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1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李銀河 李銀河
當自己發表言論、觀點和作品時,人們當然會有臧否。有人喜歡,有人厭惡,有人熱愛,有人痛恨。此時,應當坦然面對。
可以坦然面對臧否,首先源於真。
如果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言論和作品,無論對與錯,只要它確實來自自己的內心深處(來自康德所說的道德律),那麼就沒有什麼可以羞愧的。
只要是一個人內心能夠認可的,就不會是什麼大奸大惡的事情,是他人的靈魂完全不能認可的事情。
因為人心中的道德律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無非是摩西十誡那些內容,古今中外,所有人類社會全都大同小異。
可以坦然面對臧否,其次源於好壞的相對性。
人口味各異,正是所謂眾口難調。就像美醜妍媸,個體感觀的差異是很大的。我就聽一個女孩說過:梁天多帥呀。而梁天往往是像葛優一樣被列入「醜星」行列的。
當然,作品的好壞還是有客觀標準的,這標準既不是暢銷,也不是個體的感受,而是來自文學傳統。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不是哪個個人說了就可以算數的。
諾貝爾文學獎是對這一客觀標準的模擬,但是它畢竟還是來自一些單個的個人,他們依然是有個人口味的個體,只不過在文學評價專業上比較訓練有素而已。暢銷就更不是標準,因為它來自更加主觀的完全沒有文學訓練的個體。
可以坦然面對臧否,還源於無論褒貶,都不能改變作品價值分毫。
無論是高於實際情況的評價還是低於實際情況的評價,都改變不了作品本身的水平和價值。如果你是八,他人把你說成十,它依然是八;他人把你貶低成五,它依然是八。
不但他人的評價什麼也改變不了,有時就連自己的努力也改變不了。一個人能寫什麼樣的東西出來,是由太多因素決定的,其中包括修養、經歷、個人感受外界環境的方式等等,卡夫卡再努力也不會變成雨果,普魯斯特再努力也不會變成巴爾扎克。
能夠真正得到高評價的只有天才,而最終的評價者只有時間。一個人是否天才,作品能否打敗時間,有先天的成分,不是後天努力可以成就的。
總而言之,人不可以毫不關心他人的評價,但是也不必太為他人的評價所左右。只是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寫出來就行了,特別是要享受過程,享受完成一個作品之後自己偶爾反芻把玩時的愉悅感。
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的那句著名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李銀河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