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小鼠和家兔腦中發現冬眠開關,電影中的人工冬眠還遠嗎?

2020-12-13 科學闢謠

科學家在小鼠和家兔腦中發現冬眠開關,對哺乳動物可能普遍適用。我們離實現人工冬眠又近了一步。

未來人工冬眠 | instagram

作者 | 張可可 生物學博士

責編 | 高佩雯

在太空旅行中,如何打發漫長時間,以及減少能耗?首選應該是人工冬眠。

在科幻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人類進入冬眠的情節。為了穿越茫茫太空,航天員將漫長旅程變成甜美夢鄉。一些絕症患者,為了等待治癒之法,用冬眠將人生推遲到幾十年後的未來。

冬眠在人類身上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呢?目前是一個很難說清的問題。不過,層出不窮的新研究,為人工冬眠注入了現實色彩。

最近一項來自日本的研究,首次在大腦中找到了一個控制冬眠的開關。通過對特定的腦區施加藥物刺激,就能自如操縱實驗小鼠進入或脫離類冬眠的低代謝狀態。

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動物體內發現和利用類似的調控機制。相關成果刊登在6月的《自然》雜誌。

冬眠:凍結時間的魔法

冬眠在自然界中並不鮮見。每到冬季來臨,刺蝟蜷縮進溫暖的草窠,蝙蝠蟄伏進幽暗的洞穴深處,蜂鳥也會陷入短暫的沉睡……蝸牛、昆蟲、青蛙、蛇等也沒辦法像夏天一樣生龍活虎,紛紛委身天地間,將自己「封印」在積雪和堅冰之下。

哺乳動物、鳥類等恆溫動物主動抑制身體代謝活動速率、降低體溫以度過食物稀少的冬天的行為,被稱為狹義冬眠。

而廣義的冬眠還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昆蟲等節肢動物以及陸生貝殼類動物因為缺乏有效的體溫調節機制,在冬天被動陷入的僵冷狀態。

對於作為恆溫動物的人類而言,更有研究價值的當然是狹義冬眠。

有冬眠習性的恆溫動物(刺蝟)和變溫動物(蛙)| 圖蟲,500PX

恆溫動物在陷入冬眠時,代謝率和體溫都會大幅下降。例如,西伯利亞花慄鼠在冬眠時,能量的消耗量只有正常狀態下的13%,心率從每分鐘400次下降到10次,呼吸從每分鐘200次下降到1到5次,體溫更是從37度下降到區區5度。加利福尼亞金背黃鼠冬眠時,體溫則會從39度降到2度。

在冬眠狀態下,它們身體的感覺仍然存在,這和變溫動物很不同。如果對其施加強烈的觸摸或聲音刺激,就會從冬眠狀態下短暫清醒。

而即便是處於冬眠狀態,其體溫也始終保持恆定,就像體內存在一個可在兩種溫度之間切換的開關一樣。

冬眠是特定物種的固有習性,一般我們很難讓原本沒有冬眠習性的物種做出冬眠行為。由於人類常見的實驗動物如小鼠、家兔等,都沒有冬眠的習性,我們對冬眠的機理實際上知之甚少。

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在此次日本科學家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竟然讓原本不具有冬眠習性的小鼠和家兔,進入了類似冬眠的狀態!

腦區刺激,讓恆溫動物進入冬眠狀態

和人腦一樣,小鼠的大腦也有很多分區,不同分區有不同的功能。研究發現,只要對其丘腦下部的某個小區域施加特殊刺激,小鼠就會進入持續數天的低體溫、低代謝的休眠狀態,與冬眠行為十分相似。

刺激的方式也非常簡單,只是向小鼠靜脈中注射一種名為CNO的藥物。如此簡單的方法,就能達到這樣驚人的效果,不禁令人大呼神奇。

詳細的分析顯示,進入休眠狀態的小鼠,體溫設定點(某種恆溫狀態下的體溫)大約為28度,比正常的37度低了足足9度。這個溫度可以認為是小鼠在該狀態下刻意維持的體溫,就像西伯利亞花慄鼠冬眠時的體溫為5度。

休眠狀態小鼠(右)和正常小鼠(左)體溫對比 | ref3

研究還發現,當外界溫度低於28度時,休眠小鼠會出現蜷縮身體,肌肉震顫等行為。與此同時,本來大大減緩的新陳代謝速度急劇增加,以儘可能讓體溫維持在20度以上。

這說明實驗小鼠即便是在休眠狀態下,也會通過一系列(或許是無意識的)行為讓體溫維持在適宜水平,不至於下降到威脅生命的程度。

由於冬眠動物們的溫度設定點都是在億萬年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固有特徵,而較高的設定點意味新陳代謝率不會下降太大,因此,如何進一步降低休眠動物的體溫設定點,是今後研究的重點之一。

