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三塊廣告牌》:投資維權史縮影

2020-12-15 未央網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01

9月25日前後,有善察者在常州芳茂山服務區附近的高速路邊,突然發現了巨大的三塊廣告牌,黃底,紅、黑兩色字,寫的是:

「尋找涉及諾亞正行上海歌斐資產投資受害人。」

這一幕,和電影《三塊廣告牌》「劇情」相似,電影裡女主米爾德雷德的女兒在外出時慘遭姦殺,幾個月過去後案件仍然沒有告破,女主於是在公路旁邊的三塊廣告牌上,打出了顯目的三段廣告語:

「強姦致死」

「兇手還沒抓到?」

「怎麼回事,威洛比局長?」

電影《三塊廣告牌》獲得了令人欣慰的結局:人和人之間相互諒解,憤怒和仇恨消解為原諒與平和,曾經對抗的人協作起來……

現實版的三塊廣告牌就不一樣了。

芳茂山服務區附近的三塊廣告牌才上架幾天,9月30日,諾亞財富公告稱,諾亞已協調相關機關撤除「侵權違法廣告」。且相關部門已以擾亂公共秩序立案。

諾亞財富給這三塊廣告牌的定性是「個別投資人出於剛性兌付訴求所採用的極端非理性違法行為」。並聲明:」投資人應該在監管法律法規框架約束下進行溝通」。

此事緣起,疑似與2019年7月上海歌斐資產管理公司的信貸基金「踩雷」承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一事相關,涉及總金額34億元。

而一位投資人則向新金融洛書反駁說:

諾亞財富旗下的歌斐資產踩了承興國際的「雷」後,投資人要求管理人開投資者大會,均遭拒絕,投資人無奈打廣告,怎就成了違法要求剛性兌付了?

02

「三塊廣告牌」維權只是金融業爆雷史上的一個典型縮影。

9月15日,經濟學家管清友微博推文說,「當下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拿著現金貶值和投出去就虧損之間的矛盾」。

多麼痛的領悟。

2015年以來民間金融是帶血前行的,包括網際網路金融、嫁接網際網路金融開展業務的各類私募基金、線下理財公司等的爆雷事件產生了大量的難民,他們大多是債權式投資,裡面充斥著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存款。

雷慢做過一個表,統計了2015年之後待收餘額10億元以上爆雷P2P平臺,如下表:

表:2015年至今待收餘額10億元以上爆雷平臺不完全統計

數據來源:新金融洛書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註:該統計是人工統計,與實際數據出入可能較大;部分不是嚴格意義上P2P平臺,但以P2P名義行騙,歸為P2P。

這個表的數據結論是,僅P2P網貸行業至少產生了200萬人以上金融難民。

按照雷慢上面表格的計算,2015年至今,待收10億元以上的爆雷平臺總共至少有高於2242億元的待還餘額,還有那幾千家爆雷小平臺的待收餘額,合計起來,預估整個行業爆雷平臺涉及整體待收餘額可能不超過3500億元。僅僅這30家平臺總涉及投資人197萬。

在線下理財方面,受害投資人數也「不逞多讓」。

2016年4月初,35歲的中晉系老闆徐勤企圖逃脫出境時被抓獲,中晉系受害的1.2萬投資人還以為這是一個遲到的愚人節玩笑。

2015年,曾請過張鐵林做廣告的上海線下理財公司鑫琦資產爆雷時,2258名投資人損失了17.7億元,人均78.8萬元。

這些年,金融機構的廣告和投資人的維權廣告「相映成趣」,e租寶、泛亞、善林金融,哪一個不是央視和網際網路廣告商的常客,線上理財的P2P和線下理財的私募基金,都曾賣命地招徠投資人。

一旦金融機構爆雷,又都是一個個悽涼的維權故事。

03

2015年「泛亞」雷後,數千人湧向了金融街ZJH門口。投資人還曾抓住在太原演講、曾為泛亞站臺的宋鴻兵,聲稱要打斷他一條腿,讓他改名「宋鴻乒」或「宋鴻乓」。

e租寶案發後,數百人拉橫幅堵在了央視門口。因為之前e租寶的廣告是央視的常客。

快鹿系爆雷後,投資人湧進黃曉明的微博下喊他還錢,因為他曾出現在快鹿系的廣告裡,微博上更是出現了#一起召喚黃曉明來還錢#的熱門話題。

這些維權行為背後的企業有一個共同特點:企業宣傳兜底、承諾收益率。2016年以後爆雷的線下理財公司,雖然部分並不承諾剛性兌付和收益率,但投資人仍不放過他們,拉橫幅維權,因為在風險提示、風控上,這些公司做得不到位,投資人仍要他們承擔責任。

當前金融理財市場大趨勢是取消剛性兌付,但先要條件是足夠的風險提示、盡職的風控調查、充分的信息披露。這才是爆雷後投資人和金融機構之間彼此諒解的前提。即所謂:

賣者盡職,買者才自負。

那麼,當投資人「鬧」起來,他們在「鬧」什麼呢?

