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交流請直接加小編微信:181306466
很多人覺得翡翠的評估很深奧,摸不到頭腦,其實看翡翠的好壞就是對翡翠的評估,要從顏色、種份、大小、工藝四個方面去看,這與鑽石的評估體系4C是一致的。4C也就是顏色 (Color)、淨度 (Clarity)、克拉大小 (Carat) 和切工 (Cut),這次我們分幾章來仔細談談翡翠的評估。
顏色:鑽石的顏色是越白越好,翡翠的顏色是越綠越好。
色調:綠色中有偏藍、偏黃、偏灰的色調,最好的綠色是沒有任何其它色調的純翠綠色,這種綠色實在是太少了,人們管它叫「帝王綠」。偏藍色調的綠色顯得深沉,這種色調的翡翠往往種份很好,玉的感覺更強,人們常說的「祖母綠色」翡翠就是這種色調,北方人喜歡這種綠色,因為它更配北方人比較白的皮膚,那種深沉的調子也更接近北方人的性格。偏黃色調的綠色顯得嬌豔、活潑,像「黃楊綠」、「秧苗綠」、「金絲綠」,都是上好的偏黃色調綠色,有時候行家也叫「黃味重」,南方人更喜歡黃味重的翡翠。很多高檔的翡翠都綠中偏藍或偏黃,但如果色調偏灰,則只能是中低檔翡翠了。灰的跨度很廣,從白到黑。綠中偏白,是「豆綠色」;綠中偏黑,是行家所說的「油青」;綠中偏灰的顏色則非常多,很多中低檔的翡翠都帶灰調。
飽和度:飽和度越高、綠色越濃,越珍貴;飽和度低、綠色淺淡,則不珍貴。
均勻程度:在翡翠礦石中,綠色像是有生命似的,絕不會平平板板地分布,它一會兒是一條線,一會兒是一團團綠花,一會兒是一個平面,一會兒又是幾個綠點。即使在同一塊料中,綠色也是時而濃、時而淡,時而純淨、時而又有很多雜質,有些時候更是綠隨黑走,綠中會夾雜很多黑點、黑花。所以行家都說綠有「色根」,色從根出,色隨根長,真是非常玄妙。可見翡翠中顏色均勻的非常少,越勻越好。
翡翠中除綠色外,還有紫色、紅色、黃色、灰色、白色、褐色、藍色、黑色等很多顏色。
紫色翡翠也叫「紫羅蘭」,是非常美麗的顏色,紫色翡翠也以「濃、陽、正、勻」為佳,但紫色不如綠色值錢。上好的紫翠價位也相當高,近年香港拍賣會上一對紫羅蘭手鐲、一串紫色大珠鏈都能賣到上百萬。僅僅十年前,紫翠的價格還要低得多,如果當時投資買紫翠的話,現在肯定大大升值了。其實紫翠蘊藏量大大低於綠翠,也許有一天紫翠的價格會超過綠翠也未可知。大膽設想也可能就會實現,正如幾十年前彩色鑽石被看作鑽石中的劣質品,不夠級別,而現在一粒頂級彩鑽價格動輒上百萬美元。在幾十年前,歐洲有一位收藏家專門去各加工廠低價收些工廠不願留下的彩色鑽石,而今天他的收藏已經成為寶藏了。
紫羅蘭翡翠福豆
紅色、黃色翡翠稱為「翡」,翡的價值又低於紫羅蘭。翡往往位於翠料的表皮,是氧化形成的。翡的產量比較多,但種份好的較少,種好顏色均勻的紅翡亦有一定價值。2003年一串冰種蜜糖色的項鍊在香港亦拍賣了幾十萬,這在以前是絕對想不到的價錢,一時間洛陽紙貴,冰種蜜糖色開始流行。
黃翡翡翠壽桃
白色,只有冰種和玻璃種翡翠即使是白色也有價值,因為種份太好了,沒有顏色也可以。白色冰種、玻璃種花件,零售價由幾百元、幾千元可至幾萬元。由於沒有顏色,其價值完全決定於種份、大小、雜質含量和工藝。
白翠如意
黑色翡翠也叫墨翠,有行家說在礦上開到墨翠都要請和尚念經的,所以墨翠有一種煞氣,可以避邪。據說臺灣警察都愛戴墨翠。另外黑色也很時尚,有年輕人喜歡白金鑲的墨翠首飾,既有翡翠的「玉」意,又前衛時尚,與服裝配起來更「酷」。墨翠近年的價格也是日見其高。
墨翠熊貓
這些非綠色翡翠近年來價格紛紛看漲,可能也是資源將盡,人們不自覺地擴大翡翠收藏門類,增加供給以配合日益增長的需求吧。