研究人員還對休眠狀態解除後的小鼠進行了測試,發現它們的運動能力和記憶能力並沒有受到可觀測的影響。身體解剖結果也顯示,它們的腦、心臟、肌肉等組織和臟器也沒有發生可見的改變。

更令人欣喜的是,同一隻小鼠可以在休眠和正常狀態之間反覆切換,說明這種休眠是可逆性的。這為實際應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除了小鼠,科研人員對家兔也做了相同的實驗。家兔體重相當於小鼠的10倍,同樣沒有冬眠習性,但在實驗中也觀測到了類似的誘導冬眠現象。

接下來,研究人員還將把目光投向包括靈長目在內的一些更加高等的物種,以幫助我們向最終目標——人類冬眠邁進。

該研究的負責人、筑波大學醫療系的櫻井武教授說,「我們猜測,不論是否存在冬眠習性,休眠誘導神經都廣泛存在於哺乳動物腦中。當遇到食物短缺或者藥物刺激一類緊急情況時,它們的休眠誘導神經就可能被激活」。而這對於一些極端情況下的生存挑戰,顯然意義重大。

「冬眠開關」在哺乳動物中可能普遍存在 | unsplash

未來不止是星辰大海

實驗動物們表現出的可控低代謝,以及對極低體溫的耐性,表明在不損害生命活力的前提下,人為削減生物的氧氣和能量消耗將成為可能。

因為能耗大幅降低,肌體的老化速度也可能隨之大大下降,生物壽命也有望得以延長。這與未來太空旅行中人類的基本訴求完全一致。

而即便不提星際旅行,光是眼前豐富的應用場景,也足以讓人振奮。

例如,在醫療領域,重症病人的身體往往經不起過分消耗,很多時候還沒等到病灶去除,就先因為器官衰竭而失去生命。如果能人為降低其新陳代謝速率,病情的進展和身體的透支都將慢下來,就能為疾病治療創造有利條件。

還有危重傷病員的搬運問題。設想在未來,病人或傷員在遠離醫院的地方出現緊急情況,我們就可以在轉運途中將其身體調控至低代謝狀態,以便其在受到正規治療之前,保存好僅有的生命活力。

而冬眠現象還有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冬眠動物在自我喚醒時,身體依舊可以保持原有的活力,肌肉也不會萎縮。這將有可能幫我們找到一些方法,讓久病臥床的人維持正常身體機能。

但話說回來,儘管有了這樣令人驚喜的突破,我們距離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冬眠,還十分遙遠。

比如,這次的誘導休眠實驗,對於動物體溫的降低仍然有限,實驗小鼠的新陳代謝率還遠未下降到真正嚙齒類動物的冬眠水平。而該研究涉及的神經群是否真的是調控冬眠的關鍵,也有待更嚴密的論證。

但該研究無疑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關於人工冬眠的種種前景,未來將不斷突破我們的想像。

人工冬眠將帶給我們無限想像 | Freepik.com

參考文獻:

1. A discreteneuronal circuit induces a hibernation-like state in rodent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63-6

