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

2021-02-17 寨之南

外婆那輩女人,多是小腳。

 

那時的民國,提倡解放婦女,展開「放腳運動」。但在農村,傳統總要被延續得更久一些,很多女孩子仍然纏腳,尤其光景好點的家庭。

 

但外婆沒有。一雙大腳,由著生長,大概是因為家貧。

 

外婆很小就沒了父親,大概五六歲。有個弟弟,小她兩歲。

 

沒了男人,地裡活全憑老外婆。上老下小,一家人的吃喝穿用全靠田地, 一年四季,她大把的時間和精力都葬在地裡。

 

窮孩子,早當家。帶弟弟以外,洗衣裳,掃院,撿柴禾,燒火,做飯等等,啥活都得幹。

 

農忙天,為了多幹活,老外婆晌午不回家,地裡活捨不得停,外婆就帶著弟弟朝地裡送飯。

 

送飯這事兒,媽媽經常講給我,一遍遍重複,不厭其煩。

 

你外婆,五六歲的女孩家,一手牽著弟弟,一手提著飯罐,在坑坑窪窪的小路上小心翼翼地走。去較遠的坡頭地,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坡。弟弟摔倒了,哭,她就放下飯罐哄哄。自己摔倒了,飯灑了,甚至飯罐爛了,姐弟倆一起哭。

 

天天,月月,年年,她長大了。後來,出嫁了。再後來,有了七個孩子。我媽,我五個姨,還有我小舅。

 

外爺勤快,地裡活在行,但不操心,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迎來送往等操心事兒,都靠外婆。

 

外婆腳大,個子大,也壯實,還心靈手巧,裡裡外外的活都攏給自己。

 

土地貧瘠,糧食不夠一家人,根本不存在賣糧食那一說法。家裡的小花錢就靠養幾隻雞,養頭豬,養只羊,做個手藝活小生意啥的。穿的,就是種一些棉花,紡線織布,做衣鞋鋪蓋。穿的戴的,鋪的蓋的,就是一把棉花。

 

農村人大都窮,窮家孩子大不去學,尤其孩子多的。

 

但外婆讓孩子們上學,千辛萬苦,想方設法供他們上。農閒時,外婆就編麥秸帽,挑到周邊的集上賣,掙學費,也掙一家人的小花錢。

 

 

七個子女,兩個上了小學,兩個上了初中,三個上了高中。這在當時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的農村,已經相當難能可貴了。

 

想想也是,饑荒年代,一群孩子,養大已是極其不易,何況還要上學。

 

饑荒鬧得嚴重時,開春家裡就沒糧了,靠野菜樹皮這些東西續命。當時二姨在洛寧程村的中學上學,學校管飯,每天一個白饃,一個黑饃。她只吃那個黑饃,把白饃省下,每星期回來,拐到紀鄣,給老外婆留倆,剩下四個拿回來給小舅吃。那時小舅還不到一歲,沒奶吃,就憑這開水煮饃花養著了。

 

除了小舅,小姨也是餓得不會動,頭都抬不起來。二姨就想了一個辦法,裝病請了半月假,讓我媽去學校領了她的口糧——六斤糧票,到石村糧庫換了五斤面,回來做麵湯先著小舅小姨喝,虧得這六斤糧票,小姨的頭總算能直起來了。我們家也憑這五斤面熬到了小麥灌漿,捎帶著偷拽點地裡的麥穗兒,回來把嫩麥籽剝出來,在蒜臼裡杵成糊糊,再加水熬熬,小舅小姨總算熬了過來。

 

也是在那個難熬的春天,村裡一個老太,拾了一些生產隊裡下紅薯苗後的壞紅薯,以為還能湊合著吃。自己不捨得吃,就給兩個小孫子和一個孫女吃。結果中了毒,兩個小孫子死了。因老太偏心,給孫女吃的少,孫女搶救過來了。媽媽每次說起,惋惜掛滿臉上,很好看,很精的一對雙胞胎。

 

艱辛的日子總會過去。兒女長大,婚嫁,生兒育女,外公外婆也變老了。

 

小舅的大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外公去世。記得很清楚,小傢伙還不懂傷心,惦著喪棍到處跑,看我們哭外爺,他才跟著哭外爺。

 

