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學中,「馬太效應」常常被用來解釋有錢人變得越來越有錢,窮人變得越來越窮這種情況。而這也確實是一種很常見的社會現象。
當你反觀自己身邊人的時候其實不難發現,那些有錢的家庭賺錢的實力更強,所以他們變得越來越多錢;而那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賺錢能力提升慢,平時會省吃儉用,結果卻越省越窮。
究其背後的原因,主要在於一種思維態度上的差距,那就是對待錢的態度。一般來說,有錢人會把錢當作是賺錢的工具,會投資,自然更容易賺錢。
但是沒錢的人只是把錢當成是一種儲蓄,只知道存著,不會利用錢的流動性,所以賺錢只能靠攢,自然很難賺錢了。
因此,沒錢的人要想「翻身」的話,就需要學會如何「錢生錢」。
對此,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有想要落實的態度,但是無從下手,因為在很多普通人看來,錢生錢的風險高,難度大,最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去投資,所以他們常年都沒有出手落實「錢生錢」這個想法。
對此,有銀行行長曾經透露了2種最簡單的方式:
一、炒股
很多人都覺得炒股的風險高,上手難度大,所以一直都沒打算接觸炒股。事實上,炒股確實有風險,但也算是很常見的一種投資方式了,現在已經有越來越的人在手裡存點股票了。
而且上手炒股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難,尤其是銀行股,就是先開個戶,再購買業績比較好的銀行股就行了。這些股每年都會有可觀的股息分紅,很多銀行的員工都會買自己所在銀行的股,畢竟風險較小,收益也相對穩定,所以還是值得投資的。
二、複利投資法
這是典型的錢生錢方法,金融界對其向來十分看好。就連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是最偉大的發明。那麼複利投資法具體應該怎麼操作呢?
一般來說,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先挑一個特別有成長性的指數基金,類似於國債這類混合指數型基金,或者是其他分紅比較多的基金。
因為分紅多的基金才有複利的空間,在買了之後,要先修改分紅方式,就是把默認的現金分紅改成紅利再投。
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分紅轉變成基金份額,這樣的話,在分紅獲得利益之後,基金份額也會增加,等到基金大漲了,分紅會進一步增加,投資者的收益就更多了。
除此以外,錢生錢的方式其實還有很多種,只不過上面說的這兩種對於普通人來說更容易上手,也更容易獲得收益。
當然,要不要投資還得看個人意願,畢竟只要是投資就存在一定的風險,要是不能承擔風險的話,還是穩定營運資金的資產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