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我們都知道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因此剪紙藝術的出現也必然在西漢以後。但是,儘管沒有紙作為原材料,這些古代勞動人民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在我們看來那樣落後的時代裡,雖然有的地方確實不如現今這樣便利,但是也蘊涵著大量的優秀文化。
當時的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這是在紙出現以前人們用來雕刻的原材料,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當然,像雕塑那樣的藝術品,也有用石頭、陶瓷、巖壁等等自然界的產物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即使條件有限,他們也在積極地尋找合適的可利用的材料。
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是戰國時期用皮革鏤花的產物,還有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銀箔鏤空刻花,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剪紙可分為單色剪紙、彩色剪紙和立體剪紙三大類,而這其中又包含許多小類,比如說單色剪紙包括摺疊剪紙、剪影和撕紙。摺疊剪紙最為簡單的就是剪一個心的形狀,這是筆者以前上手工課比較愛做的一件事,因為簡單,也因為這剪紙中所代表的含義。摺疊剪紙講究的是一個對稱性,通過對紙的摺疊變化,可以剪出許多不同的花紋,操作較為簡單,也比較節省時間。
其次,彩色剪紙相對於單色剪紙分類就比較豐富,它主要包括點染剪紙,這是一種比較精細的活,需要手工操作者有一定的耐心;套色剪紙,雕塑性比較強,注重大面積鏤空,給套色留製作餘地;分色剪紙,重視剪紙材料的多元化和色彩化,但是製作過程需要注意色彩的協調性,合理搭配色彩,避免弄巧成拙。除此以外,彩剪還包括填色剪紙、木印剪紙、噴繪剪紙、勾繪剪紙和彩編剪紙。
對於剪紙的內容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定,但是用在節日慶祝或其他比較重要的場合中就需要對剪紙內容進行劃定。不過剪紙的隨意性較強,主要是看製作者的想法,剪紙可以是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也可以是寓意吉祥的娃娃等,這類剪紙作品多是用作春節的窗花之用,顏色鮮明,給家中增添一絲喜慶的意味。
剪紙既可以用來張貼,自然也是有裝飾之用,比如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過去的人成親時家中會擺放象徵多子多福,百年好合的吃食,而這些吃食上面通常會有禮花作為裝飾。
仔細回顧我們會發現,古代所遺留下來的民間文化,大多都是象徵著古代勞動人民最為樸素的期盼,無論是以前寫過的節日風俗還是現在的這些手工作品,都寄託了他們最為樸素的心願。筆者也認為,世界上所有被創造出來的東西,一開始的目的都是好的,關鍵在於使用的人是怎樣的心態。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南京航天航空大學為中國剪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這些行動都是在告訴我們,要積極繼承和發展優秀文化。
文章分享結束,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