埋好外公,從墳上回去,家門口的地上放了個鋁盆,盆裡有水,水中有把菜刀,外婆站在家門口,布滿皺紋的臉上一臉平靜,看不出一點傷心的樣子,只是叫我們過去,進門前挨個翻一下菜刀。

 

很多年後,我才明白,不是外婆沒有喜怒,沒有悲傷,她說話慢慢騰騰,走路穩穩噹噹,那平靜踏實穩定的樣子,恰是久經滄桑後的一份看開和淡然,鎮靜與從容。

 

我媽和我姨們生氣煩心了,會去找外婆,哭鬧訴說。外婆總先不大吭聲,任其哭鬧訴說,然後就事論事輕勸幾句,等說過聊過做了飯,一起吃了,媽或姨就回家了,很少有過夜的。因都知道,鬧歸鬧,日子還是要過的,誰家裡都有一攤事兒等著呢。

 

我成家後,遇到煩心事,也喜歡去找外婆。那時,外婆已不幹啥活,總是坐在大門前的石頭上,眯眼看人,仰頭看天。我去後,外婆總說,飛,吃飯沒?我總說吃過了。然後我就在她旁邊坐下,有時說幾句話,有時不說話,坐一會,我就告辭走了,不多說什麼,好像看見外婆,心就靜了,氣就消了。

 

外婆那恬淡慈祥的樣子,已是一尊佛了。你開不開口,她都能洞心意,解疑惑,度苦厄。

 

外婆愛吃肉,我常會買點燒雞或滷肉,去看外婆,看外婆慢慢地吃肉,心裡很舒服。

 

外婆體質好,很少生病。她晚年有點骨質增生,也只是吃點藥片片。我給她買過,藥很便宜,十幾元錢一瓶,能吃兩三個月。

 

外婆嘴裡總對媽和姨們說,過年過節你們都別來了,但每年,媽和姨們都沒缺席過,她也會上窯堖頭的路邊等著,人等來了才一起回去。

 

我婚姻中有段變故,那段時間,初斷奶的孩子跟著我,三四天喝一包奶粉。親戚給外婆帶的奶粉,外婆就存著,我去了就讓我捎回,我不去就派小表弟給我送來。有次我去,外婆還塞給我二十元錢,我沒要。

 

外婆沒去過城市,想去城市看看。我們也想帶她去去洛陽,但又覺得她年過八十,經不起來回折騰,親戚又沒車,坐票車太麻煩,就擱置了。

 

我在鄭州時,媽媽和兩個姨也在鄭州。便說定讓她去鄭州住住。車都租好了,她的衣服也包好了。臨行前,她上廁所,卻在廁所裡蹲著,去世了。

 

外婆走了,頭靠在牆上,臉上掛著笑容。

作者:程飛,洛陽宜陽縣人。

閱讀往期:

