病豬安置到已消毒過的豬舍內飼養。(3)定期按計劃驅蟲。⑴伊維菌素預混劑,混飼:每 1000kg 飼料 2g(以伊維菌素計),連用 7 日。或 伊維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每千克體重 0.3 毫克。⑵多拉菌素注射液,肌注,一次量。每千克體重 0.3 毫克。⑶阿維菌素,內服,一次量,每千克體重 0.3 毫克。⑷敵百蟲,洗浴、塗擦或噴灑患部,配製成 0.5%~1.0%敵百蟲水溶液。⑸雙甲脒溶液,洗浴、塗擦或噴灑,配製成 0.025%~0.05%溶液。(6)溴氰菊酯,藥浴、噴淋:以溴氰菊酯溶液計。每 1000L 水中 5~15 克(預防),30~50 克(治療)。必要時,間隔 7~10 日重複處理。⑺辛硫磷澆潑溶液。外用:沿豬的脊背從兩耳澆淋到尾根,每 l kg 體重,豬 30mg ( 耳根部感染嚴重者,可在每側耳內另外澆淋 75 mg ) 。 編輯:孫晉瑩審核專家:焦福林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副研究員
【來源:科普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