2. Flipping theswitch on the thermoregulatory syste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600-5

3. 「究極の省エネ」、人工冬眠 筑波大がスイッチ発見

https://www.asahi.com/articles/photo/AS20200611004878.html

文章由「十點科學」(ID:Science_10)公眾號發布,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人工冬眠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科學家小鼠實驗帶來希望曙光
    刺激腦區可誘導恆溫動物「休眠」今年6月,日本筑波大學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發現了可以誘導實驗小鼠和家兔進入類似冬眠狀態的方法,這意味著人類也有可能實現冬眠。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當月出版的《自然》雜誌上。讓原本不具有冬眠習性的小鼠和家兔進入冬眠狀態,科學家是怎樣達成「人工冬眠」的呢?方法其實非常簡單。
  • 日本科學家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人類會不會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
    日本科學家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人類即將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2020.08.08 20:00甘雨本文,仍然是政治邏輯學專題。未來,由於科技的發達,人類可能產生一種新的生命狀態、生活方式,即冬眠。然而,國際社會錯綜複雜,各個國家對於人類冬眠的態度肯定針鋒相對,是否允許?是否採取?如何開展?
  • 科學家從老鼠大腦中找到觸發休眠的開關 應用於人類還遠嗎
    科學家從老鼠大腦中找到觸發休眠的開關 應用於人類還遠嗎 兩項獨立的研究已經確定了讓老鼠進入類似冬眠狀態的難以捉摸的大腦「開關」。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大腦的某些部分大量參與調節動物需要實現冬眠,但這些最新的研究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在這一過程中起核心作用的神經元的理解。 減少能源使用和根據需要減緩新陳代謝的生物能力對各種健康應用都有著潛在的巨大價值。
  • 動物進入冬眠只需激活一個「開關」,人類能實現嗎?
    對於一些動物來說,體溫降低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狀態,例如它們冬眠時。熊、蝙蝠或者其他動物冬眠時會多次經歷長達幾天的低代謝狀態——蟄眠(torpor),只是偶爾會被高喚醒期打斷。小鼠會在食物短缺時會進入日常蟄眠(daily torpor),每次會維持數小時左右以減小自身能量消耗。目前,科學家還不了解小鼠的體溫在蟄眠或者其他低溫情況下,是如何降到37℃以下的。
  • 實驗老鼠能長時間冬眠,人類太空冬眠旅行指日可待?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對老鼠大腦進行了一些調整,使它們進入一種類似冬眠的深度睡眠狀態,可持續一周時間,該發現在太空探索領域引起很大的轟動。
  • 星際旅行不再是夢 電影中冬眠技術即將實現
    在電影《太空旅客》(Passengers)中,星艦「阿瓦隆」號上搭載著5000多人,他們需要經歷120年的星際飛行到達名為Homestead II的新世界。在星艦發射前,所有人都進入「休眠艙」。在這裡,通過藥物和環境控制,讓人們進入假死狀態。實際上,在100多年的長途跋涉中,除了4個月的清醒時間,他們都要在睡眠中度過。
  • 美洲花鼠如何冬眠
    美洲花鼠如何冬眠花鼠屬齧齒目、松鼠科。為一種恆溫的哺乳動物。它天生愛貯藏食物並具有冬眠的習性。當冬天即將到來時,花鼠會大量進食從而積貯脂肪,作好一切冬眠準備。科學家曾為花鼠做過一個實驗:將花鼠放在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裡,讓室內接收不到外界任何季節變化的信息,每日12小時人工照明,室溫保持在冰點(夏日時分),以便觀察其冬眠現象會不會有所變化。
  • 熊類冬眠,那北極熊也會冬眠嗎?你可能想不到它是清醒的冬眠
    這些會冬眠的動物一般都是體型比較小的,而且冬眠的時候進入一種身體接近麻痺的狀態,深度睡眠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大大降低。而熊類,我們知道體型很大,其中北極熊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但是它們在冬季也會冬眠。
  • 冬眠動物的鼻祖是誰?科學家:它也是2.5億年前的地球統治者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思考了很久,而在近期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梅根·惠特尼發表了一項研究論文,而該項論文則是發表在了《通訊生物學》期刊,在這篇研究的論文當中,科學家認為最先出現冬眠的動物就是這一種動物,名字叫做水龍獸。而這一生物出現的時間則是在2.5億年前。科學家之所以能夠發現這一生物的蹤跡,則是因為考古學家的仔細研究。而在水龍獸所在的時期,則是三疊紀初期。
  • 龜龜冬眠期間是通過菊花呼吸嗎
