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底風流
醴陵名勝古蹟
中的對聯解讀
佚名
對聯,是漢民族的文化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萍醴之間有一條孔道,是溝通華東和中南的要道,是閩浙文化和荊楚文化融合交流的通道。位於通道上的醴陵,山水秀美,如詩如畫,名勝古蹟點綴江山,俊傑名士層出不窮,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對聯,反映了這座千年歷史古邑的文脈深遠。
狀元洲上狀元閣
一個地方的標誌性景物,多有非凡的對聯。醴陵狀元洲頭上的狀元閣就是這樣一座建築,也有難得的對聯。
狀元閣重建於1995年,由元極協會倡導全市群眾捐資修建,又稱「元極樓」。整個建築分五層,一二層為裙樓基座,三至五層為閣樓。狀元閣總體高度約為三十米,登樓可環眺全城,與青雲山上後來修建的梯雲閣隔江對峙,遙相呼應。在基座裙樓上,四面開門,各有對聯。西向為正門,門額題「狀元閣」三字,東向同樣題寫,只是字體書法不同。北面門額題「秀奪瀟湘」;南面門額題「氣雄湖廣」,大門兩側各有對聯。四副對聯中以南向的氣勢最為雄渾:江含畫棟開天宇;風韻簷鈴奏舜韶。
上聯靜景:滔滔淥江之中,新建的狀元閣雕梁畫棟,掩映在狀元洲頭鬱鬱蔥蔥的香樟之中,仿佛雲彩洞開,顯露出來的巍巍天宮一角;下聯動景:狀元閣樓,四周簷角高翹,江風陣陣,簷鈴搖擺,叮叮噹噹的鈴聲一層蓋過一層,錯綜有序,緩急有度。在這湖廣大地之上,遙望炎帝棲息的南方山林深處,耳畔聽到的仿佛正是當年三皇創設的華美樂章。
千年古剎故事多
醴陵古剎多,對聯也多。位於王坊鎮的屏山寺,相傳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大將尉遲敬德巡察到此,見地勢險峻,雲霧縹緲,遂在此駐紮。後人因此建寺,此山為吳楚界山,號稱吳頭楚尾,故稱之為「吳楚古剎」,算來有1300餘年的歷史了。
屏山寺前殿供奉佛祖,庭院中有一座衣缽塔,塔碑題「臨濟眾宗衣缽塔」,看來這裡應該是禪宗臨濟宗的叢林了。獨特的是屏山寺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山門,一個朝西向著湖南,一個朝東面向江西,分別接納來自湘贛兩省的善男信女。傳說元兵血洗湖南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攜母親流落到此地避難,就露宿在寺外階基之上。因為這個緣故,屏山寺又叫做「皇覺寺」,相信供奉的神靈也就特別靈驗。所以,歷次修整,兩省百姓都爭著將寺廟的大門開在自己一邊。最後只好妥協下來,東西兩個方向,面向兩省開兩個一摸一樣的山門。山門兩側的對聯也幾乎一樣:海天相色無邊界;吳楚東南第一峰。
距今最近的一次修建應當是以湖南人為主,因為面向湖南方向的山門兩旁的對聯是紅底金黃字,而朝向江西方向的對聯是紅底白字。工匠還悄悄的將上聯中的「相色」二字的順序顛倒過來,好在佛教用語中兩種說話都行得通。
屏山寺之外,醴陵還有一處聞名遐邇的古寺,便是城東鐘鼓山左近的長慶寺,相傳觀世音菩薩曾涉足於此,故在此興建寺廟,初名鐘鼓寺,後來才改名長慶寺。當然,過去的長慶寺早被漫長的光陰洗涮乾淨,現在看到的長慶寺是上世紀90年代原址重建的。
長慶寺前有山門,門額書:績擬香山。門聯為:長慶永樂,鐘鼓常鳴。頭進門額書:長慶寺。門聯:長沾雨露,慶衍生靈。二進是大雄寶殿,正中是如來佛祖,左右列十八羅漢,殿右側新建羅漢堂,正中為如來臥佛,四周列形態各異的五百羅漢。羅漢堂右後側為五嶽聖帝殿,內祀五嶽聖帝神像。循聖帝殿側後上山,有天然山石形成的小型石林,其間階級直上帝釋天宮,宮內祀玉帝和王母神像,宮門前石柱楹聯:佛法存心,一片梵聲長慶寺;繁華在望,萬家燈火醴陵城。登宮右石壇,可遠眺淥水的流星潭和醴陵市區,恰與對聯中的描述相契合。
