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詞表示人物的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動詞的主要用途是作句子的謂語。例如「齊師伐我」、「豪傑並起」:「伐、起」都是動詞,在句中作謂語。動詞也可以活用,這有兩種情況
動詞的使動用法
1.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要有涉及的對象——賓語,不然意思就不完整,如「齊師伐我」的「伐」,這叫及物動詞。及物動詞和賓語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這是及物動詞的常用法。有的時候賓語不是動作支配的對象,倒是動作的施行者,是主語使賓語發出這個動作,這是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如:
①沛公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史記·鴻門宴》)
——第二天,劉邦讓一百多人馬跟從著來見項羽。從:跟從。騎:騎兵。在及物動詞的一般用法裡,賓語是動作的承受者,如「伐我」「我」是「伐」這個動作的承受者。「從百餘騎」情況卻不然:「從」和「百餘騎」是動賓關係,但賓語「騎」(「百餘」是「騎」的定語)不是「從」這個動作的承受者,而是「從」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施行者),是主語「沛公」使賓語「騎」產生「從」這個動作。所以全句的意思,不是「沛公」跟從著「百餘時」,而是「百餘騎」跟從著「沛公」。
②謹食之,時而獻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小心謹慎地給它吃,按時把它奉獻上去。「食」當「吃」講,但「食之」不是「吃它」,而是「給它吃、使它吃」。
2.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不涉及其他東西(對象),如「活、死、入、來」等,這叫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通常不帶賓語。把不及物動詞放在及物動詞的位置上,讓它帶上賓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產生這個不及物動詞所表示的動作,這個不及物動詞就用作及物動詞了。這是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如:
③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莊子·莊周貸粟》)
——您可有少量的水使我活下去嗎?「活」是不及物動詞,這裡帶了賓語「我」,表示使「我」產生「活」這個動作。「活我」即「使我活」。
④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韓非子·十過》)
——我想幫助重耳,使他回到晉國去,怎麼樣?「入」是不及物動詞,「之」代「重耳」作「入」的賓語。「入之」表示使「之(重耳)」產生「入」這個動作。
⑤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
——吳廣故意屢次說要逃走,使將尉惱怒。忿恚:惱怒。「忿恚」是不及物動詞,一般不帶賓語,這裡給它帶上賓語「尉」,「忿恚尉」是「使尉忿恚」的意思。
從以上舉例可以看出:不及物動詞用作及物動詞大都屬於動詞的使動用法,用於使動意義的動詞常常是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較少。區別動詞的一般用法和使動用法:第一,不及物動詞帶了賓語,通常是動詞的使動用法;第二,如動賓之間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賓語不是動作的承受者,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施行這個動作,這個動詞就作使動詞用了。
未完待續……
這裡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網絡爽文小說!我們也不提倡聽書,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只靠「聽」,能懂嗎?
#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