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海東6月17日消息(記者張雷 劉澤耕)青海省東大門海東市因地處青海湖以東而得名,海東市兩區四縣位於黃河上遊及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流域,史稱「河湟間」「三河間」,東聯蘭州、西接西寧的海東市是內地進入青藏的咽喉要地,又稱「青藏鎖咽」。
歷史上,這裡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之地。如今,海東市173萬漢、回、藏、土、撒拉、蒙古等各族人民在1.32萬平方公裡的河湟谷地共建美好家園。2019年,海東市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
6月15日起,記者跟隨「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全媒體海東行大型採訪活動走訪海東市兩區四縣,感受民族團結氛圍,尋訪民族團結故事,首站來到海東市平安區。
互幫互助平安驛
海東市平安區,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南線「唐蕃古道」上的平安驛。如今,在平安驛河湟舊時民居基礎上建成的「袁家村·河湟印象」景區遊客雲集,600多名各民族群眾在這裡經營著164家餐飲店、民族特色農家院和商鋪,遊客在品嘗河湟傳統美食與全國各地各民族美食的同時,還能感受和體驗「唐蕃古道」的氣息和多元河湟民俗文化。
「絲綢之路」南線「唐蕃古道」上的平安驛(央廣網發 張雷攝)
「來嘗嘗新出鍋的朝鮮族打糕,好吃不粘牙!」在平安驛的朝鮮族餐廳前,逯登霞身著朝鮮族民族服飾,為過往遊客推介朝鮮族美食。
逯登霞是漢族,在朝鮮族同胞經營的餐廳打工,學會了製作打糕、壽司等朝鮮族傳統美食。逯登霞說,因為這份工作,讓她和朝鮮族有不解之緣:「我的老闆很照顧,給我豐厚的薪水,在我家裡遇到困難時,老闆都會主動為我提供幫助。朝鮮族同胞的熱情和樸實讓我倍感溫暖,我要更加認真努力地工作,做出更好的業績。」
去年7月,平安驛回族員工馬元才的妻子誕下四胞胎。四胞胎降臨,給這個普通家庭帶來歡樂的同時,也給這對年輕的夫婦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各民族員工及經營戶第一時間向這對回族夫婦伸出援助之手,不到一天捐款就達到7.1萬元,為這個四胞胎的家庭解決了燃眉之急。
平安驛自開始運營以來,每周召集一次商戶大會,每晚開辦夜校,組織經營戶以「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為主題,學習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規,經常舉辦「民族團結一家親」文藝演出、「民族團結書法攝影繪畫」比賽、「民族團結教育」進平安驛、「民族團結書籍大家讀」等活動,形成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濃厚氛圍。
平安驛文化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玉良說:「各民族商戶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的氛圍在平安驛越來越濃。」
化隆路社區的和諧音符
平安區平安鎮化隆路社區門前廣場,各族居民有的圍成一圈跳藏族舞蹈「鍋莊」,有的整齊列隊打太極拳、跳廣場舞,表演者和圍觀群眾臉上都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歡樂。
平安區化隆路社區各族居民在跳藏族舞蹈「鍋莊」(央廣網發 張雷攝)
「中華民族大家庭,五十六朵花簇擁,兄弟姐妹是一家,人人都愛我中華……」伴隨著悠揚婉轉的青海賢孝,社區民樂隊正在文化活動室彈唱《民族團結一家親》。
樂隊隊長達明勝退休前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一所中學的校長。這首青海賢孝曲調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是他填詞作曲,傳遞56個民族守望相助、團結奮鬥的情誼。
達明勝告訴記者:「樂隊有22位成員,平日裡聚在一起排練、演出,有漢族、回族、撒拉族、土族,都是在退休後加入社區民樂隊,老有所樂。大家的心擰在一起,為社區民族團結進步繼續發光發熱。」
化隆路社區現有各民族常住居民9016戶23902人,社區組建的文藝隊、民族樂隊、秧歌隊和老年書畫協會,成為各民族聯誼溝通的載體。每逢傳統節日,社區還組織開展文體活動,組織少數民族骨幹隊伍參加文藝表演,舉辦手工藝製品、書畫、攝影展等活動。
平安區化隆路社區各族居民在打太極拳(央廣網發 張雷攝)
化隆路社區主任張啟軍表示,社區通過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各族群眾文化生活,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營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氛圍。
洪水泉清真寺見證和諧共榮
平安區洪水泉回族鄉洪水泉村的洪水泉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典漢式廟宇融合了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建築風格及特點,雕刻圖式設計打破清真寺中不能出現有動物圖案等伊斯蘭文化傳統觀念,運用大量反映多民族文化的「梅蘭竹菊」、「吉祥八寶」、「暗八仙」、「琴棋書畫」、「五蝠(福)捧壽」、「二龍戲珠」、「鳳麟呈祥」等吉祥圖案,漢、回、藏等不同民族文化元素同時呈現在清真寺中,這在我國伊斯蘭教寺院中實屬罕見。
始建於明朝的洪水泉清真寺(央廣網發 張雷攝)
「你看這面牆上雕刻的老鼠和葡萄,都是繁殖能力極強的物種,寓意著子孫後代多子多福。」洪水泉清真寺阿訇馬青林說,這種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是民族大團結的象徵,也是各民族大智慧的結晶,見證了古往今昔河湟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榮。
洪水泉村委會主任井海旺介紹,洪水泉清真寺作為洪水泉鄉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示範點,下一步將結合實施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圍繞清真寺主要修建旅遊一條街、展覽館、傳統農家樂、烽火臺、綠色農作物種植採摘基地等項目,打造集休閒、娛樂、觀賞、餐飲、住宿、攝影、採摘為一體的旅遊線路,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打造特色民族旅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