無論拉橫幅堵道,還是微博喊話,這各種樣式的維權行為,實際上是尋找話語權。按照正常法律程序,法律資源和付出成本的能力都是向企業方傾斜的。投資者明白,只有鬧大了,輿論發酵,官方基於輿論壓力而介入,就會引發道德層面的關注,這時,投資人往往獲得道德層面的憐憫,按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說法,它將引發人們的道德感。

《三塊廣告牌》女主米爾德雷德豎起的廣告牌,實際上是豎起了話語權的大旗。調轉了警方和個人的主動、被動角色,警方在壓力之下開始有所行動。而諾亞投資人在高速路邊豎起的三塊巨大的「尋人啟事」,也是典型的話語權展示。

04

打巨幅廣告這事,也可以視為官話體系和民間話語體系之爭。「華為員工被扣押251事件」曝光後,華為發聲明說,「支持當事人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被網友總結為「不服你去告我啊」,也是這套邏輯,如果按照官話體系去爭論,對企業來說,法律資源、時間成本上都對自己有利,或能將損害降到最低,而如果按照民間話語體系去討論,企業很大概率要面臨道德指責。

學者吳思的《血酬定律》裡記錄過一段官話和民話的辯論。

1853年9月,小刀會在上海造反。寧波知府段光清組建民間聯防隊巡夜,百姓各戶輪流出成年男子值班。然而城西有個開小鋪的營兵就是不肯去巡夜。營兵是清朝正規軍綠營的兵,綠營是主力部隊且不歸地方行政系統管轄。於是段光清出面,雙方進行了一次辯駁:

營兵:「營兵每夜要跟本官巡夜,不能再派巡丁。」

段光清:「爾不必對我說官話。若營中果每夜出巡,何需百姓巡夜?今我勸百姓巡夜,原欲其互相保衛耳,百姓不言苦,營兵反畏勞乎? 」

營兵無語,惟叩頭承允出丁巡夜。

這場對話一開始,營兵就鋪設了一套話語體系等段光清進入,如果進了這套語系邏輯,就進入了圈套,地方官也插不上手這套規則體系,而實際上,這套語系下的官兵並無作為。

段知府拒絕進入這套系統,他說了另外一套話,以民間的語系的道德論辯駁了官兵。

和段光清的處境類似,當投資人面對爆雷的理財平臺時,在法律程序上,面對龐然大物的企業組織時,是不佔優勢的。所以,對投資者而言,也可以問他們一問:

