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可口可樂公司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根據財報數據顯示,公司第二季度淨收入達100億美元,增長6%;有機營收實現6%的增長;每股收益增長12%達61美分,每股相對收益增長4%達63美分。在良好的增長勢頭下,公司還調高了全年業績預期。
「全品類飲料戰略推動了本季度強勁的市場表現,讓我們在這個發展迅速且充滿活力的行業中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可口可樂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詹鯤傑(James Quincey)表示。
股息之王不負眾望
令股東們雀躍的是,今年6月可口可樂決定支付3.07%的遠期股息收益率,自1920年以來,可口可樂一直支付季度股息,並在過去的55年裡,每年都會提高,因而享有「股息之王」的美譽。在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中,至少連續50年上調派息的精英股才能獲此殊榮。對照標準普爾500指數(NYSEARCA:SPY)2%至2.2%的平均股息率,可口可樂獲此頭銜名至實歸。
連股神巴菲特也是可口可樂的雙重受益者。1988年,巴菲特首次買入公司約10億美元的股票。兩年後,投資升值了2.66倍。資料顯示,可口可樂依然是巴菲特持倉量最高的股票之一,持股量保持在4億股,持股比例9.18%。巴菲特本人極愛喝可樂、吃漢堡,享受冰激凌,他堅持認為,快樂才是長壽的關鍵,以至於他自稱是「四分之一的可樂」。
從2004財年起至2018財年,可口可樂每年的分紅都保持在1美元以上。除2012、2013年股息增幅為負以外,其餘年份,股息年最低增幅為5.41%,最高為12%,均值為3.93%。近三年,可口可樂的股息派發連續增長。2016財年為1.4美元,2017財年1.48美元,2018財年1.56美元,股息年均增幅均值為5.73%,且可口可樂股息收益率長期高於競爭對手百事可樂。
股息之王2017年業績下滑,「危機」的真相是什麼?
2017年度可口可樂淨利潤同比下滑81%,53.5億美元的利潤突然蒸發。可口可樂傳統飲料業務遭遇危機?這是真的嗎?
真相是,川普政府讓美國跨國企業交了一筆「川普稅」。
川普政府減稅政策推行的前提是要求所有跨國公司必須為其迄今在海外累積的利潤支付一次性稅款。為此,在2017年第四財季的財報中,這些跨國巨頭都不得不以一次性支出項目計入這筆稅款,從而導致財報的年度利潤受到拖累。
如果還原53.5億美元的「川普稅」,可口可樂公司2017年淨利潤應該是65.98億美元,相比2016年的65.7億美元還有微升。
此外,2017年可口可樂營收的變動,還與瓶裝業務重組後,瓶裝子公司的業績不再並表有關。
2016年起,可口可樂公司開始對裝瓶業務進行重組,重新聚焦於公司的核心優勢,即品牌建設和產品創新。在中國,可口可樂於2016年11月宣布與中糧和太古籤訂協議,出售可口可樂在華的瓶裝業務。
「這些股份的出售使得瓶裝業務公司不再並表,淨收入相應縮減。」財報專家認為,剝離這些低利潤、重資產的業務後,能夠加強公司的有機增長,通過尋找高利潤的新業務和產品創新來加強對股東的回報。
對管理成本的改進體現在了每一季的財報中。以2019年前兩季財報為例,有機營收增長均錄得6%。Q1每股相對收益增長2%達48美分,超出華爾街分析師此前預測的46美分;Q2勢頭不減,每股相對收益增長4%達63美分。
可口可樂加快轉型速度,「全品類戰略」收效如何?
本季度,可口可樂汽水飲料整體實現了3%的銷量增長,其中經典可口可樂增長4%,零糖可口可樂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勢,實現了連續7個季度的增長。
在保持核心汽水業務持續增長的同時,可口可樂也加快了全品類戰略的步伐,通過「提升-轉型-規模化」模式,不斷升級和擴展產品組合。2018年,約500種產品在全球範圍內推出,在水、茶和咖啡、乳類飲品、運動飲料等領域全線創新。
在中國,可口可樂這兩年連續推出的新品體現對消費者洞察的三個層面:一是對準消費者全新的飲食觀念,例如去年上市的雪碧可樂纖維+,主打膳食纖維概念;二是對準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例如「爆銳」運動飲料,迎合了消費者在不同運動場景中的需求;三是捕捉消費者對新奇口味的追求。近期上市的唷茶龍舌蘭酒風味調味烏龍茶飲料就是市面上少見的無酒精雞尾酒風味。
在Q2財報發布會上,詹鯤傑告訴分析師,目前有近25%的收入來自於全新的或是配方重新調整的飲料,而兩年前,這一數字為15%。
可口可樂的全品類策略到底收效如何,還需從遠期來看,目前尚難下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可口可樂全品類策略對於提升現有渠道的供應效率,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來源: 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