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上方藍色「宜興在線」關注我們
了解宜興好吃的、好玩的、有價值的信息,每一個宜興人都應該關注自己家鄉的微信平臺
宜興百合,無疑是大自然賜予宜興的最好食物,糯米與百合的默契配合,再加入少許糖,讓這碗糯米百合粥成為了宜興人民餐桌上最常見的主食之一,糯米的柔軟加上百合的清香,煮熟後的百合略帶苦味,但細細品來,則苦味變甜,甜而生津。宜興人吃百合不只是簡單的做粥,他們還喜歡用來做菜,百合跟西洋芹搭配、百合跟白果搭配等都是宜興人特別喜歡的清淡菜品
宜興緊靠太湖,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所產百合不但產量較高,質量在全國也屬上乘,至今已有 三四百年的栽培歷史。百合含有澱粉、蛋白質、鈣、磷等營養成分,具有潤肺止咳、清脾除溼、補中益氣、清心安神的功效。
宜興古稱陽羨,其南部山區多產茶葉,是中國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區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茶葉基地之一。焙制後的成品茶條形緊直鋒妙,色翠顯毫。沏泡後,湯色清澈,葉底勻整,清香淡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陽羨茶始於東漢,盛於唐朝,成熟於宋、明、清。經茶聖陸羽推薦,陽羨茶被定為貢茶,每年採制三百多公斤進貢給朝廷,由驛騎日夜兼程用十天時間送到長安,趕上皇帝的「清明宴」。
陽羨春茶多在穀雨前採制,焙制後的成品茶條形緊直鋒妙,色翠顯毫。沏泡後,湯色清澈,葉底勻整,清香淡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
自明代以來制茶工藝、飲茶習慣有了較大改變,葉茶(片茶)逐漸取代了末茶,綠茶製作工藝基本成熟,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時出現了沏泡茶的方法,用宜興水質上乘的金沙礦泉水泡陽羨茶,盛於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的宜興特有的紫砂壺中,早已成為「江南飲茶三絕」。
相比中國其他地方,宜興則更講究名茶名水之配,講究品茗賞景之趣,有一種風雅、詩意的情致。中國的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與陶瓷文化一旦相撞擊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
宜興還保留著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蹟,並且在在長期種、制、飲茶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提升和、靜、怡、真的茶文化精神。宜興人到茶館品茶,已成為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宜興螃蟹養殖面積近萬公頃,畝產超百公斤的養殖戶不在少數。在宜興的官林、高塍和新建等鄉鎮,螃蟹養殖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重要收入來源。「宜興大閘蟹」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宜興每年都會舉辦河蟹節,宜興滆湖有著無錫市最大的螃蟹市場,螃蟹大多半斤以上。
宜興人講究吃蟹應景,這就是風雅和考究。
過去宜興人吃蟹講究吃本地的「溪蟹」。宜興市江南水鄉,每到秋季,蟹便順流由西向東而來,西風越大蟹越多,所謂「西風響、蟹腳癢」。蟹沿著荊溪遊到宜興,一路清水裡過來,捉上來時,身上已經沒有了泥土味,成了所謂清水青殼蟹,味道當然特別鮮美。宜興古稱荊溪,西氿又稱西溪,東氿又稱東溪,這溪河裡捉上來的青殼蟹當然稱「溪蟹」了啊。過去站在太滆烈士塔上看西氿,水裡點點漁燈,大多是捕蟹船。
過去常說,陰曆九月起蘆信,蘆葦要開花,天氣漸漸地寒涼起來。蟹就要上市了。記得那時長橋邊的大街上,傍晚就掛起了紅燈籠,遠遠的就能聞到蟹腥氣,走進還能聽見蟹在竹籠裡作沫的聲音。這些都是漁船送到城裡來賣的蟹。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團臍指婆蟹,尖臍指雄蟹。過去,如果你把蟹說成「公的、母的」,或者「雄老、婆老」,有些老先生會大不以為然,認為不作興這樣說的,他會說你話都「講不連牽」還吃什麼蟹。而老先生一隻蟹會剝上半天,那吃剩的蟹殼還會拼出一隻蟹來。
九月要吃團臍,那時團臍的蟹黃已經長得滿滿的了。正是:「鰲封嫩肉雙雙滿,殼突紅脂塊塊香」。十月裡吃尖臍,主要是吃它的那塊蟹油,餈嘴得,真是又肥又香。老法師買蟹都要先捏蟹腳,蟹腳鐵硬的了,那蟹肯定滿了,可以上桌了。燒蟹不能是浸水裡煮,考究要上蒸籠蒸。蒸的蟹吃作料入味。那種兩隻一斤的對蟹,用麻線扎住蟹腳蒸。吃完一隻,再在蒸籠裡拿一隻,蟹一直都是熱的。
