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洛川蘋果免套袋栽培關鍵技術
李 坪等
蘋果套袋技術源自日本,20 世紀 80 年代引入中國。 該技術對降低果實農藥殘留、改善果面質量、 提高商品率及增加出口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同時也存在增加用工、提高成本、降低果實內在品質等問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免套袋蘋果因其風味甘爽、口感醇正、營養豐富的原生態特質,越來越受到市場追捧。 針對此, 洛川蘋果產業研發中心開展了蘋果免套袋栽培試驗示範,現就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1 技術背景
當前我國城鎮化高速發展, 果園管理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 果園勞動力短缺和勞動成本升高嚴重影響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反觀國際蘋果產業發展,日本蘋果套袋園不足 10%,90%的果園不套袋,而我國 90%的果園套袋,不但費工費時,勞動成本大,而且蘋果口味差,與新時期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蘋果免套袋栽培是大勢所趨, 既能改善蘋果口味,也能減輕果農勞動負擔,降本增效。
2 技術目標
2.1 引領蘋果技術創新 蘋果免袋栽培不是簡單的生產回歸, 而是對蘋果栽培技術和栽培模式的完善和創新。 保障蘋果生產環境安全,提高蘋果生產質量和效益, 引導蘋果產業向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方向健康持續發展。 通過一系列免套袋新技術, 生產出「好吃、好看、好管、好賣」,綠色安全、營養美味的蘋果。
2.2 達到降本增效之目的 目前蘋果生產最大的目標任務就是提質增效和降本增效。 而套袋是蘋果生產中用工量最大、 成本較高的一項技術,一個蘋果從套袋到取袋,其勞務和果袋成本約 0.2 元,佔果園支出的 40%~50%,按照畝生產 2 000 kg 蘋果計算, 免套袋栽培每畝可節約成本 2 000 餘元,降本增效明顯。
2.3 提高果實營養質量 免套袋蘋果長期生長在陽光下,營養豐富,果肉硬度達 10 kg/cm2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可達 15%以上,酸度 0.3%以下,汁多香脆,酸甜可口。
3 技術要點
3.1 選擇著色好的優良品種 選擇品質優 、上色快、著色度和光潔度好,抗病(果實輪紋病、炭疽病等)、抗逆性強的優系品種尤為重要。 在生產實踐中,早熟品種華碩、中熟品種巴克艾及晚熟品種瑞陽(海拔 1 000 m 以上)表現較好。
3.2 採用生態綠色防控技術 病蟲害生態綠色防控技術是蘋果免套袋栽培的核心技術。 要立足於「防病控蟲」, 綜合運用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方法,維持果園生態平衡;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力,堅持地面和樹上防治相結合,誘殺和噴藥相結合,最大限度減少用藥次數,達到高效防治目的。
1)清園。 一是全面剪除果園病蟲枝,清除落葉、雜草、枯枝、爛果、果袋等雜物,刮除粗皮、老翹皮,深翻土壤破壞病蟲越冬場所,落實「剪、清、刮、翻」等清園措施,減少病蟲發生基數;二是利用害蟲沿樹幹下爬越冬習性, 於 8 月底在果樹第一主枝下 5~10 cm 處的主幹上綁紮瓦稜紙誘蟲帶誘集葉蟎、介殼蟲、捲葉蛾等,清園時解除誘蟲帶集中銷毀;三是樹幹塗白,防止日燒及動物危害; 四是 3 月下旬或 4 月初樹體噴施5~7 波美度石硫合劑 1 次 ,5—9 月每月地面噴施 1 次 4 波美度石硫合劑或 45%晶體石硫合劑30 倍 液 ,10 月 下 旬 噴 施 35% 丙 環 唑·多 菌 靈200 倍+35%氯蟲苯甲醯胺 10 000 倍+0.5%尿素混合液,剷除病蟲源。
