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在流逝,韭菜割了一茬又長出一茬......
01. 泡泡瑪特是什麼?
童年的記憶,總是令人難以忘懷。
90年代中出生的小夥伴,應該都對小浣熊乾脆麵和水滸卡有著深刻印象。
彼時,集卡、換卡是社交風潮。
有人甚至為集齊一百單八將的卡片,整箱整箱買乾脆麵。
面好不好吃在其次。
關鍵是看誰能先摸到入雲龍公孫勝亦或霹靂火秦明。
現如今,時光飛逝,卡片對我們早已不再重要。
但那種花一元錢就買到的快樂與刺激,卻永遠銘刻在我們的腦海。
回溯過往,有感嘆,有留戀。
可當我們沉迷其中時,不經意的驚鴻一瞥,把我們拉回了現實。
有人竟然複製這種「買面贈卡」的模式,把公司給弄上市了......
公司名字叫泡泡瑪特。
今日,在港交所正式敲鐘。
泡泡瑪特是舶來品。
上世紀90年代興起於日本和香港,是藝術家設計的人物玩偶。
具備較強的藝術品特性,一般都被小眾群體用作展示與收藏。
以盲盒形式出售。
消費者在購買前並不確定購買的是哪一款商品。
隨機抽取。
其與水滸卡相比,變的是包裝裡夾帶的物品。
由平面單維畫片變成了立體多維的玩具。
不變的,還是打開那一瞬間給消費者帶來的小確幸式的驚喜。
總之,套路沒變,只是新瓶裝了舊酒。
至此,不得不大膽猜測。
泡泡瑪特能幹到上市,恐怕不是玩偶做得有多麼精緻。
而大概率是,十幾年前那批瘋狂集卡的人長大了......
他們再一次用強大的購買力,往前推了泡泡瑪特一把。
韭菜割過一茬也沒有關係,畢竟養大了還可以再割......
那麼,這些人的購買力強大到什麼程度?
據國泰君安發布的盲盒經濟研究報告顯示:
天貓上有近20萬消費者,每年花費萬餘元收集盲盒。
直接致使泡泡瑪特近三年營收翻了十倍不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
去年雙十一,當天就賣出玩偶超200萬個,銷售額達到8212萬元。
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泡泡瑪特銷量是越來越好......
02. 玩具業的「茅臺」
翻開招股書可發現,泡泡瑪特業績之好著實嚇人一跳。
2017~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4億元、16.83億元。
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56萬元、9952萬元、4.51億元,三年利潤暴增400倍。
總毛利率高達65.8%,線下店鋪淨利率近30%。
賣貨速度也極快。
每年存貨周轉天數分別是49、45、46天,相當於一家健康的快消品公司。
此外,現金流也連續三年為正,2019年期末帳面現金3.2億。
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也從2017年的1.4逐漸增至2019年的1.9。
償債和變現能力逐年增強。
如若上市,它將妥妥成為玩具業的「茅臺」。
再來看毛利率。
毛利率峰值達更是超過70%。
這是什麼概念?
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賣盲盒玩偶成了一門比賣房還要掙錢的生意。
連我們傳統印象中的「印鈔機」房地產頭部企業也不是對手。
招股書顯示,由泡泡瑪特運營IP的品牌產品,2019年毛利率為71.3%。
而2019年萬科集團毛利率為36.25%。
其中,房地產及相關業務的結算毛利率僅為27.2%。
相比較而言,泡泡瑪特品牌產品的毛利率幾乎是頭部房企的兩倍......
泡泡瑪特之所以能賺這麼多錢。
除了有人自願入坑以外,還有一部分商家誘導的因素在裡面。
盲盒商業模式中,滿足好奇心是關鍵。
但滿足好奇心還只是盲盒收割進行的第一步。
接下來收集成套系列後,朋友圈「曬娃」才是真正的「無底洞」。
可謂「一入盲盒深似海,一盒接著一盒買」。
商家誘導有兩個關鍵設置。
首先,是「隱藏款」與「持續更新系列」。
這正是泡泡瑪特「印鈔」能力的核心秘密。
比如,一套系列盲盒通常有12個常規造型,常規造型會印在包裝上;
但隱藏款則沒有介紹圖,抽中的概率通常是潮玩公司自主設定。
一些玩家在社交媒體上吐槽,自己一年花了上萬,整箱整箱地買,卻沒有買到過隱藏款。
因此,對盲盒玩法數據不透明的質疑在不斷湧現。
其次,則是社交營銷。
商家在準備把東西賣出去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局。
03. 虛假繁榮能支撐多久?
因消費者收集盲盒後,大都熱衷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為此,泡泡瑪特專門推出「葩趣」App 社交電商平臺。
專門讓用戶在葩趣社交平臺上分享故事、結識達人等。
雖然,潮玩本身沒有內容基礎和文化基礎。
但是,並不妨礙分享潮玩成為一種文化。
對玩家來說,這是種有效的社交貨幣。
不僅可以加強身份認同感,還能夠互相促進成為「坑友」。
更能滿足自己空虛、寂寞又有些虛榮的心。
這種文化,就像誕生在荒漠中的罌粟花。
表面豔麗,實際毒性極大,一觸即上癮。
無聲無息中,就把一群群年輕人拖進了「不斷買」的死循環......
至此,我們也不由得發出疑問。
上市之後,泡泡瑪特光靠年輕人,究竟能撐起多大的市場?
是不是還繼續把玩偶用賣彩票的方式,包裝出超高價格再賣出去?
這一切,暫且不得而知。
但相信時間最終會給出答案。
只是希望泡泡瑪特耗子尾汁。
除了不擇手段賣貨,泡泡瑪特在未來還有個明顯隱患。
對單個IP依賴度過高。
招股書顯示,2019年泡泡瑪特自主開發產品貢獻收入佔比為82.1%。
其中自有IP佔比37.2%,獨家IP佔比35.4%,非獨家IP佔比9.5%。
在泡泡瑪特的IP中,Molly形象的收入貢獻舉足輕重。
2017~2019年,僅這款IP銷售額貢獻佔比就分別達到26.3%、42.6%以及27.4%。
儘管Molly紅遍線上線下。
但公司無法確保其受歡迎程度一直能夠保持在現有水平......
如果Molly受損害或未能保持其目前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則將面臨沒有替代品的困境。
如何擺脫單一IP?
顯然是擺在泡泡瑪特眼前的現實問題。
未來,泡泡瑪特到底是制霸一方?
還是曇花一現?
我們且行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