西山有幸埋紅拂
醴陵城西紅拂墓上就有這樣一副對聯:紅拂有知應識我;青山何幸此埋香。
紅拂女是隋唐時代的奇女子,傳說李靖年輕時期望為國出力,就去拜望當時擔任隋朝太師的楊素。楊素很是傲慢,李靖很失望。但是他的一番慷慨陳詞感動了太師的侍女紅拂。她深夜女扮男裝跑到館驛,和李靖一道投奔開明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後來,李靖南徵,紅拂女一路隨行,不想到醴陵時染病身亡,李靖只好將她埋葬在西山。紅拂墓也就成為醴陵的一道風景。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醴陵知縣、益陽人何宣組織重修紅拂墓,在墓頂立兩米高白石碑,正面刻「紅拂之墓」,碑左右就刻著這副對聯。言語中既有對綠水青山得以掩埋如此傳奇女子的羨慕之意,更有自比李靖的幾分自負。
書院風流傳千古
撰寫對聯是文人的強項,號稱經典的對聯大抵是文人的作品。醴陵城裡號稱經典的還有淥江書院內堂的一副對聯:醴酒燕嘉賓琴韻書聲遙知淥水源頭遠;陵雲弘壯志地靈人傑獨得西山爽氣多。
淥江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最初建在城東青雲山學宮舊址(今一中校園內)。道光9年(公元1829年)遷建於西山紅拂墓下首今址,書院三面環山,面向淥水,佔地近7000平方米。院前有千年古樟,右下方有泉水清澈見底,水味甘甜,飲後精神振奮、煥然一新,稱為「洗心泉」。左前有宋名臣祠、靖興寺,分別祭祀南宋三位醴陵籍名臣和唐將李靖。
淥江書院從創立至今,歷時兩百五十餘年,是湘東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書院,保存有一排完整的清代考棚,和長沙嶽麓書院、郴州白鹿洞書院、福州武夷書院號稱江南四大書院。院內正中為講堂,祀有「萬世師表」孔子畫像,講堂中的麻石堂柱子就懸掛著這副對聯。
對聯巧妙的是將「醴陵」二字嵌入聯首。上聯由醴陵地方得名由來之醴泉佳釀起意,由滿耳的朗朗書聲聯想到書院門前淥江的源遠流長,江中浩黲奔湧的哪裡只是清澈的河水?分明是宋明理學的正統思想,下聯「陵雲弘壯志」暗合城東的青雲山,邑人不但將城東這座山崗取名為青雲山,而且在山腰建起梯雲閣,無非希冀醴陵地方學子學有所成,多出俊才人傑。
的確,在南宋,醴陵出了吳獵、楊大異、皮龍榮等三位朝廷重臣。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書院,因為這巍巍西山的爽朗氣韻。
與這副對聯一同流傳的還有一副,是左宗棠為陶澍撰寫的。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左宗棠擔任淥江書院的院長。左因為受業師賀熙齡的薰陶和林則徐的影響,雖然關心政事和時局,但他的科舉卻不是很順利,只好屈居在這書院之中。正好當時擔任兩江總督的陶澍回家省親路過醴陵,左應知縣的邀請,為其住宿的驛館撰寫了一副對聯: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月,八洲子弟翹首公歸。
此聯看似平淡,卻寓意深刻,馬屁拍得恰到好處,深得陶澍賞識。陶澍當即邀請左宗棠作徹夜暢談,並結為兒女親家。左也由此踏入仕途,終成一代封疆大吏。
【來源:株洲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