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了,茂名電白區林頭鎮龍記村貧困戶張振光一家,扶貧幹部的身影從沒有離開過這裡。這些年,扶貧幹部採取申辦低保金、產業分紅、子女教育生活補貼等辦法為貧困戶兜底,還幫助他妻子就近就業,協助他辦理小額貸款並在家門口建起了汽修店。今年,張振光一家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已逾萬元,達到脫貧標準,這個曾因病致貧的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張振光家的變化是電白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今年4月,省扶貧辦督戰電白脫貧攻堅工作。電白舉一反三進行排查,打好戰貧組合拳,狠抓各項問題整改,提升脫貧質量。截至目前,電白建檔立卡貧困戶11586戶26510人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並辦理退出手續,35條省定貧困村已全部達到出列標準並辦理手續。
●南方日報記者 劉俊 劉棟銘 楊建雄
通訊員 李華斌 鄧博方
興特色產業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在望夫鎮花山村,100多畝牛大力與68戶貧困戶282人脫貧致富緊密關聯。花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郭啟申說:「從2017年到2019年,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到戶合計36萬元,帶動周邊群眾70多人就業。今年繼續動員其他群眾把種植規模擴大到300畝。」
品嘗到甜頭後,望夫鎮今年牛大力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覆蓋11個村4235戶11270人,產值近3000萬元,成為當地群眾打開增收致富大門的金鑰匙。
電白立足縣域資源優勢,創新多種模式發展造血式產業扶貧,重點打造一批「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扶貧項目生產基地。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沙瑯鎮譚儒村,蘿蔔種植面積達4460畝(含鄰村農戶種植面積860畝),年產值超過2600萬元,不僅近七成農戶種植蘿蔔,還帶動鄰村兩個村委會群眾種蘿蔔致富。林頭鎮11條貧困村共投入1075.23萬元扶貧資金,建成廣東首家澳寒羊科研產業基地項目,3年來實現固定投資收益分紅224萬元,精準幫扶613戶貧困戶2158人脫貧……特色扶貧產業四處開花,為脫貧攻堅注入源頭活水。
「一人一崗」
盤活農村富餘勞動力
林頭鎮林南村臨近墟市,曾偉林家就在大馬路邊。去年,曾偉林一戶進入了新增貧困戶名單。3名子女讀書升學讓家庭支出驟然變多,而一家五口人僅有曾偉林一個勞動力,妻子患有輕度精神疾病,自己打零工收入不穩定,生活的重擔壓得這個中年漢子喘不過氣。
上門調研的扶貧幹部為曾偉林一家開出系列幫扶方子:在落實醫療救助、教育補貼、產業項目分紅等政策性幫扶基礎上,同步開展技能培訓並推薦就業。「我現在在附近的建材店上班,每月能掙3600元,又可以照顧家裡,我一定好生幹。」曾偉林說。
電白區扶貧辦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新增識別貧困戶301戶733人中,有勞動力貧困戶118戶,有勞動力人口147人。如何盤活這部分富餘勞動力極為關鍵。
今年,電白開展有勞動力未脫貧人員和脫貧不穩定戶有勞力人員「一人一崗」幫扶工作,著重加大本地就業崗位開發力度。通過企業用工招聘、設置公益性崗位等方式,提供就業崗位1500多個。
千企幫千村
共畫扶貧同心圓
清晨,林頭鎮華樓村的菜農們格外忙碌,採摘蔬菜、裝車倒賣……他們靠著這些蔬菜,在家門口就能鼓起錢袋子,這得益於綠緣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精準幫扶。
綠緣公司在華樓村有個千畝蔬菜生產基地,負責人陳俊城是個90後,回村種大棚蔬菜已經有7年。隨著發展上規模,公司成立種養合作社,目前已吸納76名貧困戶在基地工作,帶動每人年增收約9000元,還輻射帶動周邊農戶3000多戶。
在電白,「千企幫千村」活動已組織動員300家企業和300條行政村結對幫扶,成為電白扶貧一線的一股重要力量。
「桑梓情深、熱心公益,歷來是電白廣大民營企業家和外出鄉賢秉承的優良傳統。大家踴躍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事業中,讓愛心升華為同心,共同畫出了扶貧同心圓。」電白區工商聯副主席吳雪熙說。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電白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相互支撐、相互配合、有機銜接的良性互動格局,推動全面實現鄉村振興。」電白區委書記、區長譚劍鋒說。
數讀
今年以來,電白在省扶貧辦督戰工作組指導下,聚焦「目標靶向」精準發力五項措施:
落實一人一崗促進增收,開發公益性崗位244個,託底安置貧困勞動力244人,創建扶貧車間21個,吸納貧困勞動力56人;
倡議以購代捐助力消費扶貧,全區消費扶貧6977.21萬元,累計籤約金額達到3億元,帶動貧困戶4373戶;
實施以獎代補激發內生動力,累計發放就業、種養業獎補資金459.66萬元;
建立互幫互助機制共奔小康,216條村調整分紅方案,315戶貧困戶分紅比例增加;
開展千企幫千村凝聚攻堅合力,300多家企業與300多條行政村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