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鄂璠
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夢想照進現實,看看三位「中國全面小康傑出貢獻人物」的故事,就不難理解「2020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了。
累—變—希望—溫暖—忙—難—學習強國,燃!
這是從2013年至2019年,中國人的年度感受。
2020年,又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在它來臨之前,人們早就將對它的美好期待體現在一系列包含裡程碑含義的「定義」當中: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規劃謀劃的關鍵之年。
遙想著,盼望著,期待著,這一年終於來了!
但誰也沒有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20年,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在追夢「小康」的路上砥礪前行的中國人,又會有著怎樣的年度感受呢?
小康榜 2013~2020 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
白天做牧民,晚上當明星,堅守出奇蹟
「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有愛就是天堂。」
這是《文成公主》實景劇中的一句歌詞,馬新明很喜歡它。而這部演出的打造之地拉薩,也早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馬新明與拉薩的緣分,還要追溯到2010年。那年,他37歲,是北京市委宣傳部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基層工作處處長,有北大新聞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和中國社科院法學博士學位,在北京工作得心應手、舒心坦然,但他卻偏偏主動選擇了援藏。
打造實景版《文成公主》時,馬新明剛好到了援藏3年屆滿的時候。那段時間,他的痛風很嚴重,膝蓋如同大碗口般粗腫、紅脹而光亮,妻子曾流著眼淚勸他回北京。可他卻說放不下一攤子事。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堅守,又幹了一屆。
過去的7年中,《文成公主》這部劇成為西藏文旅產業扶貧的典範,每年為群眾增加收入5000餘萬元。劇中800餘名演職人員,95%以上為當地藏族群眾。很多群眾白天是農牧民,晚上是演職人員,連各家各戶的犛牛、馬、羊、藏獒,都成了舞臺上的「明星」。
2015年12月,在中國全面小康論壇組委會主辦、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協辦的「第十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上,馬新明獲得「2015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傑出貢獻人物」獎。2017年7月,馬新明調任北京市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至今,他仍堅守在扶貧事業的第一線。
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作為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的國家,中國之所以能夠交出亮眼成績單,離不開無數像馬新明一樣的人「有愛就是天堂」般的堅守。
「堅守」,成為了這一年無數國人的「集體感受」。
近日,《小康》雜誌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並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2020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之「國人年度感受調查」(以下簡稱「2020國人年度感受調查」),結果顯示,公眾提及的高頻詞彙有30多個,其中,「堅守」一詞位列第一。接受深度採訪的受訪者,在提及「堅守」的感受時,普遍會講述的是這些年脫貧攻堅、奔小康的中國故事,「80後」「90後」受訪者講述更多的是他們在今年看到或聽到的抗疫醫生或志願者等群體堅守崗位的故事,還有一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直到今年才深刻體會到「堅守」一詞的含義。
小康榜 2020 國人心中的十大生活色彩
九旬女先生白髮變黑,
逆境中如何把磨礪「輕而化之」?
在「2020國人年度感受調查」啟動時,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已開啟全球公映。這部片子的主角是一位年近百歲的女性,在96年的歲月中,她面臨生活的困惑與不幸,卻秉持著一種平靜、淡定與從容的處世態度。她,就是「2019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傑出貢獻人物」、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裡。炎天流火劫燒餘,藐姑初識真仙子。谷內青松,蒼然若此,歷盡冰霜偏未死。一朝鯤化欲鵬飛,天風吹動狂波起。」這是葉嘉瑩寫的一首詞,就掛在南開大學為她修建的迦陵學舍的一面牆上。這是她對自己波瀾起伏一生的悠然回顧。
青年喪母、漂泊異鄉、中年失女、晚年回國,葉嘉瑩的一生命運多舛,非常「磨」人,但在《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看來,葉嘉瑩身上有一種「弱德之美」——「她是一個弱女子,但比許多男人都要堅韌,既能扛起個體的坎坷命運,也能扛起大時代裡中國詩詞的命運。」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磨難中成就生命的光輝,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逆境中還將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輕而化之」,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葉嘉瑩卻做到了。
無數人在觀影時,都被電影尾聲部分的一個細節打動了:2002年,詩人席慕蓉帶著葉嘉瑩回到葉赫水尋找蒙古先祖原鄉。葉赫那拉部族從前的居地,如今已是一大片玉米田。佇立在高大茂密的枝幹之間,葉嘉瑩靜靜地站著看了一會兒,忽然側過身來說,這不就是那首詩嗎?她隨即吟誦起《詩經·黍離》。此時此刻,年近八旬的她並無老態,只有一個普通尋根人對飄零人生要找到物理棲息地的深情寄望。
時光飛逝,轉眼間到了2020年,96歲的葉嘉瑩在9月10日那天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當中。當日,《掬水月在手》天津教師節特別放映活動在南開大學舉行,葉嘉瑩迫不及待地和現場嘉賓分享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趣事——「白髮變黑了」。
原來,在拍攝《掬水月在手》的時候,葉嘉瑩不小心跌破了後腦,她堅持使用中藥噴劑療傷,結果,不僅治好了後腦外傷,更神奇地使她的白髮變黑了!葉嘉瑩開玩笑稱,和拍攝時相比,自己已經換了一個人。
葉嘉瑩飽滿的精神狀態也讓很多在場的年輕嘉賓自嘆弗如。身體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錢,而葉嘉瑩在經歷了人生中的種種磨礪之後,仍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這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她對詩歌傳承的堅守。在自傳《紅蕖留夢》結束的話中,她寫道:我的生活並不順利,我是在憂患中走過來的,詩詞的研讀並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
後浪 抗疫鬥爭的重壓之下,中國的年輕一代勇敢地站了出來。圖片/tuchong
磨,感恩,健康第一
在堅守中積蓄力量,戰勝磨礪,保持健康,是葉嘉瑩的智慧,也是中國人在今年這場抗疫戰中展現出來的「集體智慧」。
