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許久的香港零售業近期出現了復甦的苗頭。對香港零售業復甦趨勢最為敏感的是香港珠寶業,行業代表品牌業績一反過去一年的頹勢,收入漲幅甚至高達雙位數。
今年3月,香港月度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反彈至357億港元,同比上升3.1%,結束了長達24個月以來的跌勢,截至最新公布的8月數據已經連續5個月上漲。普華永道零售及消費品行業亞太區中國兼香港主管合伙人鄭煥然也樂觀預測,今年全年香港零售業有望復甦,零售額將出現3-4%的增長,有望達到4500億港元。
根據謝瑞麟公布的截至今年8月底止業績上半年財報,淨利潤同比猛漲48.85%至1747.4萬元,銷售額則同比上漲11.84%至17.33億元,毛利潤同比減少5.5%至7.12億元。上半財年,港澳零售業務銷售額錄得5.3%升幅,同店銷售則錄得2.5%的跌幅,中國內地的零售業務銷售額同比減少1.7%,同店銷售下跌3.1%。
周大福第二季度銷售額也錄得雙位數上漲。在截至2017年9月30日的三個月內,周大福在內地及香港與澳門地銷售額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15%及12%,同店銷售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9%及13%。 投資銀行麥格裡表示,儘管周大福第二季在香港關閉了4個零售點,但香港市場仍會是今年業務增長主要動力,主要得益於持續減店及租金下降帶來的營業槓桿。
據麥格裡預計,周大福今年利潤增幅或達22%,其第二季度的業績證實香港零售正處復甦正確軌道。今年初到現在,周大福股票累積增幅已達46%,目前市值約872億港元。
周大福今年利潤增幅或達22%,圖為周大福的其中一間店鋪
幾個月前,周大福董事總經理黃紹基也曾表示,公司香港業務經過3年調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改善,去年第四季開始維持銷售正增長,預計今年全年將會繼續維持正增長。他認為,正增長主要得益於周大福策略性地調整店鋪數量,同時整體香港遊客數字逐漸止跌回穩,也有助業務恢復增長。內地客佔香港銷售數量雖有減幅,但遊客區內地旅客人數近年開始穩定,會以時尚設計及有特色個性產品吸引更多內地消費者到香港購物。
同樣嘗到復甦甜頭的還有香港六福集團,公司最新公告稱,集團2018財政年度第二季零售業務的整體黃金產品同店銷售錄得21%的升幅,對比上一季度大幅改善。另一方面,香港及澳門市場的珠寶首飾產品銷售亦因市場改善並得益於成功推出多類型時尚及高性價比產品,令集團在今年第二季的整體珠寶首飾產品同店銷售增長達16%。
除珠寶業之外,香港主要時尚相關品牌也見抬頭趨勢。以利豐集團為例,該公司上半財年雖然銷售額下跌,但是淨利潤有所增長。
在截至6月底的上半財年內,利豐集團淨利潤同比大漲39.6%至1.01億美元合約7.9億港元,期內銷售額及經營成本皆較去年同期減少,銷售額同比下跌9.02%至72.64億美元,經營成本則減少8.8%至64.41億美元,毛利潤同比減少10.66%至82.26億美元,毛利率為11.5%。
圖為莎莎的其中一家店鋪
美妝零售集團莎莎也在第二財季取得良好表現。據莎莎國際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截至今年9月底止的第二財季內,其整體零售及批發業務銷售額同比上升1.1%至19.18億元,港澳地區零售銷售額則同比增長2.1%。集團表示對港澳市場下半年發展依然謹慎樂觀,並將繼續積極優化產品組合及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以迎合市場多變的需求。
復甦趨勢同時惠及商業地產,尖沙咀崇光百貨上半年銷售獲得雙位數增長。期內,利福國際旗下的銅鑼灣崇光銷售上半年收入下跌1.5%至39.72億元,主要由於銅鑼灣崇光內的超市關閉接近2個月進行翻新工程,期內逗留購買比率較去年同期下跌2.3個百分點至32.4%,而平均每宗交易額則維持穩定在1,344港元。而尖沙咀崇光平均每宗交易額及客流量均較去年同期增加,化妝品及護膚產品繼續是主要增長推動力,銷售增長呈雙位數。
零售業主要品牌業績看漲部分得益於外部環境因素。今年正值香港回歸20周年,而歐美地緣政治不穩,韓國「薩德」事件也間接促使內地遊客回流香港。人民幣匯率走強也令香港購物重新獲得價格優勢。
利福國際表示雖然香港零售市場有所復甦,今年下半年會繼續好轉,但是不可能出現大反彈。
但是有分析認為,要下香港零售業復甦的定論仍然為時過早。內地業務為業績復甦品牌提供了強勁動力,尤其是電商業務的增長。以周大福為例,早在2009年已登陸天貓平臺,並於2010年建立內地官方網店。雖然香港仍然是品牌主戰場,但是鑑於與京東等主要電商平臺加強合作,周大福在內地的珠寶業務的電子商務銷售額持續上升,成為一大增長動力。第二季度同比增長104%,銷量錄得92%的強勁增長。
而就零售業整體環境來講,市場還未體現出明顯的復甦趨勢。儘管香港1至8月份零售業總銷售額臨按年上升0.3%至2893億元,但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今年8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同比上升2.7%至348億元,低於市場預期的增長3.5%。
還有一些品牌業績仍然低迷,卓悅上半年虧損翻倍,與競爭對手莎莎集團呈現鮮明對比。期內,卓悅集團淨虧損較去年同期的2851.7萬港元擴大一倍至5775萬港元,銷售額則同比減少9.3%至9.168億港元。集團表示虧損擴大和銷售額的減少主要受過去三年香港零售業持續衰退和香港地區消費疲軟影響。
早前,由於香港零售業發達而市場規模又太小,電商倉儲成本過高等原因,香港並沒有發展出成熟的電商體系,電商的滲透率不足兩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內地電商業務卻在短短十年內發展迅速。不過在新的電商時代,這也意味著香港電子商務潛力巨大。去年以來,天貓超市在香港開始實行包郵入戶,蘇寧易購上線跨境電商項目,均受到香港消費者廣泛歡迎,同時為內地電商平臺的時尚零售品類入駐香港帶來更多想像空間。
根據普華永道的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商品和服務的網上零售額達到140萬億元,同比增長32.1%,同期實體店的零售額僅增長了7.2%。事實上,無論外部市場如何變化,這兩年的香港零售業一直沒有被成功激活,內地訪港遊客也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回流。
有分析認為,隨著線上銷售時代的到來,旅遊業刺激消費的時代已經過去,香港已經無法回到內地遊客訪港高峰時期的高點,而電商才是香港新的機遇。
(來源:時尚頭條網 Drizz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