淨度、種份:淨度指含有雜質的程度,含雜質越少,淨度越高。鑽石對淨度的要求非常高,在十倍放大鏡下看不到瑕疵才最好。而翡翠沒有這麼高的要求,因為翡翠是由很多微小礦物組合在一起,具有雜質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用肉眼看沒有特別明顯的雜質就算無瑕了。翡翠中常影響淨度的有黑花、白棉,還有綹裂。在戒面中,如果有這些雜質,對價值的影響比較大;而在花件中,這些雜質對價值影響不大,俗話說「無綹不做花」,花件中多少會有雜質、綹裂存在。
翡翠福瓜
對於翡翠來說,比淨度更重要的是種份,也就是透明程度。翡翠是由很多微小的硬玉礦物組成,這些小礦物互相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氈狀結構。礦物結晶的顆粒越大,翡翠越不透明,種份越差;礦物結晶的顆粒越小,翡翠越透明,種份越好。
看種份是看翠的關鍵,俗話說「外行看色,內行看種」,如果能分清翡翠的種份,則看翠已經入門了。
對於外行來說,比較困難的是翡翠的種份沒有一個系統的體系,行家也多是用一些形象詞語比喻,像玻璃種、冰種、金絲種、油種、豆種、瓷地、幹白地、藕粉地、鼻涕地等等,又是種、又是地,其中的區別只能是意會和體味。其實這也沒什麼玄妙,因為老行家多沒什麼文化,只是信手用生活中的樣板比喻,只要多看就沒問題。但對於買家來說,這種分法實無必要也不科學,我比較提倡根據結晶顆粒由細到粗,簡單地將翡翠分為玻璃種、冰種、油種、豆種、幹白種五級,其它比較常見的芙蓉種、糯化種可歸入細豆種,金絲種可歸入冰種,花青、白底青可歸入豆種,瓷底可歸入幹白種。
冰種翡翠龍佩
種也稱為「水」,所謂「種水」也。種是形容性的,水則是數量級的劃分。老行家常將水分三級,所謂一到三分水,但常常出現有的翡翠只有半分水,簡單使用不夠。對於在拍賣公司購買翡翠的買家,我幫他們將翡翠的水頭分為十級:玻璃種為9~10分水,冰種為7~8分水,油種為6~7分水,細豆種為5~6分水,粗豆種為3~4分水,幹白種為1~2分水。
現在市場上較常見的「鐵龍生」(也叫「天龍生」)就只有1~2分水,它的顏色很好,就是水頭太差,厚度一般加工成1毫米以下,有些甚至像紙一樣薄。這種翡翠看起來很漂亮,但非常容易破碎。
鐵龍生翡翠
大小:同樣顏色、種份的翡翠,當然是越大越珍貴。同樣的材料做成小花件可能是低檔貨,整個一塊做成大擺件就可能成為高檔品。
與大小相配合,翡翠的類別對價值的影響也非常大。如果同樣大小的戒面和花件,顏色、種份均相同,戒面的價格要大大高於花件,因為做戒面要求高,不能有雜質、綹裂,顏色還要均勻,而花件則多是用不夠做戒面的材料做成。還有人奇怪:為什麼有些豆種的翡翠價格比玻璃種的高?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因為豆種可能顏色較好,而玻璃種無顏色價值就要低一些;另外,類別不同價值也不同,一隻豆種滿綠的翠鐲能賣到幾十萬,而一般玻璃種無色的小花件只賣幾千元。
豔綠翡翠手鐲價值百萬
工藝:工藝可分為不合格、合格、精彩三級。
翡翠沿用了數千年的傳統玉器加工方法,雖然工藝價值在翡翠成品中不及在玉器成品中所佔的那麼重,但仍會影響到翡翠的價值。不合格的加工線條粗糙,連接不暢,會大大貶低翡翠的價值。好在現在這種劣質工藝的翡翠越來越沒市場。記得幾年前,北京某地賣了一件工藝粗糙的觀音擺件,賣的價錢還不低,想來現在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了。