故鄉▏▏鄉村的冬夜

真情▏▏空瓶子

相關焦點

  • 原來,外婆不叫「外婆」
    小時候,大部分的蘇州小孩是與父母一同生活,與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基本是逢年過節的「交情」,但也有部分父母因為忙著打拼,孩子就交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一輩人帶大。,女孩匆忙趕到醫院,可她並不知道外婆住在哪個病房,在醫院走廊上四處尋找,開著門的病房一間間探頭張望,可就是沒找到外婆。
  • 夢見外婆 做夢夢到外婆是什麼意思 夢見外婆有什麼徵兆
    夢見外婆 做夢夢到外婆是什麼意思 夢見外婆有什麼徵兆
  • 外婆的麵疙瘩
    爸媽和外婆,還有我,我們住在一起,平時家裡做菜都是爸媽做的。媽媽是外婆最小的女兒,外婆從小就很寶貝我,很寶貝。我是外孫,可是外婆從來都叫我乖孫子。有的鄰居逗我,說我是外婆的外孫。我不開心了,我哭鬧著說:「我是孫子,我不是外孫,我是孫子,我就是孫子。」外婆聽了後,開心地笑。
  • 外婆的紅燒肉
    媒人說完了以後,外公非要先去看看外婆長啥樣,可又不好直接見面,於是外婆的媽媽讓外公在屋裡坐著,透著窗戶遠遠的看外婆。然後讓外婆在院子裡掃地,看中了就過門了。就那麼一眼,外公就相中了梳著兩個大辮子的外婆。過門沒多久,外公就去打仗了。一走就是一年半。期間外婆操持家裡,做農活,還把公婆照顧的舒舒服服。
  • 外婆的手抄本
    1996年,時年44歲的大姨,在與病魔抗爭了12年之後,終於駕鶴西去,讓外婆嘗到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錐心之痛;1998年10月,外公的突然離世,更使外婆的天空驟然崩塌!那一刻,外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寂寞,手足無措。兩個多月後,因城市建設需要,海寧路百官街一帶大拆遷,外婆在1999年1月,依依不捨地告別了朝夕相處近四十年的老鄰居,搬到長寧區宣化路129號。
  • 外婆的煎餅
    平時我是不能喝涼甜的,我從小身體不好,老咳嗽,外婆涼的東西都不讓我碰,我對喝涼甜一直很憧憬。外婆這時候允許我喝是因為我可以幫她燒火。  割麥的人都乏了,睡午覺去了,只有我跟在外婆屁股後面跑來跑去。先到打麥場攬一櫳麥秸,回來順帶捋把椒葉,外婆把椒葉洗淨切碎放到面盆裡,新鮮的椒香味一直飄到院子裡,睡夢中的人都知道外婆要攤煎餅了。
  • 我外婆
    我外婆,劉玉珍,無論從長相,學識,認知等等都配不上我外爺,外婆一生與好多描述人的詞彙都不沾邊:聰慧,伶俐,精明...而另外一些詞彙則伴隨她的一生:勤勞,節儉,實在...外婆的娘家離外爺家有幾裡路,她兄弟姐妹一共六位,外婆排行老大,她的姊妹不管是聰慧還是執拗,人都很實在。
  • 外婆的絲瓜湯
    外婆的絲瓜湯世茂實小四(3)班  蔡鎵桉「噹噹當……」聽,晚餐的鐘響了,我像一支離弦的箭,衝到餐桌前。我迅速把所有的菜掃描了一遍,嗯,絲瓜湯還是第一。我外婆做的菜可謂是米其林級別的,每個人吃了都會豎起大拇指。我坐下來,用筷子夾了一塊絲瓜。只見絲瓜綠瑩瑩的,好似有人剛在上面刷了一層蠟。
  • 外婆的澎湖灣
    突然想起了我外婆,一陣溫暖感襲來。記憶中的外婆,高高瘦瘦,自帶威嚴感。上學之前關於外婆或者外婆家的事沒有什麼印象,但據媽媽描述我小時候經常在外婆家耍幾個月才回家。小學期間參加活動,花環、頭花、發卡什麼的都是外婆給買的,還有好看的裙子,在九十年代初物資匱乏的時候,已然成了學校的潮流,我也隨之成為令同學羨慕的對象。每同學問我頭花哪買的,我都會無比驕傲的說是外婆給的。
  • 懷念外婆 | 王文翠
    外婆離開已經三年多了,一直想為外婆寫點東西,但是思念總被時間拉得很長。記得小時候,我陪外婆去找「赤腳醫生」抓藥,醫生問她叫啥,外婆說「劉女子。」我當時覺得外婆的名字太古怪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外婆的名字——劉氏女子。後來,每當我生外婆氣時,我就喊「劉女子、劉女子」來「發洩」我那稚嫩的「怒火」,而外婆總是咪咪一笑,永不生氣。
