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放假了,今天咱們來聊點輕鬆的。
大約100多年以前,民國時期的上海,一家美國公司悄然進駐,他們生產一款黑褐色的、藥水一般的飲料,製造商最開始給了這款飲料一個中文名——「蝌蝌啃蠟」。我怎麼聯想到了某個奇怪的場景……
和你想的一樣,這個叫「蝌蝌啃蠟」的飲料在中國幾乎無人問津。於是,這家美國公司在報紙上登了一則啟事,懸賞350英鎊徵求一個牛逼的中文翻譯。經過一番激烈角逐,身在英國的上海年輕人蔣彝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翻譯:可口可樂,擊敗所有對手,從此,可口可樂這個名字及其產品風靡中國。
蔣彝,1903年出生,江西九江人。畫家、詩人、作家、書法家。在老家當「九品芝麻官」其間,銳意改革,遭舊勢力阻撓壓制而辭官,而立之年赴英倫尋找出路。蔣彝是化學科班畢業,但舊學深厚。出國後,他主要從事文化,受聘於UCL、哥大、哈佛等諸多大學做教授。1975年回到祖國,1977年病逝在北京。
我們來比較一下兩個譯名。
「蝌蝌啃蠟」雖然採用了音譯的手法,基本照應了英文的發音,但是這個譯名本身的聯想意義相當怪異,甚至令人感到噁心,很難把它和一款可口的飲料聯想在一起;
「可口可樂」則基本照顧到了英文的發音,而且語義顯豁,既給他人一種飲用之後身體的舒爽感受,又帶來一種精神上的快樂感覺。而且,「可口可樂」這個名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因為它採用了雙聲疊韻。
什麼是雙聲疊韻?我們拆開來說。
雙聲,就是兩個字的聲母相同,比如「珍珠」這個詞,兩個字的聲母都是zh,就是雙聲。我們還能想到仿佛、、流離、慷慨、參差、玲瓏等等很多。
疊韻,是指兩個字的韻母或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比如「荒唐」、「徘徊」等等。
好,現在我們回到可口可樂這個詞。
我們看到,「可口」二字屬於雙聲,「可樂」二字屬於疊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從意義上來說,可口可樂這個名字帶給人一種吉利的感覺,這符合中國人的一種「語言幻想」,即「把某種意願寄托在語言構造的幻境中」,比如微軟的搜尋引擎Bing進入中國市場時,因為其讀音與「病」接近,不得不翻譯成給人吉利感覺的「必應」。這也符合李澤厚所說的中國人的樂感文化。
既然談到了商標翻譯,最後我們來比較一下兩岸的幾種著名商標的翻譯——
英文
中國大陸
臺灣
Head & Shoulders
海飛絲
海倫仙度絲
Lux
力士
麗仕
Heineken
喜力
海尼根
SONY
索尼
新力
Ferrero
費列羅
金莎
Olay
玉蘭油
歐蕾
Amway
安利
安麗
P & G
寶潔
寶鹼
Volkswagen
大眾
福斯
Benz
奔馳
賓士
Rejoice
飄柔
飛柔
Viagra
萬艾可
威而剛
最後一個還是臺灣的翻譯語義明確……
參考文獻:
沈懷興(2004),雙聲疊韻構詞法說辨正,《漢字文化》,1:17-20。
王蕊(2010),翻譯可口可樂的中國文人: 蔣彝,《北京青年報》。
詹蓓(2001),譯名與文化——從「可口可樂」談起,《中國翻譯》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