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運動手錶是很多運動愛好者的必備裝備之一,幾乎已經成為運動標配了,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及人們對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運動心率的變化。就在前幾年,心率帶還統治著運動心率監測的整個江山,四五年的時間,光電心率就氣勢洶洶的殺來,靠著與手錶的整合以其便攜性大範圍的替代了傳統意義上的心率帶,當然我也不例外,這是我2015年參加北京馬拉松時的衝線照片,當時也是用著一款光電心率表。
我們都知道,心率帶主要是通過感應心臟跳動時產生的微量電流變化來計算心率,而光電心率表則是通過反射光的量來推算血流的變化,再通過血流來計算心跳率。兩者相對來說各有優劣,心率帶的準確率高、反應快、數據也比較全面,但卻容易受到幹擾,再就是便攜性和美觀性差一些;而光電心率表佩戴舒適、攜帶也方便,缺點就是反應較慢、耗電量大,尤其是心率數據不夠準確。綜上來看,不管是心率帶還是光電心率表,兩者都是各有千秋。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光電心率表能夠突破瓶頸,在數據的準確性上能有所突破,從而取代心率帶。
一直以來,市面上的光電心率手錶在心率監測的準確性上飽受爭議,於是在我們看來,光電心率似乎成了一種擺設、一個笑話。例如筆者佩戴的某品牌的頂級款在跑龍口國際馬拉松時,全程用時2小時57分04秒,4分12秒/公裡的配速,心率範圍卻一直顯示在190-195之間,但凡有點常識的就知道,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命大。按照自己對自己的心肺能力的了解及以前對心率數據的一些分析,當時狀態下自己的心率範圍應該在150-160之間是比較準確的。
偶然間,筆者拿到一款新產品——Polar Vantage M。Polar(博能)品牌大家應該並不會陌生,它應該算是心率監測產品的鼻祖了,產品一直被應用於國家隊、專業隊等,而面對當今全民運動的熱潮,該品牌也開始慢慢向民用產品過渡。就在今年的4月份,Polar發布了兩款新品:Vantage M和Vantage V,而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其中Vantage M的評測。
產品包裝就像以往一樣,秉承了簡約的風格,外包裝白底色加產品渲染圖,而內包裝則採用醒目的紅色,有點悶騷而又活潑的感覺。
而產品並不像封面渲染圖上顯示的那樣為白色,我拿到手的是黑色款,黑色比較適合男士佩戴,簡約而又低調,適合各種場合。
產品使用的是解析度為240×240的1.2英寸彩色屏,全反射常亮設計,當然這需要在光線比較適宜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而在光線較差的情況下,手錶還有抬腕亮屏功能,保證使用者能隨時隨地查看手錶的狀態。
由於產品定位於路跑手錶,因此設計比較輕巧,實際稱重僅為44g,儘管支持130多種運動模式,但考慮到其主打跑步、遊泳等運動項目,這個重量正適合。
產品一共設計5個按鍵,其中左側2個,右側3個。左上鍵為亮屏/鎖屏鍵,左下鍵為返回/暫停/運功停止/數據上傳鍵,右上鍵為上翻鍵,右下鍵為下翻鍵,右中為確定/運功鍵。了解了各個按鍵的功能後我們操作起來就相對容易了。
產品的背面跟其它心率表一樣,設計了光電感應裝置,並採用全新的Polar precision prime心率感應器,但是區別於其它產品的是,Vantage M使用了多達9枚LED燈,這比其它品牌的3-4枚多了一倍有餘,其目的不用說,就是為了提高心率監測的準確性。
手錶的背面還增加了四個電極抗阻貼片,配合LED燈提高心率監測的準確性,同時還兼備充電和傳輸功能,產品採用磁吸式充電的方式,充電時只需將紅色部分一貼即可,十分方便,只不過磁吸力度並不是很大,手錶和充電底座較容易分離。
其實單從外觀上來說,Vantage M和目前市面上大多數手錶都區別不大,甚至說顏值方面還略勝一籌。今天我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下產品的實際使用體驗。
