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
咖啡行業交流請加
私人微信前街,微信號:
(長按複製)
qiannjie
細粉對萃取的影響許多人認為細粉是影響咖啡香氣與口感的負面因素,因為以細粉含量高的咖啡粉進行萃取時,細粉會阻礙水的流動,增長萃取時間, ...
咖啡豆一但磨太細,水與咖啡粉的表面接觸過多,會萃取出太多不必要的雜質,甚至連苦味都出來了;但若是磨得太粗,美味仍深藏在內部,在熱水無緣接觸之處,所衝泡成的咖啡就沒有足夠的芳香。
2013的世界手衝咖啡比賽冠軍澳大利亞的Matt Perger在決賽時就帶著曬網上場的。不過,他是從衝煮理論來談的。以往我們公認的咖啡衝煮萃取率是在18%~22%之間,而Matt上場時跟裁判說,他要做的咖啡萃取率達到了23%,但是依然好喝。因為他會用曬網曬去細粉再衝煮。
Matt 認為以往我們公認的22%萃取率是因為我們沒有去考慮咖啡磨粉中產生的細粉幹擾,正是這些細粉在衝煮中過粹最後影響了整杯咖啡的味道。
對於經常在家喝咖啡的朋友,估計對於各式各樣的磨豆機肯定不會陌生,目前市面上有Mazzer、小飛鷹、小飛馬、solis 166、rancilio rocky、楊家900n、大飛鷹等等,每臺磨都由自己的優勢,有的是性價比、有的是功能性。但無論哪臺,在這個階段似乎都不能解決磨粗粉時細粉的問題。
多細屬於細粉?
| 細粉的定義(來自Scott Rao)
咖啡豆是由纖維質、油脂和其他固形物構成的三維結構。這些交錯的纖維質形成了空間罅隙,或稱之為「牢房」。研究人員估計一顆常規的咖啡豆包含著一百萬個這樣的「牢房」。烘焙使纖維質脆化,研磨使纖維質結構破碎成各種顆粒大小。我們將最小的顆粒稱之為「細粉」。
對於「細粉」的定義可能會有諸多分歧。我讀過的大多數舊文獻認為,細粉是不包含完整細胞的細胞壁。有一些人把細粉定義為直徑小於一定尺寸(比如說50微米)的顆粒。近來,另有一些人認為細粉所代表的是特定區域的粒子分布曲線。
對我來說,選擇哪一種直徑大小的顆粒來規定細粉的尺寸,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細粉的形狀不規則,很少呈現出規則的球形。不幸的是,許多科學論文做出看似無害的假設,即咖啡粉顆粒是球形的,以此來簡化萃取動力的數學建模。這種假設是荒謬的和誤導的,這些論文的結論應該認為鹽粒也是球形的。
觀察咖啡粉顆粒大小的分布曲線(PSD)是一種有趣的將咖啡粉分類的方法,但不提供細粉的客觀標準或定義,因為峰值的數量、質量及分布狀態,隨著咖啡豆的種類、烘焙、研磨、磨盤的鋒利程度、磨盤的校對等不同而變化,更不用說用來測量PSD的方法了。
篩細粉與不篩細粉的對比
做個試驗,今天使30目篩網把磨出的粉過篩,想去品嘗一杯口感純淨的咖啡。(註:30目就是每平方釐米麵積上有30個孔,這是個標準單位)
咖啡豆:肯亞AA 使用磨豆機:BG
烘焙度:淺烘焙 衝泡方法:V60 01 濾紙 手衝
使用粉量:15克
使用篩出的30目粉製作手衝,得到大約200毫升咖啡。
當然去除了細粉,其實這杯咖啡也丟失了些東西,首先濃鬱度較之差了些,醇度和持久度也相應的減弱了不少。但是估計很多咖啡友接受不了的是篩粉造成的「浪費」,一般篩粉會篩掉大約1/4的粉量。
不篩粉這杯香氣芳香、濃鬱、帶有水果風味,口感豐富完美。喝起來帶有一種黑莓和葡萄柚的味道,清爽的口感,尾段微澀,淡淡的苦味,這苦和整體的甜香又相互照應,非常和諧。
篩粉的這杯咖啡完全呈現出了一種不同的味道,原來的狂野平靜柔美了許多,在口中非常清澈,果酸明顯卻不躁動,淡淡的甜混著濃鬱的花香,如果你不仔細品嘗似乎苦味已經消散,尾段乾淨,少了一點後勁。
手衝咖啡裡,是否該篩粉呢?
粉的粗細,均勻程度對充煮出來的風味,有著蠻大的影響。因為不同粗細的粉衝出來的味道各有不同。
咖啡豆經過研磨之後,成為粉狀,粉粒粗細的分布情形與咖啡飲品的品質有很大的關係。粉粒粗細越集中在目標的範圍之內,表示研磨均勻,越能有好風味。
咖啡的均勻度之間影響到你這一杯的咖啡出品,而細粉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在研磨均勻的前提下,平時生活中,沒有人會這樣「精準」,也確實沒必要如此「精準」。我只是想說,粉的磨度,均勻度是會影響咖啡的味道的,大家可以嘗試不同的研磨程度,讓同樣一種豆子在你口中呈現出不同的味道吧。少量的細分我覺得對咖啡的口感是起到了正向的作用,我覺得適量的細分可以增加咖啡的風味,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我沒有用篩粉器的習慣,刻意把細粉篩掉。
【推薦閱讀】
研磨度區分 | 粗粉、中粉、中細粉、細粉、極細粉
研磨度 | 手衝用的咖啡粉需要磨多細?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