吃蟹吃的作料,這話不假,古人吃蟹也說要「潑醋擂姜」,一個潑字,一個擂字,又把吃蟹的豪興表達的淋漓盡致。你看,蒸熟的蟹緋紅,碧綠的芫荽,純黃的生薑,雪白的白糖,噴香的酸醋,那誘人的香味,和著微微的蟹腥氣,還有黃酒的酒香,飄灑在屋子裡。高朋滿座,真是賞心悅目。宜興人吃蟹喜歡本地的芫荽,瀆上的生薑,本地的「老苦」黃酒,還要鎮江香醋,綿白糖。料作齊全了,色香味俱佳,吃蟹就更有滋味。如果席間放一盆菊花,那就是「菊花席」,持鰲賞菊,頓時就生出許多的情韻來。
過去宜興人吃蟹還講究「家什」,就是吃蟹的專用工具。所謂「蟹八件」、「蟹六件」。據說有個大戶人家嫁女兒,新娘子遲遲不肯出門,原來,新娘子發覺自己的陪嫁裡面少了一副吃蟹家什,就是挖勺、剔刀、通針、鉗子、小榔頭、小砧之類。這套家什要到銀匠店裡去做的。沒辦法,就去現做好送來,新娘子才上轎。這也許很重要,過去的老先生、清客相公,吃只蟹要一黃昏,他如果沒有專用工具,怎麼會把蟹殼再拼出一隻蟹來呢。慢慢吃,慢慢品,慢慢地拼出蟹來,他不急,說又不要「搶投人生去」。這也叫品味生活吧。
過去到蟹市,宜興街上還有蟹黃饅頭賣,時令點心。飯店裡有膩蟹糊、炒蟹賣。記得宜興飯店的蟹黃饅頭很有名。當然,蟹黃饅頭裡面是要和些蛋黃的。那饅頭真鮮啊。普通百姓家吃蟹也是一件全家的樂事。
宜興板慄又稱「大慄」,以果豐飽滿、香糯甘酥見長。宜興板慄富含澱粉、脂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木本糧食,也是多種菜餚和點心的優質原料。宜興板慄是多種菜餚和點心的優質原料。既可生吃,又可煮炒合食。山裡人常用板慄炒竹筍、板慄燜鴨梨(驅寒治感冒)、板慄蒸豬肉、板慄煮紅棗、板慄炸花生。也可磨成粉做慄子糕點、慄子羹,還可做成蜜餞。
宜興大浦的特產「香梗芋」,鮮藕,蜜桂花,紅米血糯少許。實為時令佳味。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劉少奇主席到江南視察,宜興特意送上了香梗芋,香梗糯,頗得好評。
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劉少奇主席到江南視察,宜興特意送上了香梗芋,香梗糯,頗得好評
宜興以毛竹著稱。在宜興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一山又一山,連崗接坡,層巒疊翠,無邊無際.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來到宜興山區,可以看到蒼翠茂密的毛竹漫山遍野,山連著山,竹連著竹,無邊無際。隨著山勢的起伏,恰如碧波萬頃的綠色海洋。
春筍跟毛竹的關係眾所周知。每到春天,竹筍即破土而出,沐春風,浴春雨,蓬勃向上,一天一個樣。俗話說:「清明挖筍,穀雨長竹。」毛竹生長有大年小年之分。一般習慣,大年筍多留竹,只挖退筍和次筍;小年多挖筍,少留竹。毛竹產區,又因用途不同而分竹山和筍山。竹山以留竹為主,筍山以挖筍為主。
宜興毛筍,皮薄肉嫩,鮮美可口,是佳餚中的上品。每年穀雨過後,山區即有大量毛筍上市。據科學分析,毛筍含有多種養份,且多纖維質,易消化,益腸胃,葷素食用均宜;炒煮燒燉皆成美餚。另外,毛筍也可入藥。
宜興春筍是宜興三珍之一。
鮮筍保管時間不長,就是放在冰箱裡也不過幾天,多了怎麼辦?曬筍乾。最常見的筍乾做法是筍乾煨肉。曬筍乾也是吃的「功夫飯」,先將筍煮好後,切成片,然後放在竹匾上曬,如遇天氣好兩天就幹,天氣不好就會前功盡棄。一次性曬乾的筍看上去較為潔白,但吃起來有點硬。如果把第一次曬成的筍乾再「回鍋」,就是用原湯再煮上幾個小時,然後曬乾,這樣的筍乾看上去雖有點「黑乎乎」,但吃起來真有點「原汁原味」了。張渚、太華、湖氵父一帶的山裡人,一般在清明過後的半個月內,幾乎是家家戶戶都要曬上幾斤,多的上百斤。曬筍乾大多是毛竹筍,但也有「剛竹」、「水竹」、「四季竹」曬成的筍乾。現在市場上買到的筍乾都是一次性曬成的,因為它既潔白好看,又省工省本。有的筍乾看上去顏色較黃,是因為「褪筍」夾雜較多的緣故。
宜興人都愛吃綠糰子,綠油油的糯米糰子,一口咬下去,香糯香糯的,看相口味都好。每到過年宜興家家戶戶都要做糰子。蒸糰子時冒出來的熱騰騰的熱氣圍繞著整個屋子,似乎就暗示著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來了。
綠糰子的用料有好幾種,艾草、菠菜汁、麥苗汁、薴麻葉……宜興人在春夏之際採摘下的薴麻葉子,用生石灰漬在甕頭裡,留備春節時做綠糰子用。這些「蘿莒黛」真正派上用場要到每年春節前的年二九。每到這時候,將那漬過的薴麻葉衝洗過後,揉進米粉裡,那粉越揉越綠,那綠色越揉越勻,最終將那團生米粉全都揉得粉綠粉綠的。備好了綠粉,才去揉本色的白米粉,白糰子通常是鹹口葷餡,而那綠糰子,從來都是甜口,黑芝麻和赤豆沙餡的,包綠糰子的時候,每隻糰子裡,再放進一小粒生豬油。這種綠糰子煮熟後的口感最好,香糯甜潤,餘味不盡。
關注我們還有舌尖上的宜興第三季
宜興幾萬人已經關注,不知道您怎麼想的。
關注我們就能參加宜興微友聚會、大抽獎等活動
關注方法:1:打開微信-點「+」添加好友-輸入ID:yixingzaixian搜索 關注2:直接移到本文最上方標題下的藍色宜興在線關注
宜興在線微信公眾ID:yixingzaixian
宜興在線官網:www.0510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