與其它品牌的手錶一樣,Polar也有自己的專用手機app——Flow,我們平時用手錶記錄的運動等數據可以隨時隨地通過藍牙上傳到該軟體中,用手機查看更詳細、更方便。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手機軟體對手錶的部分功能進行設置。實際應用中,在上傳時根據數據的大小需要的時間會有所差異,一般來說24小時左右的數據大概需要30秒左右的時間,傳輸速率還算可以。並且在傳輸數據時並不需要將手機始終停留在app界面上,因此不會影響到手機的正常使用。需要提醒的是,手錶的左下鍵為數據上傳鍵,我們只需要長按左下鍵,手錶就會自動連接app將數據上傳。
自己剛拿到手錶的時候,產品暫不支持中文,後來廠家發布了最新固件,對系統進行了更新,其中就包括對簡體中文的支持。在更新固件時我們需要用電腦下載Polar Flowsync,利用數據線對產品進行更新,當然以後朋友們拿到手的可能就是已經更新了最新固件的產品了。
我們接著上面繼續說Flow,其實它主要分為幾大部分:動態消息。這有點類似於我們平時所說的朋友圈,自己以及好友的一些鍛鍊信息及數據都會實時發布在這上面,你可以進行點讚、留言、查看數據、分享等操作。當然你也可以設置只查看某特定人群的狀態,例如只看自己或者好友等。
活動。這個就比較有意思了,它並不是單純記錄了你的鍛鍊情況,而是將你24小時內的所有活動狀態及心率變化進行了監測、記錄和分析。在這個版塊當中,軟體將使用者所有的活動強度分為了六大類:
①未佩戴手錶,這時手錶追蹤不到使用者的任何活動數據。
②休息狀態,一般是指使用者睡覺、躺著或者休息的靜止狀態。
③坐著或者其它的被動行為,這時候活動強度較輕微。
④低強度狀態,一般是指站立工作或者比較輕鬆的家務工作。
⑤中強度狀態,例如走路及其它中度強度的活動。
⑥高強度狀態,主要是指跑步、遊泳、爬山等劇烈的活動。
產品通過監測收集數據並整理匯總成圖表,同時以各狀態所耗時為體現,一目了然。同時無間心率功能還能對使用者一天的心率變化情況進行全天候追蹤,不過開啟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大電量的消耗。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圖表中會顯示三個心率數值,一個是睡眠狀態下的最低心率,一個是靜態心率,還有一個是使用者當日的最高心率。同時,該板塊還對使用者當日的目標完成情況、步數、活動總距離、活動時間、消耗卡路裡以及睡眠時間進行了統計匯總。
舉個例子,因為當天我是去跑越野,活動時間持續較長,心率的起伏也較大,所以顯示全天的心率狀態就是這樣的。
訓練。這個不用說,裡面體現了你所有的運動訓練情況,並以訓練總結的形式提供給使用者。以3月24日的無錫馬拉松為例。我收到組委會的簡訊淨成績為2小時58分12秒,而手錶因為起終點按鍵的時間誤差顯示為2小時58分17秒。為了進行數據對比,自己還戴了另外一塊手錶,賽後對比完成時間和總距離,兩塊手錶幾乎無差,當然單公裡配速方面肯定會多多少少有一點點不同,這跟信號、幹擾甚至是左右手等都會有關係,也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在心率方面,我認為Vantage M是我目前為止用過的心率監測最準的一款光電心率手錶了,沒有之一。尤其是回想比賽中自己的每一公裡配速及狀態,從手錶的即時心率顯示就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從上圖中我們還注意到,除了傳統的距離、速度、步幅、步頻等基礎數據外,Vantage M還擁有Running Index分析功能,以獲得最大有氧跑步能力信息,所得的評估數值較高表明有較好的跑步能力,而數值的變化說明近期鍛鍊的多少,當然這個數值也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利用以下圖表,對比自己與同年齡、同性別鍛鍊者在跑步能力上的區別。
另外,Training Load Pro功能還通過自己近階段的訓練分別從心肺負荷、感知負荷等方面對本次運動做出評分。例如我無錫馬拉松之前處於調整期,運動量和強度相對來說都比較低,所以手錶提示我訓練量較少,但是剛夠維持現在體能的水平,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就會因訓練不足而導致能力下降。
