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太陽系以外的神奇世界 「旅行者」號為你揭開秘密

2020-12-26 襤褸布衣小妹

太陽及其行星形成的太陽圈與星際空間的星際物質相碰撞時會產生弓形激波。

太陽系之外的星際空間對於地球上的人類一直是神秘的黑暗真空,其秘密現在終於被首批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體——兩艘無畏的宇宙飛船所揭開。

太陽系的邊緣,遠離太陽的保護,似乎是一個寒冷、空曠、黑暗的地方。很長一段時間,人類一直以為,太陽系及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之間的這片廣闊空間是一個可怕的虛空。

直到最近,太陽系的邊緣還是人類只能從遠處窺視的神秘太空。天文學家對此往往也是匆匆掠過,寧願將望遠鏡對準鄰近的恆星、星系和星雲等發光的物質上。

但過去幾年間,20世紀70年代建造並發射的兩艘太空飛行器已飛到了我們稱之為星際空間的這個陌生區域,傳回的影像讓我們首次瞥見這個神秘空間的真面目。作為首批離開太陽系的人類建造物體,兩艘太空飛行器正在探索遠離地球數十億英裡的未知領域。在此之前還沒有任何宇宙飛船飛到如此遙遠的太空。

兩艘太空飛行器還揭示出,在我們太陽系的邊界之外,存在著一個雖然肉眼看不見,但物質卻相當活躍、混沌而激蕩的區域。

研究太陽系外圍區域的紐西蘭基督城坎特伯雷大學的天文學家米歇爾·班尼斯特(Michele Bannister)說,「觀察電磁波譜的不同部分,你會發現,那部分空間與我們肉眼看到的黑暗大不相同。在這裡,電磁現象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相互糾纏激蕩,非常活躍。你可以想像一下尼亞加拉瀑布急衝而下形成的湍急河水。」

太陽「壽終正寢」後人類和其生存的地球會怎樣?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物質 距今75億年

我們能否預先發現撞擊地球的小行星?

超新星爆炸所產生的宇宙射線四面八方噴射到星際空間。

但與尼亞加拉大瀑布下奔湧翻滾的水不同,太陽系外圈的湍流是太陽風的結果。所謂太陽風,是太陽持續噴射到太陽外圍的超高速帶電粒子流,或稱等離子流,在到達太陽系邊緣時會減速崩潰,混合到在星系間流動的氣體、塵埃和宇宙射線,即所謂「星際介質」之中。

在過去的一百年,主要依靠射電望遠鏡和X射線望遠鏡的觀察,科學家們已經勾畫了一幅關於星際介質的組成圖片,揭示了星際介質是由極度分散的電離氫原子、宇宙塵和宇宙射線,以及密度很大的星際分子雲所組成。分子雲是新的恆星誕生之所。我們的太陽系就是45億年前一個巨大的分子雲坍塌形成。

但在我們太陽系之外的星際介質的確切性質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個謎,主要是因為整個太陽系,即太陽及其八大行星,和一個稱為柯伊伯帶的極其遙遠的微型天體密集圓盤狀區域,都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由太陽風形成的保護泡中,這個如同氣球一樣的泡泡被稱為太陽圈(heliosphere,也翻譯為日球層)。當太陽帶著其行星在銀河系快速運動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大氣泡就像一塊無形的盾牌一樣抵擋著星際介質,把大多數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其他物質擋在了太陽系外面,保護了地球的生命。

但太陽圈(日球層)救命的特性也讓研究這個氣泡之外的星際空間變得更加困難。甚至從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內部也很難確定太陽圈的大小和形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艾倫娜?普洛沃尼科娃(Elena Provornikova)說,「這就像你在自己的家裡,想知道房子是什麼樣子,必須到外面去看一看,才能真正判斷出來。要知道太陽圈到底是什麼樣,唯一方法是走出太陽系,然後回頭看,要從太陽圈之外去拍攝它的圖像。」

這可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與整個銀河系相比,我們的太陽系就像比漂浮在太平洋中央的一粒米還要小的東西。然而,太陽圈(日球層)的外邊緣仍然是非常的遙遠,以至於兩艘太空飛行器「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從地球起飛後,花了40多年時間才到達這裡。

以較直的路線穿過太陽系的旅行者1號在2012年率先進入星際空間,接著旅行者2號在2018年也進入星際空間。目前,兩個太空飛行器分別離地球約130億英裡和110億英裡,還在繼續向外飛離,進入離太陽系更遠的外太空。兩艘太空飛行器在飛離太陽系之同時,也發回地球更多數據。

如一輛汽車大小的兩艘旅行者號太空飛行器在1977年發射升空,現正從遠離太陽系的星際空間向地球發回探測數據。

這兩個已經「年逾不惑」的太空探測器揭示了太陽圈和星際介質之間的邊界的真面貌,這為我們了解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地球上生命何以能夠存在提供了新的線索。實際上,我們太陽系的邊緣並不是一個清晰的邊界,而是攪動著旋轉的磁場、碰撞的恆星風暴、高能粒子風暴和旋轉輻射的活躍混沌帶。