2)防蟲。 一是保護利用天敵,於 5 月上中旬選傍晚或陰天, 將捕食蟎紙袋沿虛線撕 1 個小口,掛在樹冠內的分杈上,每株 1 袋,撲殺蟎蟲;二是利用性誘原理,根據害蟲成蟲出蟄期,適期將金紋細蛾、桃小、蘋小雌性性誘劑懸掛在距離地面 1.2~1.4 m 的樹冠北部,每畝均勻排布 5~8個,誘芯每隔 2 個月更換 1 次;三是積極運用免疫類農藥,全面普及使用低毒、低殘留、生物製劑及無公害類農藥,殺蟲劑可選用 0.3%苦參鹼水劑 1 000 倍液、25%滅幼脲 3 號懸浮劑 2 000倍液及 35%氯蟲苯甲醯胺 10 000 倍液等。
3)殺菌。 可選擇 25%吡唑醚菌酯 1 000 倍液 、70% 甲 基 硫 菌 靈 800 倍 液 、43% 戊 唑 醇4 000 倍液、45%咪鮮胺 1 000 倍液、 高錳酸鉀600 倍 液 、 50% 氯 溴 異 氰 尿 酸 1 000 倍 液 及0.3%梧寧黴素 600 倍液等,交替使用,防病保葉護果。
4)驅鳥。 免套袋栽培的果實長期裸露在外,易受飛鳥啄食,應注意防鳥驅鳥。 在果實臨近成熟期,一是懸掛太陽能語音反光碟機鳥器,每 5~8畝懸掛 1 個;二是懸掛氣味驅鳥劑,每畝 60 個。
5)注意事項。 在免套袋生產中,做好果面保護十分重要。 一是噴施藥肥時注意選用霧化較好的噴頭,注重葉背藥物噴施,防止葉背和果葉相貼處發生煤汙病和蠅糞病; 二是幼果期慎用內吸性(如唑類)藥劑,選用水劑、水乳劑、水分散粒劑及懸浮劑,以減少農藥對果面的刺激,保護好果實皮孔。
3.3 應用生態綠色栽培技術
3.3.1 培養陽光樹形
1)喬化園樹形管理。 喬化園要求行間作業帶 1~1.5 m,畝留枝量 7 萬~8 萬,果園覆蓋率控制在 75%左右,樹冠透光率達到 25%以上,畝產量 3 000 kg 左右,優質果率 75%以上。 注意密閉園改造,最大限度利用光能,處理個體與群體關係,做好「縮冠瘦身、間伐降株」工作,採取「壯枝甩、劣枝疏、老枝縮,排布巧」等措施,以達到陽光樹冠、果優產豐目的。
小冠開心形:主枝 4~6 個,幹高 0.3~0.5 m,樹高 3~3.5 m,冠幅 4~5 m,樹冠呈半橢圓形。大冠開心形:主枝 4~5 個,每個主枝上 2 個側枝,同時分布有一定數量單軸延伸的大、中型結果枝組(群),建立穩定的「平面型」立體結果樹形特徵。
改良紡錘形:主枝 8~10 個,幹高 0.8~1 m,樹高 3 m 左右,中央乾落頭開心,具有「圓柱型」立體結果樹形特徵。
2)矮化園樹形管理。 矮化園要求行間作業帶 1.5~2 m,畝留枝量多 6 萬~7 萬,果園覆蓋率60%左右,樹冠透光率 35%以上,畝產量 3 000~5 000 kg,優質果率 80%以上。 修剪上要突出中心幹領導地位,做到主從分明,注重樹形培養和枝組更新復壯。
細長紡錘形: 幹高 0.8 m 左右, 樹高 3~3.5 m,中心幹上著生 35~40 個主枝,長度 100~120 cm,角度 100°~110°,冠徑控制在 1.5~2 m,主枝上直接著生中、小型結果枝組。
主幹枝組形: 樹高 3.2~3.5 m, 幹高 0.8~1 m,中心幹上直接著生 40 個以上分枝(結果枝組),分枝粗度與中心幹粗度之比為 1︰4~5,開張角度控制在 110°~120°,水平長度控制在 1 m左右。
3.3.2 實施沃土工程 建立果園土壤無害化有機物補充制度,做好養地用地結合,使黃土變黑土,使無機土壤變生態土壤,使板結土壤變海綿土壤。
1)漚肥工程。 春秋季收集玉米、油渣、動物糞便等有機物料,夏季堆漚發酵備用。
2)培肥工程。 一是培育綠肥,果園行間種植油菜、鼠茅草或野豌豆等綠肥;二是合理利用雜草, 每年 5—8 月, 雜草長至 40~50 cm 時割除4~5 次;三是種植蘿蔔等塊莖作物,自然還田修復土壤;四是樹盤覆草(草帘子)。
3)增肥工程。 見表 1。
表 1 蘋果園減量增效施肥一覽表
註:本表比蘋果園常規施肥量減少 1/3
3.4 果實外觀質量提升技術
1)盛花期噴施白糖、硼砂及尿素各 0.3%的糖硼脲混合液,招引蜜蜂,增強授粉,提升樹體營養,提高坐果率。 花前至花後,在果園內放置蜜蜂,1 箱蜜蜂可保證直徑 500 m 範圍內果樹授粉;如果釋放壁蜂,需提前 5~7 天釋放,每畝150 頭以上,每 50~60 m 置一蜂巢。
2)果實生長期,每次噴藥時加入 300 倍液奶制鈣膜,可增強表光,提高外觀品質。
3)採果前 1 個月,疏除樹冠內遮光嚴重的密生枝、背上直立枝和秋梢徒長枝,增光促色。
4)摘除果實周圍 5~15 cm 範圍貼果葉和遮光葉,摘葉量 15%~20%。 果實陽面著色後,輕輕將果實陰面轉向陽面,用透明膠帶粘貼固定,以便陰面著色,防止果面磨傷。
5)採收前 1 個月平整樹行,清除地面枯枝、硬物, 沿行鋪設反光膜, 並用小白袋裝土壓膜邊,以防膜被風吹起。 果實著色達到要求後,及時將反光膜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