    近日,聽說龜龜冬眠時候,可以通過菊花呼吸。這事真的嗎?特地查了資料,分享給大家。另外,藉助於口腔底部的升降和鼻孔的開關相配合來完成呼吸動作。龜主要靠肺呼吸,但也有輔助呼吸器官,水棲龜類的洩殖腔兩側有突出的薄壁囊(副膀胱),壁上布滿微血管;口咽腔的黏膜層也同樣密布豐富的微血管,它們均具有輔助呼吸的功能。
  • 烏龜冬眠中常見的一些問題,處理起來並不難
    一、烏龜入眠較淺烏龜入眠較淺一般出現在冬眠前期,這段時間由於氣溫不太穩定、烏龜還未適宜冬眠環境等原因,常會出現到處爬動、時睡時醒等現象。烏龜冬眠不是立馬就能入眠的,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時間有長有短,有些烏龜可能很快就會鑽進土裡入眠,有些可能會來來回回折騰一兩個星期才能逐漸入眠。
  • 熊可以冬眠,人為什麼不行?
    前文提到說,熊在冬眠開始前,會大吃特吃,變成一個大胖子。美國阿拉斯加卡特邁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Alaskas Katmai National Park)甚至還為熊舉辦了「胖熊周」活動,看看誰吃得最多,讓全世界的網友都可以參加投票,看誰才是最肥的崽。今年冠軍是熊435號Holly,它是一個妹紙。
  • 第一種學會冬眠的動物被發現,不僅如此,它還是曾經的地球霸主
    下面將要介紹一種名不見經傳的古生物,但它卻可能是第一種學會冬眠的動物。根據外媒報導,由生物學家克裡斯蒂安·西多爾領銜的華盛頓大學生物研究團隊於前段時間在《通訊生物學》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論文指出水龍獸可能是最早掌握冬眠技巧的古生物。這種起源於2.5億年前的古生物似乎並不廣為人知,但是科研人員對它給予了足夠多的關注,那麼水龍獸為什麼可能是第一種學會冬眠的古生物呢?
  • 我想做只冬眠的熊
    我想像中的冬眠場景是非常誘人的:窗外鵝毛大雪漫天飛舞,北風呼呼的像老天爺亂甩的刀子飛鏢,除了聖誕夜有個白鬍子老頭到處爬煙筒外,千山鳥飛絕來萬徑人蹤滅,這個時候還有什麼比一個小木屋裡軟軟的床和暖暖的被窩更有誘惑力呢?冬眠,冬眠,甜蜜的冬眠!多想為這絕妙的點子註冊個專利啊, 可惜四下裡一看,那些北極熊黑熊棕熊啥的正拿眼睛斜睨著我呢!
  • 研究發現:幾十萬年前,原始人類已學會冬眠,為何現在不行了?
    比方說刺蝟會縮在自己的巢穴中、熊會躲在洞穴裡,就連在夜晚出沒的蝙蝠,也會躲進人類的閣樓中或者是洞穴中睡覺,只需要休息幾個月,就可以度過漫長又寒冷的冬天。看起來是不是非常厲害?那麼,為何人類卻沒有辦法進行冬眠呢?有趣的是,近日的一段研究發現,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也是會冬眠的,那麼,為何現在不行了呢?
  • 在北極熊冬眠的時候襲擊它們,北極熊會反擊嗎?
    美食享受結束之後,北極熊還不忘「整理打掃」,它們會將自己身上的血跡清洗乾淨,還將自己亂糟糟的毛髮捋順。先前很多人以為,北極熊是一個「左撇子」,但其實北極星兩隻手的都很靈活,只不過更加喜歡用左手罷了。北極熊還有一點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的是,它們不僅會冬眠還會夏眠。但是它們的冬眠並不是像蛇一樣幾個月不出洞一直睡覺。
  • 新思考:從自然冬眠到人類「休眠」
    除了路途遙遠,長期太空飛行中航天員所面臨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問題以及太空飛行器上極其有限的資源等等,都是限制我們邁向深空的阻礙。在科幻小說與電影中,太空人往往會進入一個「休眠」狀態來完成長距離飛行。這並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幻想。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一些科學家就提出了通過抑制代謝來實現人類「休眠」的構想。
  • 熊類都要冬眠,所以大熊貓也要冬眠?
    流言:熊類都要冬眠,所以大熊貓也要冬眠  都說大熊貓跟熊是親戚,熊到了冬天都去冬眠了,所以大熊貓也需要冬眠。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很多人發現了一個問題:都說大熊貓跟熊是親戚,人家熊到了冬天都去冬眠了,為啥我們大熊貓還在照舊吃吃玩玩負責可愛?  冬眠本就是「小動物」的習慣  首先需要說明一個問題:不是所有的熊都要冬眠。為了適應低溫天氣,大熊貓具有低代謝的能力,但確實沒有冬眠的習性。
  • 癌細胞可以像動物冬眠一樣,躲避化療以存活下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學術頭條冬眠是一種常見的生物學現象,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都會通過冬眠的方式來熬過漫長的冬季,以在來年的春天復甦,開啟下一輪春秋。在冬眠時,動物會保持著一種極端但可被調節的體溫、代謝和其它生理活動的下降,減少自身的能量消耗。
  • 泥龜冬眠方法 泥水冬眠的好處有哪些呢
    泥龜冬眠方法 泥水冬眠的好處有哪些呢時間:2020-12-16 23: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泥龜冬眠方法 泥水冬眠的好處有哪些呢 1、泥水冬眠關鍵在所用的泥巴上,不論是選擇紅土、黃土、黑土還是塘泥都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保證所用的泥土沒有受到汙染,否則很容易導致烏龜中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