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性別,人們總是持有不同的標籤。例如,溫柔和優雅是女孩的代名詞,而獨立和勇敢是男孩的代名詞。男女生下來就有不同的個性差異,而男性陽剛之氣的培養,也是很多家長關注的問題。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男孩軟弱膽小,有些男人甚至不如女孩能幹。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他們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是最崇高的。
正因為如此,孩子非常關心父母的言行。很多時候對於父母的言行,作為孩子,他們不會直接交流,而是會銘記在心。
作為家長,他們總是習慣性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言行,而不是關心孩子的感受。
尤其是男孩,與女孩相比,他們會管教得更嚴厲,比女孩更刻板。但作為男孩父母,不要這樣有這些行為,這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陰影。
兒子性格軟弱,多半與父母有關,這幾種性格的家長要注意!
1、經常訓斥孩子
按照父母的指示做了一件事之後,因為做得不好或不能讓大人滿意,一些家長會不耐煩地訓斥孩子。「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後能有什麼出息!」
其實,作為家長,無非是抱怨。而這種情況出現,往往與父母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有些家長較為直接,當他們看到孩子做不好,就喜歡直接用這種話發洩不滿。他們認為這種小事很簡單,為什麼兒子卻做不好?
可是當一個男孩聽到父母這樣說,他的自信心會受到傷害,當他以後做類似的事情時,他便會畏首畏尾。一個人的自信對他的順利成長非常重要。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能完成,是有其他原因的。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這是不現實的。
2、媽媽過於強勢
通過社會調查發現,33%的怯懦男性都來自專制家庭,而這種家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母親特別強勢。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家庭的決定和要求大多是由母親做出的。男孩自然會把自己放在軟弱的一方,失去很多陽剛之氣。
雖然俗話說,慈母多敗兒,但媽媽也需要控制好一個度,不能對男孩過於的嚴格管教。許多男孩在母親的嚴格控制下長大,長此以往,會失去反抗的心理,變得很怯懦。
3、總是和別人比較
「你看看別人的孩子,你真是沒用!」雖然說這話的父母基本上都是憤怒的話。但是,聽到這句話的男孩,並不認為這是他父母的憤怒之言。相反,他會覺得錯誤其實就在他自己。
這個時候,會出現兩種心理變化:一種是極度自卑情結,二是他不夠好,便開始嫉妒別人家的孩子。這兩種心理都不利於兒童和男性的心理健康。當孩子聽到這種話,也會根本不會有什麼實質上的改變,反倒是讓他們變得更加自卑。
4、安排過多
孩子出生後,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在孩子面前為其掃除一切「障礙」,導致他們不會做任何事情。他們從不需要思考,這樣的會讓他們沒有鍛鍊的機會,這樣長大了,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鄰居家的小男孩從幼兒園開始,就在父母的幫助下穿衣服,整理小書包。在小學,他的書和筆都布置好後,才會開始做作業。
在中學和高中,他仍然不做任何家務。被子是他父母疊的,衣服是家長洗的,他只會學習。上了大學離開父母后,他越來越「怕」自己什麼也做不成。
被子折不起來,衣服洗不乾淨,同學們在背後竊竊私語。聽了這話,他覺得自己是個廢物。自信心受挫,同學也遠離了他,他心裡鬱悶,性格也漸漸孤僻和懦弱。
困擾著許多家庭的難題:由於男孩女孩的生理差異,怎樣教導他們才是合理的。雖然是有一定的差異,但有一個共同點,都離不開父母的正確指引。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後,更加不好教育,而大多數的家長並沒有經驗,這套書籍就可以解決掉這些問題。
《養育男孩女孩》這兩本書,根據男孩女孩的差異,總結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進行撫養時會遇到的問題,進行通俗細緻的講解。並提供了多個實際案例,依照生活中場景,推薦了詳細的育兒方法,幫助家長輕鬆培養聰明的孩子。
現因書店年終做活動,這套書原價68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直接減免19元!現價49元,就可拿走這套百科全書!
對於有兒子的家庭,母親應該放手,儘量讓孩子從3歲開始獨立,給予孩子及時決策的權利,鍛鍊自理能力,增強男子漢氣概;把兒子培養成適應複雜社會的男人,母親可以偶爾學會表現軟弱,啟發男孩保護弱者的責任心。試著鼓勵孩子克服恐懼和膽怯,大膽去做,失敗後不灰心,堅持不懈地努力,培養他們的毅力和男子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