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晚間,拼多多發布最新財報,公布了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的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拼多多二季度營收121.93億元,同比增67%,淨虧損7724萬元,較去年同期的虧損4.11億元大幅收窄。
簡單來說,拼多多二季度營收同比大增近7成,同時減虧3億,離盈虧平衡一步之遙,看上去拼多多的形勢「一片大好」,但是股票市場卻給出了「差評」:
財報公布後,拼多多股價暴跌13.5%,市值蒸發上千億人民幣。
原本的利好,怎麼反倒成了利空,拼多多到底怎麼了?
拼多多雖高速增長,但低於預期
熟悉股票市場的讀者都知道,一家科技公司的股價,往往不是看現在的收入和利潤,而是看運營數據的表現,是否在高速增長。
拼多多二季度的GMV高達3459億,同比增長近5成,已經很厲害了,但資本市場的預期卻是70-85%之間。也就是說,家長希望你考80分,你只考了50分。
拼多多也有自己的解釋。
2020年第一季度,因為春節假期疊加新冠疫情,行業整體表現都不好,但拼多多GMV逆勢增長了99%。不過,當第二季度疫情緩解,整個行業都恢復得不錯的時候,拼多多反而落後了。
這才是資本最擔心的事情,拼多多怎麼了?
從3億人變成7億人都在拼,拼多多流量見頂了?
2年前,拼多多剛上市的時候,拼多多的廣告還在說「3億人都在拼」,現在,拼多多的用戶已經接近7億用戶。
7億用戶是什麼概念呢?
光從用戶數這個指標看,拼多多跟國內主要對手的差距已經不存在了。京東活躍用戶僅4億左右,雖然阿里(淘寶+天貓)要高一些,但也在7-8億用戶之間。
一方面,拼多多與阿里用戶接近,表明發展迅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拼多多的天花板其實已經到了。
想要保持目前的增長勢頭,幾乎不可能。既然開源困難,拼多多只能在存量用戶身上下功夫,很重要的目標,其實是提高消費者在拼多多平臺上的消費水平。
比如賣一輛30萬的特斯拉,相當於賣3萬單10塊錢的商品。不過,特斯拉並不領情,拒絕給用戶提車,拼多多百億補貼,反倒成了鬧劇。
沒有快遞的拼多多,開始幹預商家怎麼用快遞?
想要提高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拼多多就需要轉變平臺上售賣商品的「價位」,補貼賣特斯拉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像特斯拉那樣「不知好歹」,拼多多補貼賣貨反倒不樂意。拼多多藉助「百億補貼」,試圖提高平臺的「調性」,增加消費水平。
提高用戶體驗,也是促進消費者「復購」的最主要手段。與淘寶不同,拼多多對消費者可謂非常「友好」,只要消費者發起投訴或退款,往往不用退商品,直接退錢!這是國內任何平臺都做不到的。
不過,凡事都有利弊。拼多多平臺上的消費者體驗好了,商家卻遭殃了,一些惡意消費者,專門在平臺上「空手套白狼」,騙吃騙喝。
除了在客戶投訴上下功夫,快遞時效也是消費者體驗非常重要的一環。拼多多最近更新了商家快遞相關的規則,簡單來說,為了快遞時效,拼多多也是「拼了」!
在新的規則裡,拼多多規定,快遞發出後,24小時內沒有攬收記錄,或者在同一個轉運中心滯留超過24小時,或者配送超時,商家都會被認定為「虛假髮貨」,系統自動扣款補償消費者!
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對廣大拼多多平臺上的商家來說,快遞從自己手裡出去之後,商家壓根就控制不了,拼多多這麼做,完全是將拼多多平臺缺少自營快遞的責任轉嫁給商家!
熟悉拼多多的消費者都知道,拼多多不像京東、天貓擁有自己的快遞,拼多多至今還沒有推出快遞,商品配送只能藉助「三通一達」,而這些快遞,大多是由拼多多的競爭對手,阿里巴巴控制的。
做著同樣的生意,拼多多卻藉助阿里的快遞來配送,似乎是「與虎謀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