與之相反,精彩的加工能提升翡翠的價值。「俏作」,就是指巧妙地運用天然翡翠的不同顏色。比如 1998 年我們拍賣的一件翡翠花件「秋葉」,淺黃綠色翡翠雕成一片大瓜葉,頂部精雕藤蔓,正面有清晰的葉脈,上部一隻翠綠色的靈芝從藤蔓中伸出,右側一片紅葉由背面漫捲過來,下部是一隻頭部碧綠的蝙蝠,兩眼碧綠,兩耳微黃,口含銅錢;背面上部為一隻半綠半黃的靈芝,下垂翠葉,左邊是變紅的枝葉,薄薄的一片伏在綠葉上,工藝非常精湛到位,下部是蝙蝠的背翅,右肩上還背著一隻綠色靈芝。整個翠佩恰似天成,將豐收的金秋表現出來,尺寸為 2.7 釐米× 4.5 釐米。當時的估價是 2 萬元,起拍以後場面相當熱烈,最後有兩個買家堅持要買到,一直叫到 5 萬元落槌。因此,好的加工大大地提升了翡翠的價值。
俏雕翡翠羊頭 工藝精湛傳神
由於經常接觸很多初入門的收藏者,我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很多人對翡翠的顏色和種份過於重視,尤其是對顏色、種份的定名過於關注,花費了鑑賞的大部分精力在討論「是這個種,還是那個種,是這個色,還是那個色」恰恰對行家非常關注的形狀不太留意。
大約兩三年前,國家珠寶玉石鑑定中心開始做全國翡翠評估定級標準製作的工作,主持人王曼君老師還專門徵求過我們國家註冊珠寶評估師協會的意見。我就提出是否存在著僅注重色種,而忽略了形狀的問題。
可能很多翡翠愛好者想不到,在同樣色、種的翡翠中,行家會為了其中一件形狀非常飽滿、圓潤、周正、對稱、漂亮而多出幾倍的價格。是不是有點難理解?舉個例子,同一塊原料做出的兩粒戒面,同樣的顏色、種水,粗看大小都差不太多,一粒較薄,正面平平的不飽滿,底面也是平的;另一粒非常飽滿,正面鼓鼓的,底面也是弧形的。這樣的兩粒戒面,如果是低檔的,價格差倒不見得很大,如果是高檔戒面,在評估中其價格能相差幾倍到幾十倍以上,而且越高檔的戒面相差越大。
為什麼多數的專家和收藏者會忽略掉翡翠的形狀,而僅對色種重視呢?我覺得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大家平時接觸的中低檔翡翠較多,在中低檔翡翠中翡翠的形狀差異所引起的價格差,相差不多,而高檔翡翠則差之大矣。高檔翡翠的鑑賞評估要求要高得多了。
其實不光是戒面的形狀,就是對花件和手鐲,形狀也是至關重要的。低檔的花件,種水一般,不是滿色,形狀不是特別重要。而中高檔翡翠花件,尤其是滿色(綠色)花件,形狀對價格的評估就非常重要。兩件色種完全一樣的滿綠花件,一件形狀飽滿、圓潤、對稱,常見的題材有桃子、豆子、葫蘆,一件是異形的不對稱形狀,隨形做成花件,價格相差懸殊。有的朋友會問,有的人喜歡桃子、福豆、葫蘆,有的人就是喜歡隨形做的小花、小海豚呀等等的,為什麼前者的價格就要比後者高呢?其實呀,這是因為前者要求綠色的面積要大,只有綠色很多、面積夠大時,才能做對稱標準的形狀。而當綠色較少,且分布不均勻時,就只能隨形做。而綠色多面積大的翡翠原料要遠遠少於綠色少、分布不均勻的翡翠原料,價格更是遠遠高於後者。對於喜歡桃子、瓜、葫蘆的朋友,應該說您的收藏方向是正確的,這些花件有很高的升值潛力。而對於就喜歡異形花件的朋友,明白了這個道理,您就知道了完全可以花更少的錢買到這些翡翠。無色玻璃種、冰種花件,形狀的重要性也要重視,因為都是白色,原料都很整齊,不存在異形的問題,但是形狀的薄厚至關重要,一定要買厚不買薄。厚的對料要求高,相對難得,薄的會顯得比實際的水頭透明,往往買家出價容易出高。
有些朋友會說,你說的花件我們能理解了,但手鐲都是一個圓環形狀,怎麼說形狀對價格影響也特別大呢?其實手鐲也有形狀的差別,手鐲的寬窄、薄厚、圓形還是橢圓形,圈口的大小,圓條還是扁條,對價格都有一定影響。
