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數量龐大,雖然常用的不過幾千字,但據收錄表明,漢字總共有近十萬個,如此多的單個漢字所組成的詞語,也是相當繁多的,因此有些詞語可能會存在誤用。
【罪不容誅】
這個成語從表面上來看,很容易按字面意思解釋為罪不至死,給人一種沒有犯下那麼嚴重的罪狀的感覺,而實際上,這個成語表示的是罪惡極大,即使殺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惡。
罪不容誅出自《漢書·遊俠傳序》,這裡的故事發生在西漢時期,有個叫郭解的人是某地一霸,他這個人殘忍狠毒,搶過劫,殺過人,同時又精明狡猾,幾次犯罪都逃過一劫,後來他良心發現,自我檢討,發誓以後要多多行善,但內心的殘忍本性依舊存在。
後來郭解因為遷居茂陵的事情和縣府官員結仇,並殺了對方及其想要上告給漢武帝的家人,漢武帝知曉這件事後,就下令把他逮捕歸案,御史大夫公孫弘認為他罪不容誅,理應處死,最後漢武帝把他滿門抄斬。
郭解的故事其實很有意思,他前期作惡多端,後期悔過又做了許多善事,但是心底裡的戾氣並沒有完全消除,導致最後又犯下了罪狀。「況於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在這裡,罪不容誅便相當於罪該萬死。
【萬人空巷】
這個成語常被誤當作是形容街巷裡空空蕩蕩沒有人,而實際上是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裡出來了,形容的是慶祝、歡迎的盛況。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大家沒有理解錯,就是理解方向反了,這個成語出自蘇軾的《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自和前篇是日榜出餘與試》,「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一句,意思是成千上萬的人都奔去看潮水了,致使巷子裡空無人煙。
沒錯,說的都是巷子裡沒有一個人的意思,但側重點不同,成千上萬的人都去看浪潮了,這不是很熱鬧嗎?這裡的用法是拿空巷來突出熱鬧非凡的場景,重點是導致空巷這一結果的事件,而不是空巷本身。
所以萬人空巷是用來形容某種盛況的,而不是單純地表示沒有人,以後看到這個成語,你可以把它和空前熱鬧這個詞聯繫起來,這樣就不會弄錯了。
【胴體】
關於胴體這個詞,其實我也是近期才知道本義的,因為日常中基本沒有機會用到這個詞,所以也沒有主動去查找過它的意思。
我最常見到它的場景,是在各種小說中,作者在描寫女性角色的時候會用到的,比如「她那美妙的胴體,曲線迷人」,一般都是在氣氛比較曖昧的時候使用的,差不多等同於「裸體」。以前看小說時,也沒覺得有什麼,想著這大概就是用來形容人的身體的。
後來偶然翻找時發現,胴體的第一詞義是軀幹,特指牲畜屠宰後,除去頭、尾、四肢、內臟等剩下的部分。真是太驚悚了,這樣一個詞也能用到人身上了。
胴體在《辭源》的解釋是「屠體,家畜屠宰後的軀幹部分」,《辭源》是1908年編寫出來的語文工具書,收錄了1840 年以前的的各種古代漢語、常用詞語等,其內容豐富,強調實用,是凝聚了幾代學者心血的辭典,極具權威性,因而從準確度來講,胴體的解釋便是如此沒錯了。
而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胴體的解釋多了一項「指人的軀體」,但僅作為次要義項,主要解釋還是和《辭源》中的一樣。《現代漢語詞典》於50年代開編,70年代開始使用,是中國第一部規範性的語文詞典,權威性也沒問題。
但問題是,現在對於胴體的使用,也不是把它當作單純的人類的身體,而是當成女性的身體來使用,這好像成了大家默認的語義一樣,更有甚者,在使用的時候帶著一股狎褻之意,這確實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況。
現代社會生活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詞語可能不能準確表述現代情緒,所以有些成語在使用時會衍生出另一種意思,這種情況有時候會被人們所接受。
但私以為,並不是所有的成語都能這樣隨意篡改、扭曲原始含義,還是應該適當把握尺度,或者可以再創新詞語。而日常在使用詞語時,最重要的,還是要真正弄清某個詞的真正意思,不懂就查,也不會浪費很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