太陽圈氣泡的大小和形狀會隨著太陽風輸出的變化而改變,也會隨著太陽系穿越星際介質的不同區域而改變。當太陽風上升或下降時,也會改變太陽圈氣泡所受到的外在壓力。

2014年,太陽的活動激增,生成了一場席捲行星際空間的太陽風暴。風暴以每秒800公裡的速度首先衝擊水星和金星。兩天之後,穿越1億5千萬公裡,太陽風暴包圍了地球,但很幸運的是,我們地球的磁場能夠阻擋太陽風,保護地球生命免受太陽風的強大輻射破壞。

一天後,這波強大的太陽風暴從火星呼嘯而過,穿過小行星帶,朝著遙遠的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而去。兩個多月後,又撲向海王星,海王星的軌道距離太陽近45億公裡。

經過6個多月的時間,這股太陽風暴終於到達了距離太陽130多億公裡,被稱為「終端激波」的空間。在這裡,推動太陽風的太陽磁場已變得很微弱,以至於星際介質的壓力與太陽風相互作用,使得風暴速度減緩。

到達終端激波帶的太陽風暴速度減慢到不及之前的一半,猶如大西洋颶風減弱為熱帶風暴。2015年底,這場太陽風暴追上了體積如一輛小型汽車、形狀不規則的旅行者2號。旅行者2號中由緩慢衰變的鈽電池驅動、「高齡」四旬的感應器勘測到了這場太陽風暴,發現太陽風等離子體量暴增。

然後探測器將數據傳回地球,即使是以光速傳輸,也要花18個小時才能到達地球。天文學家之所以能收到旅行者號的信息,多虧了巨大的70米高的碟形衛星陣列和先進的技術,這些技術在旅行者號1977年離開地球時是還是無法想像的,更不用說發明了。