病毒突襲而至,疫情來勢洶洶,中國迅速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全國數百萬名醫務人員堅守在抗疫一線,346支國家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毅然奔赴前線,很多人在萬家團圓的除夕踏上徵程。在抗疫鬥爭中始終堅守的還有疾控工作人員、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科技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應急救援人員、新聞工作者、企事業單位職工、工程建設者、下沉幹部、志願者,等等。匯聚了如此強大的「堅守之力」的中國,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又接連打了幾場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殲滅戰,奪取了全國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
疫情期間,許多社區實施了封閉式管理,老百姓積極配合社區工作,安心宅在家裡,不給自己所在的城市「添亂」。無數老百姓把「健康第一」落實到行動上,「發明」了不少居家健身的新方式。中國還倡導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國際援助、疫苗使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張,以實際行動幫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磨、健康第一,都入選了「2020國人年度感受調查」之「2020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它們緊隨「堅守」之後,「健康第一」排名第二,「磨」位列第三。
抗疫鬥爭的重壓之下,中國的年輕一代勇敢地站了出來。參加抗疫的醫務人員中有近一半是「90後」「00後」,他們有一句話感動了中國:2003年非典的時候你們保護了我們,今天輪到我們來保護你們了。
將「感謝」兩個字說出口很容易,但能夠在磨礪之下、壓力面前,用實際行動去表達感恩,則並不容易。今年,中國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做到了。更年長一些的父輩早就為「後浪」們做出了榜樣。
時光回溯到1991年,馬新明作為麗江市高考狀元,考上了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管理學系行政管理學專業,第一次看到火車,第一次離開故鄉,也成了第一個通過讀書走出當地大山的彝族青年。至今談及37歲那年自己做出的援藏選擇,他都說:「我永遠不能忘了父老鄉親,不能忘了幫助過我的人,不能忘了還有那麼多貧困群眾。我能做的就是把感恩和感激的心化為實際行動,投入脫貧攻堅的事業中去,用盡一生報恩情。」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無論是9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還是在9月10日當天以《掬水月在手》的放映來表達對葉嘉瑩堅守初心的感謝,都讓中國人感受到了感恩之美。
在「2020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上,「感恩」一詞位列第五;與「磨」息息相關的「壓力大」一詞排名第四。
小調查 2020 年以來,您覺得用哪種滋味來形 容您的感受最為貼切?
「要衝鴨」——當大導演面對累與難
「2020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顯示,累、難、通透、要衝鴨、奮進,這5個詞,亦是這一年中國人的普遍感受,在榜單上,它們分列第六至十位。
《小康》雜誌社聯合相關專業機構,自2013年開始推出「國人年度感受調查」,查看過去7年的「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不難發現,「累」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高頻感受,在「2013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上位居第一,在「2014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上位居第四,在「2017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上位居第十,在「2019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上位居第三。
「難」字也不是中國人的「新體驗」,在「2018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上位居第一。
「通透」一詞在去年首次上榜,排名第十,今年則又前進了兩個位次。
「奮進」一詞也是在「2019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上首次亮相,排名第二,今年再次登榜。
「要衝鴨」則和今年排在第一的「堅守」,排在第二的「健康第一」,排在第三的「磨」,排在第五的「感恩」一樣,首次登上「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
今年排在第四位的「壓力大」是第三次登榜,這個詞在「2017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上位居第四,在「2018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排行榜上位居第六。
面對累與難,我們應該怎麼辦?「201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傑出貢獻人物」、著名導演高希希的故事,或許能給人們以啟示。
今年6月26日,由高希希執導的電視劇《鄉村第一書記》在河南殺青。這是今年扶貧攻堅項目中很重要的一部作品,疫情卻讓整個拍攝期足足推遲了1個月。2月份,高希希才帶領劇組來到河南開始拍攝。儘管在這期間經歷了「磨」,在此之後又要面對「累」與「難」,但高希希的心態卻挺好,「我們正好把細節做得更紮實,這段日子也讓前期製作獲得了精耕細作的時間,能潛下心來反覆打磨劇本。」
電視劇從2月底拍到6月,高希希一直住在村裡的香嚴寺。物質條件艱苦,他卻樂在其中:「這裡空氣極好。大家每天吃盒飯,我也吃,挺好。」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常常指揮千軍萬馬,拿出所有積蓄孤注一擲去拍《三國》的大導演。他的創作歷程與他的個人生命相互印證,像極了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定要把那塊巨石推上去,無論前路艱險,亦或困難重重。
美國作家海明威是高希希最喜歡的作家,他的名言「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一個人必須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島嶼,然後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對高希希影響至今。當初拍攝電視劇《歷史的天空》,劇組在荒原上,面對困難,疲憊的高希希隨手翻到這句話,心靈被呼喚,重新煥發能量。這樣的狀態像極了「2020國人年度感受十大關鍵詞」的排序——因通透而生發「要衝鴨」的幹勁,繼而保持「奮進」。
延續往年慣例,「2020國人年度感受調查」還對國人年度色彩和年度滋味進行了調查。大部分受訪者選擇用「五顏六色」來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除了感受到色彩斑斕外,選擇用「白」和「藍」這兩種色彩來形容自己生活狀態的人也非常多。在描述這一年自己感受到的滋味時,大家普遍選用了「辣」字,其次是「苦」,再次是「酸」。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詩經》云:「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數千年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夢想,這同樣是一種「堅守」。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夢想照進現實,我們沒有理由不為堅守喝彩。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12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