睡眠。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功能,我們可以通過佩戴手錶來獲得和了解我們的睡眠狀況,我習慣早睡早起,幾年來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鐘,每天晚上22:00睡覺,凌晨4:00起床,4:30跑步,中午午休1小時,這樣基本上每天有6.5-7小時的睡眠時間。手錶通過傳感器記錄佩戴者的一些細微活動及心率變化等,從而得出睡眠數據。下圖是我昨天晚上的睡眠數據及之前一周的數據,體現的都比較形象。其中細條表示翻身、醒來看表、或者上廁所等動作,根據動作時間的長短及強度而有所不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我設定的睡眠時間為22:00-4:00,所以午休的數據並沒有統計在上面。
更多。這裡面主要是個人帳戶的一些基本信息及軟體、設備的設置等,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下面我們再來看手錶在具體使用中的表現,手錶的按鍵在操作過程中挺乾脆的,屏幕反應也基本上沒有延遲,尤其是上下翻頁的時候,只不過在更換界面時因為手錶設計了切換動畫而顯得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的延遲,但實際上是動畫過渡,在實際應用中並不會影響使用體驗。
而實際上,作為一款專業的跑表,手錶上顯示的功能並不是很複雜,我統計了一下,基本上可以分為幾大類:運動、心率監測、睡眠監測、當日活動統計、計時、智能通知、設置等,基本上和app上差不多,當然在體驗性上我們還是感覺手機上查看比較方便。
產品還有一點是我比較滿意的,估計也是目前很多運動手錶所要急需解決的——續航問題。做了一個小測試,3月21日18:00手錶充滿電後開始24小時佩戴,一直到3月29日10:30手錶還剩餘20%的電量,共164.5小時(7天零16小時30分),期間共跑步125.71公裡,用時10小時整,其餘時間為待機狀態(開啟了心率監測、活動監測、睡眠監測、智能通知等),使用了80%的電量,這續航可以說是相當牛逼了吧。
做為一款高端的路跑手錶,當然數據的準確性是最重要的,而做為一直以來服務於專業隊的品牌來說,這也是它的基本素質體現。前面我們提到Vantage M在無錫賽場上的表現,通過與其它跑表及官方數據做對比,產品在數據的準確性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尤其單公裡方面,使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跑步測試了20餘次,至今沒有出現過軌跡漂移的現象。期間我還突發奇想,儘管Vantage M沒有高度計,是否可以用它跑越野,利用GPS測量一下海拔和高度呢?數值上肯定不如高度計準確,但是應付基本的需求效果會是怎樣呢?4月26日,我戴著它參加了濟南國際越野賽,Vantage M顯示的是51.95公裡,累計爬升2670米,而另一專業戶外手錶則顯示52.8公裡,爬升2822米,看來沒有高度計的Vantage M在戶外方面會有一些誤差,不過並不是很大,對於這方面要求不高的完全可以忽略了。
總得來說,Vantage M是一款非常不錯的高端路跑手錶,尤其是它的心率監測的精準性,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並且我們在實際運動中可以通過實時監控使用者的心率變化來關注自身健康狀態;還有就是它的續航方面,拋去官方的理論數據不說,單單是在監測功能全開的狀態下,每天跑步1.5小時,連續使用八九天來看,就已經遠遠超過同類產品一大截了;還有就是全天候活動監測模式,可以讓使用者從運動、心率、日常狀態、睡眠等方面關注和改善自己的身體健康。
當然,任何產品都不是完美的,Vantage M也一樣,作為一款路跑手錶,它並沒有將跑步功率及Recovery Pro功能融合到產品當中,不過Polar還針對有需求的用戶推出了更加專業的產品Vantage V,感興趣的也可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