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擁有明星同款美白牙齒嗎?」當前在一些美容機構、微信朋友圈當中,「6D納米炫齒浮雕」「冰瓷美牙」等價格不菲的「美牙」項目大量湧現。這些項目往往自詡為「黑科技」,宣稱能為客戶實現宣傳圖上的「美牙」效果。
這些「美牙」項目安全衛生嗎?什麼人在「動」你的牙齒?花錢不少到底是「美牙」還是毀牙?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美牙」高科技是假
高風險是真
「沒有任何不適和副作用你就能告別黃牙!」杭州青年王女士在當地「安芯美甲美睫」店內,在店家強烈推薦下購買了16顆牙的「6D納米炫齒浮雕」「美牙」項目,每顆牙收費500元,共8000元。
她告訴記者,美甲店老闆通過電話召來一位自稱「專業美牙師」的人士,由該人自帶設備材料為王女士提供美牙服務。
據王女士介紹,「美牙」之後牙齒雖然變白了,但口腔不適感卻很強烈。她向「美牙師」提出後,被告知屬操作後初期正常反應,一段時間後就能適應。當被王女士問及「美牙」資質方面的問題時,該「美牙師」反覆強調不需要專業資質也可以做。
不久後王女士口腔問題迅速惡化,嚴重影響進食、說話。至正規醫院就醫後被診斷出症狀均由「美牙」貼面引起。記者還了解到,當地一位黃女士也有類似經歷,經口腔醫院診斷,她所做的「美牙」項目導致其前牙發生咬合幹擾、牙齦出血炎症等問題。
多名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所謂「冰瓷牙」「晶瓷牙」「3D超薄瓷貼面」「零麻醉、零刺激、零破壞」等名目並不可靠。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修復科主任醫師胡軍介紹,所謂「高科技美牙」,大都只是噱頭。只是通過在牙齒表面粘貼材料的「貼面技術」以改變牙色。如由非專業人士實施,風險不小。一是容易損傷牙齒正常性能,二是市面常用的樹脂貼面容易變色並刺激牙齦病變。
「美牙」培訓、購材、營銷
每一環節均涉嫌違法情形
經了解,當前市場中推廣美牙服務與培訓的機構和個人大量出現。記者調查發現,這一行業已形成了「培訓—購材—營銷」完整運營鏈條,其中每一環節都存在涉嫌違法情形。
——有機構號稱「零基礎」5天培訓就可上崗,培訓方式嚴重違反衛生規範。搜索網絡,記者發現存在大量「美牙」培訓班廣告。很快,記者以學員名義與鄭州BC冰瓷美學創始人王柯迪取得聯繫。他推薦記者去該機構位於鄭州的學院進行學習,現在培訓享受優惠價格9800元,只需學5天就能出師,之後做兩三個客戶就能回本,還能拿到一個由「國際執業口腔認證協會」出具的資格認證書。記者查詢權威機構資料庫,發現該組織並不存在。當記者表示完全沒有醫學經驗時,王柯迪回覆:「培訓人人都可以學,包教會上手。」
這種教學質量到底如何?記者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發現不少「納米炫齒浮雕」「冰瓷美牙」操作教學宣傳視頻,視頻中顯示:開口器從塑膠袋裡拿出來、設備消毒不合規、手套尺寸不合、直接伸手撈拿酒精棉球……多名口腔科醫生告訴記者,這些行為嚴重違反衛生規範,既不衛生也不專業,將給消費者健康帶來重大風險。
——線上購買「美牙」材料質量無保障,以成本價一兩百倍賣出牟取暴利。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冰瓷美牙材料」,顯示有儀器設備、美牙貼面材料等諸多產品出售。一家名為「展力德美牙材料批發」商家客服表示,店內最暢銷的「美國3M材料」性價比最高,價格是100元,可用於40顆牙齒貼面。經記者測算,此類材料平均每顆牙成本僅為2.5元,而市場「美牙」收費標準卻在500元/牙左右。業內人士認為,即便計入人工成本,這一成本價格比也明顯不合理。另外,記者未發現該店所售材料有任何可靠質量證明文件或標識。
——從業者或機構無任何從醫資質資格,通過朋友圈誇大營銷。記者走訪發現,杭州、鄭州等城市中,在不少美容店、美甲店裡有所謂「美牙」服務。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沒有醫療資質的美容院、美甲店私下從事「美牙」服務,這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這些從業者大都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各種電腦合成的美牙效果圖吸引客戶,因為流動性強,造成事故後就一躲了之。
監管機構:「美牙」屬醫療美容
人員場所均需具備資質
杭州市衛生健康行政綜合執法隊醫療衛生監督科科長邢燁表示,依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基於口腔修復治療「貼面技術」的牙齒浮雕、樹脂貼面或者瓷貼面等美牙方法,可以認定為醫療美容活動。從事相關服務的機構必須持有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核發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師應具有《醫師執業證書》等相關醫學資質,護士應具有《護士執業證書》等相關醫學資質,且場所衛生環境、消毒情況均要達到相關要求。
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美牙」培訓中培訓者權益如受損可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監管部門將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調查處理。
胡軍提醒說,從未受過牙科專業訓練的「美牙師」對感染、咬合等問題缺乏專業培訓,極有可能因為操作不當引起牙齒功能問題,嚴重情況會導致牙神經受損以及牙齦發炎。
多地衛生及市場監管相關部門負責人建議,進行牙齒養護應到正規醫療機構。如果消費者發現有機構或個人從事非法「美牙」服務,或是個人合法權利被侵害,應保留好病歷資料及藥品、器械等相關票據物品,及時向當地衛生監督機構舉報。
來源:新華視點(ID:XHSXHSD)
記者:張璇、黃筱、劉懷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