相關焦點

  • 穿過太陽圈:探索太陽系以外的奇異太空
    來源:新浪科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太陽系和鄰近恆星之間的廣闊空間一直被認為是可怕且浩瀚的虛無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2年8月,旅行者1號成為第一艘穿越太陽圈(太陽所能支配或控制的太空區域)並進入星際空間的太空飛行器;6年之後的2018年11月,旅行者2號也離開太陽系,成為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
  • 太陽系發現「神奇防護罩」,旅行者1號受困?科學家有了答案
    緊接著人們又在探索太陽系,太陽系又是怎麼樣的呢?原來太陽系有八顆行星,而地球只是其一。科學在不斷進步,人們對求知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他們又在想太陽系之外又是怎麼樣的呢?在此之前,人們就發射了非常多的探測器,以此探索更廣闊的宇宙,其中就有「旅行者一號」,他們想將旅行者一號送往太陽系之外去探索太陽系外面的世界。
  • 旅行者1號停滯不前,旅行者2號發現超高溫火牆,太陽邊緣有什麼
    筆者/冰辰書生前言人類一直在探索遙遠的太空,為此發射了探測器,想要了解更廣闊的宇宙。於是飛出太陽系就成了很多科學家的目標。旅行者一號1977年9月5日,旅行者肩負著很多人希望出發了,正式踏上了太空之旅。在此期間,旅行者1號傳回了很多重要的數據,讓人們看到了土星、木星極其衛星的全貌。如今,旅行者一號已經成立飛行距離最遙遠的探測器,也是最有希望衝出太陽系的探測器。截至2019年10月23日止,旅行者1號正處於離太陽211億公裡的距離。
  • 旅行者1號!人類首次星際太空飛行開啟,我們的目光不只是太陽系
    1977年9月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了一個名叫「旅行者1號」的航天探測器。旅行者項目的部分任務就是研究外太陽系,美國航空航天局在發射了「旅行者2號」的16天後,緊接著發射了「旅行者1號」。
  • 當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60億公裡時,拍下了這張震驚全世界的照片
    作為這個星球上好奇心最重的物種,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來源。直到後來科技慢慢地發展,人類學會製造探測器後,便不斷地向外太空發射宇宙探測器,衛星等等。只是為了揭開隱藏在宇宙之中的神秘面紗。而對於人類而言,發現宇宙中的秘密越多,就顯得自己越渺小。
  • 美國旅行者號飛了那麼久,快飛出太陽系,靠什麼給地球傳回照片?
    40年飛離地球的旅行者,即將飛出太陽系,是如何和地球聯繫的呢?說到對外太空的探索,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旅行者號了。其中旅行者1號是由NASA研製的一艘無人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它是如今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衛星,直至2018年1月2日止,旅行者1號正處於離太陽211億公裡的距離。
  • 飛行200億公裡,傳回上萬張照片,旅行者號的貢獻你了解多少?
    導語:飛行200億公裡,傳回上萬張照片,旅行者號的貢獻你了解多少?宇宙似乎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從未停止,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人類就已經觀測到了過去幾千年都未曾見過的景象,各個國家都對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各種各樣的探測器發向太空。
  • 飛225億公裡後,旅行者號回望太陽系,發現有東西正高速追來!
    而從旅行者號飛船身邊衝向太陽系的星際介質電子則不斷撞擊這團激波,在磁場作用下被反彈回來,沿著切向磁力線加速離開,比反彈它們的激波快了整整670倍,幾乎達到了相對論速度。實際氣泡和星際介質都極為稀疏,我們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
  • 太空旅行號帶你遨遊太陽系八大行星!
    我是奎哥,歡迎乘坐太空旅行號!我們人類宜居星球,目前除了地球,我們沒有別的歸宿,今天讓我們暫時離開地球,到八大行星的表面感受一下吧!下面就跟奎哥一起乘坐太空旅行號,到太陽系來段奧妙之旅吧!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現在太空旅行號以光速前進,15秒後來到熾熱的太陽,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
  • 1990年,旅行者1號經典的回眸,答案已經有了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一號攜帶了一張銅質磁碟唱片,這唱片裡有我們的故事、思想、音樂……帶著人類的好奇與期待,它如勇士一般奔向了遙遠的太空。 旅行者1號的一次回眸,對科學家而言無疑是最為震撼的,在漫長的歲月裡,太陽系裡面的大部分物質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我們很難看到來自於其他星球的生命,但這不妨礙我們去探索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 旅行者1號在227億公裡外發現,一大團物質從太陽系衝出,是什麼?
    上個世紀70年代,當美國發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的時候,人們就在思考,太陽系外的星際介質中到底有什麼,是否和我們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場景一樣呢?耗資十幾億美金的姐妹飛船能否給我們帶來新發現?很多人很是期待。
  • 美國旅行者1號,已進入星際空間,其搭載的鍍金光碟意義重大
    自古人對嫦娥奔月神話傳說的奇幻想像,到現今宇宙中各式各樣的探索衛星,地球人類對外太空探秘的腳步從未停止。當年,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代表全人類第一個邁進太空,而後美國的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搭乘阿波羅11號又率先登上了月球,為紀念人類這一偉大的時刻,他們還將美國的星條旗插在了隕石坑密布的月球上。
  • 太陽系直徑2光年,人類仿佛被困其中,我們該如何逃太陽系
    他們一開始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後便開始徵服整個太陽系這段著名的振奮人心的話是出自前蘇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作為現代宇宙航行的的奠基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是最先提出利用火箭在太空中飛行的的人,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方程式,因此他被尊稱為「航天之父」。
  • 經過30年來最長的一次無線電沉默,NASA聯繫上了旅行者2號
    儘管兩個旅行者探測器——旅行者1號發射於1977年9月5號,旅行者2號在1號的前16天發射成功——都離開了日球層,但都沒有離開太陽系,並且近期也不會離開。科學家們認為太陽系的邊界超出了奧爾特雲邊界,許多小物體還受太陽引力的影響。我們還不知道奧爾特雲的精確寬度,但據估計始於距太陽1000個天文單位(AU),止於100,000個天文單位的地方(1AU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 揭秘旅行者一號,飛出太陽系要17571年,2025年電池耗盡
    1977年9月5日,美國宇航局發射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探測器,它就是旅行者一號。截止到2019年10月23日,旅行者一號處於太陽系211億公裡區域的範圍內。旅行者一號是人類發射過最遠的外太陽系探測器,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旅行者一號至今都還沒有飛出太陽系。
  • 飛行225億公裡,旅行者1號最後拍攝的照片,為什麼讓人深思?
    為了更深入的探索宇宙,人類向太空發射了大量的探測器,截止到目前為止,距離我們地球最遠的一個探測器是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已經超過225億公裡。 對此很多人都很好奇在旅行者1號的43年飛行時間內,為地球傳回了無數張精彩的照片,做出不不少的貢獻,為什麼是拍攝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感到深思呢?
  • 今日旅行者1再傳回一批數字,已到222.96億公裡遠,是什麼意思?
    趣味探索訊 估計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對外太空產生過種種幻想,太陽系之外星際空間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是否有大量石頭飛來飛去,是否並非如想像中的那麼黑暗,是否有多個外星飛船在快速穿梭,因為多部科幻電影中的片段就是如此。
  • 這是保護太陽系的一個巨大泡泡
    其實你生活在一個「氣泡」中,這不是比喻意義上的泡沫,而是真正的「氣泡」,但別擔心,不只是你,還有博科園小編我呢(^ ^*)。就這一點而言,整個地球,以及太陽系中的每一個其他行星天體等,也都處於泡沫之中。而且,我們可能正是因為這個「氣泡」才得以生存。
  • 遨遊太空的中國聲音
    人類一直在嘗試用聲音信息的方式對太空進行探索和交流,而太空中的中國聲音也越來越清晰、豐富。太空中的中國聲音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一曲悠揚的《東方紅》樂曲也隨之在浩瀚太空奏響,宣告了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 NASA的星際旅行者下一步命運如何?
    四十多年後,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的旅行者(Voyager)1號和2號仍然在深空中正常工作。現在它們是人類歷史上運作時間最長、位於最遙遠太空中的探測器。儘管它們的路線不同,但是都朝著離開太陽系的方向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