手鐲的寬窄指的是條口的寬窄,窄的手鐲寬度不足 10毫米,寬的手鐲寬度能達到15毫米。手鐲的做法是先將翡翠原料按手鐲的寬度切成片,可以想見,假設同一塊料切窄的手鐲切三片,切寬的手鐲只能切兩片。但是你放心,對於高檔翠料,如果夠厚,行家絕不會為多出手鐲而切三片,他一定是切兩片,因為這樣出的手鐲數量是少了很多,但每一支手鐲的價格卻高很多,至少會高出一倍以上。
再說手鐲的薄厚,同樣原料,厚手鐲用料多,價值相對高。手鐲的薄厚有相對固定的尺寸,一般在 4-5 毫米,手鐲過薄往往是因為原料不夠,只能做得儘量薄,以使人能戴得上。還有一種原因是冰種手鐲,做薄之後會顯得更透明一些。近年來,高檔手鐲日益重視其寬度和厚度,夠寬夠厚的手鐲往往賣相好,客人爭相購買。行家還有一個專業詞來形容手鐲的厚度,叫「起牆」,起牆高,指的是手鐲厚。如果手鐲很厚,還很透明,就說明這隻手鐲的種水非常好。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接觸到的翡翠愛好者非常多,前些年常常能接觸到這樣的愛好者:他們總是以懂行自居,說起一些翡翠的術語也頭頭是道,在朋友中間大家也相信他比較懂,誰買個翡翠還要叫上他去看一看,他手裡總拿著個濾色鏡,不管看到什麼翡翠,他都要拿濾色鏡看一下,然後告訴朋友,這個對,或這個不對。其實,這只是一個似是而非的鑑定方法。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明白用濾色鏡鑑定的原理,不知道濾色鏡只對某一種作偽方法有效,只有染料含鉻鹽的染色的翡翠,在濾色鏡下才顯出紅色,對於用不含鉻鹽染料染色的翡翠、 B 貨翡翠或很多冒充翡翠的 D 貨,在濾色鏡下都不變色。
以前還經常聽到各種似是而非的鑑定方法,有的人說,用翡翠劃玻璃,能劃出印的是真的,劃不出的就是假的。這也是不懂翡翠都有什麼作偽方法的原因。不能划動玻璃,僅對那些用玻璃仿冒翡翠的贗品,以及用碧玉、岫玉等蛇紋石類玉仿冒翡翠的贗品有效,因為這些玉的摩氏硬度較低,刻劃不了玻璃。但對本身是翡翠,但是後天染上的顏色 C 貨翡翠,和本身是翡翠,後天用強酸浸泡、注膠的 B 貨翡翠,則無法鑑定出來。
還有這種常聽到的方法:把頭髮放到翡翠上燒,把能否燒斷作為判斷的標準。這個方法就更是毫無道理了。這種方法從何而來不得而知,但肯定應該是利用導熱率不同的原理,但同樣不能作為鑑定翡翠的有效方法,因為僅靠導熱率的不同,還遠遠不能將真翡翠與各種贗品區別開。
以上這些曾經很「盛行」 的方法,現在已不太常見了。現在比較常見到這樣的景象,在翡翠店裡,不管是商家還是客人,在看翡翠手鐲時,都愛用兩隻翡翠手鐲互相敲擊,聽聲音來判斷翡翠的真偽。在有些旅遊點還能見到商家以此作為推銷的手段,商家一手拿翡翠手鐲,有時還用一根小繩吊著,一手用另一隻手鐲或者是瑪瑙柱敲擊,意思是告訴客人,我的翡翠是真的。以聽敲擊的聲音來鑑定,其實也只是對 B 貨翡翠有效,如果僅是染色的 C 貨翡翠,則敲擊的聲音也和 A 貨翡翠相同。所以,敲擊也不能作為鑑定翡翠的最終方法,而且,當您選購的是高檔翡翠手鐲時,用敲擊的方法也比較為商家所忌諱,因為經常敲擊會傷害翡翠。另外,商家也會看出您很少買高檔貨,這些都會對您買貨不利。
其實對於收藏翡翠的人來說,隨便的迷信「偏方」、「妙招」,不如老老實實的找賣貨的商家出具鑑定證書,並且一定要權威機構的鑑定證書。
喜歡玉石收藏的藏友可以關注微信"miumiu181306466"每天一篇知識分享.喜歡寶貝的可以加我私人微信:1813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