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的「黃埔軍校」!華為一次業務剝離,就孵化出10家上市公司
11月17日,華為宣布整體剝離榮耀手機業務,不再持有任何股權,也不再參與任何關於榮耀的經營管理和決策。在榮耀送別會上,任正非勉勵榮耀要做華為全球最強的競爭對手,超越華為,甚至可以喊打倒華為。
其實,榮耀並不是第一個被賣掉的公司,這樣的事在華為發展的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比較有影響力的是出售安聖電氣、華三和華為海洋。最令人敬佩的是,華為一次業務剝離,孵化出10家上市公司,深度影響了國內網絡能源界,華為也因此被稱為科技界的黃埔軍校。
2001年10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7.5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的深圳市安聖電氣有限公司(以下稱「安聖電氣」)出售給美國艾默生集團,這是中國當時最大一起市場併購案。
資料顯示,安聖電氣當時是華為最大的子公司,擁有48項國家專利,盈利能力也很強,2001年的市場銷售總額高達26億元,有著良好的市場前景。但是,安聖電氣生不逢時,正好趕上全球網際網路危機。
當時華為認為,必須轉讓和剝離所有與核心方向不相干的業務,把主要精力、資源放在通信領域,特別是數據通信、移動通信領域。而安聖電氣業務範圍是電力電子和控制技術,與華為的核心發展方向不同,任正非認為,賣掉安聖電氣,更有利於其長遠發展。
憑藉華為在電源領域過去10餘年的苦心經營,艾默生網絡能源迅速崛起,很快就成為不間斷電源(UPS)領域的霸主。
華為出售安聖電氣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有人說,華為一次業務剝離,就孵化出10家上市公司,被成為科技界的黃埔軍校。這是因為,目前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創始人或核心技術團隊出自華為公司。
匯川技術創始人為朱興明,藍海華騰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邱文淵和徐學海,都來自華為。另外,英威騰、中恆電氣、麥格米特、禾望電氣、英維克、盛弘股份、欣銳科技等公司的核心技術團隊來自華為。
新華三,全稱為新華三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可以提供計算、存儲、網絡、5G、安全等數位化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167.54億元,是紫光股份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資料顯示,華三脫胎於華為數據通信部,由華為絕對控股。2003年11月,3Com公司通過配股方式,取得了華三49%的股權。2009年,3Com公司被惠普以2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2015年5月份,紫光股份收購華三51%的股權,更名為新華三,幾經易手,最終成為中資控股公司。
華為海洋成立於2008年1月份,公司的定位為海纜通信網絡建設解決方案提供商。華為海洋憑藉其先進的技術已經拿下全球超過10%的市場份額,2017年、2018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6.5億元、18.25億元。
2019年,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華為海洋海外訂單的執行情況不容樂觀。華為忍痛割肉,將華為海洋賣給亨通光電為,應對美國打壓。2020年11月初,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華海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亨通光電通過併購華為海洋,不僅迅速擴大了其在海纜市場的份額,還獲得華為海洋積累了10餘年的海纜建設經驗和產業鏈資源,已經初步具備了與國際巨頭一較高下的實力。
無論是主動或還是被動的賣掉自己的公司,華為都是為了保住了最核心的通信業務,而那些被賣掉的公司,都已經成為國內網絡能源界的翹楚,華為也因此被稱為科技界的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