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鞋的緩震性能向來是球友打球的焦點問題,對於大體重的人會比較在意緩震極限,而對於小體重的人,則必須考慮能不能夠將中底踩開了。很多時候別人踩著腳感舒適,小體重就感覺偏硬,還是緩震科技和調教的問題。
雖然之前寫過《輕體重後衛,適合的籃球鞋推薦》,但對於輕體重還是沒有界定,今天就寫的更加詳細、豐富一點,就是針對體重在60kg以下的球友。60kg及以下的小體重想要感受到中底,最好是選擇boost,當然一部分氣墊or國產鞋也能勝任。
BOOST陣營
1.ce2017pk
首先來說boost陣營。阿迪這雙ce2017pk搭載全掌boost中底,前低後高的設計令前掌彈韌,啟動不拖沓,後跟軟彈反饋出色,實戰中場地感和緩震感很均衡;再者,多重密度編織鞋面+凸起的編織骨骼,在急停、變向等狀態下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延展;類似飛線的鞋帶環固定,包裹很好,小體重較窄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支撐方面,這雙鞋在鞋底加入了碩大的TPU片,提供抗扭轉效果,而前掌外側可見的內置TPU則提供防側翻保護;橡皮擦鞋底受限於內場,但細膩的珊瑚狀多向紋理底紋,在木地板上的表現可謂是指哪兒打哪兒,內場實戰最佳。
2.哈登2
緩震方面,哈登2採用了全掌Boost結構,而且是目前為止Adidas最厚的Boost籃球鞋。前掌腳感並不軟,也不震,調教的很好;後跟感覺並沒有拖沓感,突破回饋也非常有力,讓人上癮。不過這雙鞋子缺點是略重,體力方面消耗略大。
得益於它的內靴結構,再加上腳踝包裹的很結實,不會出現有些球鞋前掌寬如海的情況,對於腳偏瘦的人肯定夠用。大底採用了比一代更深的密集底紋,抓地方便表現絕對給力,室內場無灰塵的情況下不會出現打滑,但是在沾了一定灰塵的情況下會出現一定的打滑。
3.Marquee boost
Marquee boost是18年底推出的鞋子,同樣採用了全掌boost的中底材料,平常壓馬路都能感受到軟彈,前低後高的分布設計,啟動能跟得上,後跟反饋也很好;整雙鞋子鞋面的包裹很好,系帶系統和鞋舌不給力導致有些不跟腳,也算是這雙鞋最大的缺點,不追求腳踝防護可以選擇低幫款更好一些。
支撐性方面,鞋幫的防護非常穩,防側翻能力出色,鞋底內置碩大的TPU片非常良心,增強抗扭轉性能,急停變向都很穩;生膠大底耐磨性能很好,加之經典的人字底紋,各個方向的抓地都很穩,但會有卡小石子的煩惱。
氣墊陣營
1.威少1環切版本
來到氣墊陣營,首先推薦的就是威少1,礙於季節限制,這裡就推薦環切(無包皮)版本。整雙鞋子採用Phylon泡棉+全掌zoom氣墊的緩震配置,既能感受到飽滿的氣墊,在啟動過程中又不會洩力;環切版本不僅減輕了重量,還升級了透氣度,包裹是無死角狀態,適合窄腳星人。
支撐方面,CMP一體化後跟為後跟帶來負責的鎖定能力,防側翻效果明顯;Xdr耐磨性及格,細膩深刻的底紋也令抓地也比較穩,是一雙比較出色的實戰鞋。
2.pg3
PG3採用了Phylon+前掌zoom氣墊的緩震配置,前掌彈韌略顯澎湃,而肥龍後跟對於小體重來說,能夠感到軟彈,但對大體重卻不友好,有緩震極限;多層覆蓋的編織鞋面,既升級了透氣性又兼具輕量化效果,很適合小體重射手型後衛,也很適合在的季節。
支撐方面,鞋面剛性足,鞋底下面的防側翻設計也很給力,在急停、變向中提供很安心的防側翻效果;大底底紋看似不行,實戰中啪啪打臉,抓地不能說好,但是絕對在是在中上水平。
國產陣營
1.馭帥11
最後就來到了國產球鞋了,雖然國產鞋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性價比絕對高,有些並不輸而且有些緩震對小體重來說真心驚喜,例如這雙馭帥11. 雙層雲科技緩震,再加上螺母鞋墊,整體表現韌性好,彈性足,小體重也無所顧忌。
鞋子外底是一種質地比較硬的水晶橡膠,前掌是類似於大波浪的紋路,後掌的紋路則近似是半個同心圓, 在實戰中,馭帥11在抓地方面的表現幾乎無懈可擊;中足部位加入了可見的TPU抗扭轉單元,能夠提供很好的支撐,很適合後衛型打法。
2.KT4
說完馭帥,來說安踏的KT4,同樣適合小體重穿著。KT4搭載Flash Foam緩震科技,上腳又軟又Q彈,前掌軟硬適中,場地感和緩震比較均衡,後跟緩震明顯,腳感爆炸。
大底前掌邊緣的橡膠質地更硬,中間和後跟部位略軟,在受力區域存在輕微的磨損狀況;整體延續了水波紋大底,抓地力方面非常穩,即走即停不會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