  • 我的外公外婆
    外婆是村裡的俏姑娘,外公說為了娶外婆工作都不要了趕回來結婚,也是那個特殊的年代工人比不過農民。兩個人從來沒紅過臉,外公笨拙的為外婆做了一輩子飯,農村裡的外婆連雞都沒殺過,慈眉目善的看著一切,外婆就像是下凡的仙女一樣,為全家人祈福,燒香拜佛。   記得上小學的路上偶然碰到外公,外公帶著我到商店買了一堆花生,而我的同學笑話他高高的顴骨,記憶中外公一直是清瘦的模樣。
  • 實錄 | 狼外婆
    有一次三姨夫過來陪丫頭爸爸喝酒,喝多了說漏了嘴,丫頭才知道,外婆眼裡只是對丫頭三兄妹視而不見,而三姨夫的四個孩子,外婆跟本不認識。外婆,原來不光是個獨裁者,也是個嫌貧愛富的主!而這次與三姨夫喝酒,父親也解開了丫頭心頭多年來的無頭公案的謎。
  • 外婆的木箱櫃
    那些年,外婆家的主要勞動力只有外公外婆和三姨,十幾畝田地,圈裡的牛、馬、雞、豬,裡裡外外,都要外婆操持。外婆身材矮小,一米四左右的個頭,不足30公斤的體重。在勞動繁重的農村,這樣的個頭是很艱難的。可瘦小的她,坦然扛起生活的重擔,清苦一生,含辛茹苦養育了七個兒女。外婆是個開朗平和的人,臉上總是掛著溫和的笑容,生活再苦,也從不抱怨。
  • 外婆,梔子花又開了
    下了階梯右邊就是一整個房間,房間後門口擺著外婆外公打盹時愛躺的搖椅,搖椅上前就是吃飯的桌子。廚房就在中庭的後方,同樣一牆之隔留兩個無門入口。中廳的正前方就是砌在牆上的香燭桌,上面擺著觀音像,外婆外公信佛,每天早晨起來點香祈禱。說起香燭桌,外婆家的觀音像最讓我念念不忘。小時候我可皮了,外婆對我卻是極好。
  • 外婆個紅燒肉
    外婆做個寧波風味黴乾菜燒肉,烤豇豆,鹹烤筍,黃魚鯗炒毛豆,只只儕老入味個。老早仔人家勿嚇鹽,寧波人家個小菜更加是偏鹹,所謂個下飯。不過,外婆埃個一碗最經典個紅燒肉是偏甜個,濃油赤醬,粘甜可口。每趟到外婆屋裡,吃飯是我最期待個辰光。
  • 懷念我的外婆
    因為那時的冬天沒熱水袋,外婆用輸液的鹽水瓶當熱水袋,然後用襪子套著放在被子裡,被窩裡特別的暖和,比現在的電熱毯還暖和。              外婆生於1922年,她告訴我是民國10  年,那時我就知道民國是1912年成立的。如果她還在世的話應該有98歲了。
  • 【原創】外婆的雞蛋餅
    舌尖還記得兒時外婆做的雞蛋餅的味道?  六十年代末食品的匱乏現在的年輕人是無法體會到的,那時候吃餅是捨不得放雞蛋的,連油都沒有,就攤乾麵餅。雞蛋要換油鹽作料,是一個家庭的收入。我小時候身體瘦弱,吃飯不香,外婆給我做餅不但放油,還悄悄地放個雞蛋,外公看見了總會咳嗽一聲,說:一包鹽又沒啦!外婆裝聽不見,我會嚇得躲在灶膛口捅火叉。
  • 我親愛的外婆
    這是我外婆居住的地方,也是我假期待得最多的地方。她邁著自信的步伐走進外婆的屋子裡,她每天都會來這裡轉轉閒聊,通常也只有她來和外婆聊天。    她一般都會走到外婆家的廚房裡,也是她們聊八卦的地方。伊迪是一個講話很大聲,傲慢,自以為是的70多數的老女人。她的頭髮一直都很整潔,對於一個老人來說她的精神和體力都很充沛可謂是中氣十足。
  • 我把外婆弄丟了
    當我們到達時,外婆的習慣性動作,都會把手放在背後,笑著說:「你們回來了呀」。歡快的語氣透露著外婆對外孫的回來的興奮之情。因為那時候我是外孫裡最小的一個,每次回去我都會和媽媽一起跟外婆擠在一張床上,聽媽媽和外婆聊家常,格外懷念那種日子,那種平凡但又有意義的日子。當我們要回去時,外婆會給我塞上好吃的,「回去路上吃。」
  • 夢見外婆丨強弱
    每每在這個時候,外婆的權威性就顯現出來了,爭論不休的事,侄輩會講『讓大媽說』,孫輩會說『聽奶奶的』,最後總是在外婆的一番簡明道理中把問題都滿意地解決了。外婆的魅力還不僅於此,村前閭後、公家政府要和我的外家有大事交涉,都知道這個家族是外婆說了算。我嘗自忖外婆在王家就是《紅樓夢》賈府中賈母的角色,只是缺少了賈母的富貴而已。何至沒有富貴,說出外婆一生的悲慘遭際,就是木人石心也會泣血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