要是合規經營、風控嚴謹、盡職調查、信披充分,何以爆雷至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現實版「三塊廣告牌」:尋找更多諾亞投資受害者
    日前,在常州市芳茂山服務區附近高速公路上出現了三塊廣告牌,黃底黑紅字,十分顯眼。廣告牌上寫著:「尋找涉及諾亞正行上海歌斐資產投資受害人」,並留下了聯繫電話。
  • 多個城市驚現「三塊廣告牌」,這一群體受到的屈辱,正浮出水面
    科恩嫂飾演的母親,因為女兒遭遇不測卻不能伸冤,於是買下小鎮上的三塊廣告牌,刷上了三句話質問當地警局——焚燒強姦致死至今沒能破案怎麼回事?沒想到,看起來只會發生在異國語境下的"三塊廣告牌",如今竟然被搬到了中國。
  • 《三塊廣告牌》:道出了多少我們不願承認的人生
    好萊塢也有自己的政治正確。《三塊廣告牌》顯然不是一部政治正確的電影:大量的粗口,真實的歧視,毫不掩藏的暴力傾向,還有赤裸而帶血的人性。可是,生活的常態不就是政治不正確嗎?這就是我喜歡《三塊廣告牌》的原因,它不避不閃不躲不藏,道出了我們不願承認的人生。
  • 《三塊廣告牌》:相比較真相,我們更在乎人心
    《三塊廣告牌》演員在獲得金球獎後合影鳳凰娛樂給出的評價是:影片劇本的巧妙反轉,即是將大英雄降落到小人物的身上。這種荒誕的反差,恰恰是小人物身上的堅強,是爆發的愛的意志。《三塊廣告牌》更是今年的衝奧佳作。
  • 電影《三塊廣告牌》敢於直面現實,揭露問題
    首先,影片一開始的三分鐘,觀眾就跟著米爾德麗德開門見山揭開了全片的核心矛盾,這三張立在廢棄高速公路旁的廣告牌,刺眼的紅底黑字帶著尖銳的責問,它和這個穿藍色工裝開舊皮卡綁頭巾的兇惡女人如同一把匕首,刺破了這個名為Ebbing(衰落)的小鎮上其他人平靜無望的生活。
  • 《三塊廣告牌》這是一個精緻到極點的劇本
    一、90由於對《三塊廣告牌》近乎狂熱的喜愛,我很難不認為學院把最佳影片頒給《水形物語》,實質上,屬於一種對人畜無害且黨性十足的外來務工人員的獎賞。有些電影亟需奧斯卡去證明,而有些電影則反證奧斯卡的耄耋,《三塊廣告牌》毅然屬於後者。
  • 《三塊廣告牌》與江歌案,當戲劇成為現實,原來這不是懸疑片
    《三塊廣告牌》裡的暴力媽媽和江歌案的受害者江歌媽媽太像了。被殘暴奪走生命的女孩。精神崩潰,憤世嫉俗的媽媽。《三塊廣告牌》裡有一句特別出名的經典臺詞:「你的憤怒,只會招惹更多的憤怒。」看懂這部電影後,也許你會對這名憤怒的母親有所理解。01:「三塊廣告牌」米爾德是一個色厲內荏的女人。
  • 上海驚現《三塊廣告牌》!
    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三個廣告牌》自上映以來,獲得好評如潮,引發廣泛討論。
  • 第七十五屆金球獎頒獎 《三塊廣告牌》獲最佳影片
    《三塊廣告牌》1905電影網訊 美國東部時間1月7日晚8點,第七十五屆金球獎的頒獎典禮如約而至。最終《三塊廣告牌》和《伯德小姐》拿到了劇情類和音樂喜劇類的最佳影片,詹姆斯·弗蘭科、西爾莎·羅南拿到了音樂喜劇類的影帝和影后。劇情片方面,加裡·奧德曼和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拿到了影帝和影后。《水形物語》僅僅得到了最佳導演獎,相比較於影片在提名上的所向披靡,這個結果為該片的衝奧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
  • 《三塊廣告牌》莽夫不清
    影片講了一個讓人眉頭緊鎖的故事,女主角因女兒慘遭殺害而兇手仍逍遙法外,在路邊豎起了三塊廣告牌,並通過電視臺報導,將矛頭直接對準了當地警察局長。導演在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喜劇手法替代了本應激烈的衝突場面,各種各樣稍顯古怪的人物,優美的背景音樂,精彩的不間斷的對手戲。
  • 《三塊廣告牌》:當憤怒到達頂點,我們該怎麼辦
    (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2017年的美國電影《三塊廣告牌》,獲得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第75屆金球獎、第7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劇本)劇情片等大獎。美國偏遠小鎮的米爾德裡德的女兒被姦殺數月後,警方依然沒有抓住兇手,甚至偵破工作沒有絲毫進展,憤怒至極的母親租用三塊巨大的廣告牌向警方發起責難。三塊廣告牌上分別寫著:女兒慘遭姦殺。還沒有找到兇手?威洛比局長,為什麼?
  • 解讀豆瓣8.7分《三塊廣告牌》
    電影《三塊廣告牌》講述了一個絕望的母親米爾德雷德因女兒慘遭姦殺而追兇無果,無奈之下在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與警察局對峙的故事。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曾說「編劇應該執著於內心的好故事」,作為《三塊廣告牌》的導演又是編劇,馬丁麥克唐納擁有著傳統的英倫編劇似乎與生俱來的戲劇才華,也帶有英國影視劇劇情的很多特點:劇情開始看似平淡,但總會發展出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結局;引發著觀眾深思沉而悠長的對人性的思索與感悟。
  •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影片講述了一個為女兒伸張正義的母親,在小鎮的公路上樹立了三塊血淋淋的廣告牌,在這小鎮掀起了巨大的波瀾,矛盾和衝突由此展開。在這一過程中,電影主角不斷受到人性的拷問和反思,最終,愛和寬容化解了一切仇恨,主角完成了個人與周圍世界的和解。導演馬丁·麥克唐納是一名出色的作者型導演,《三塊廣告牌》便是他自編自導的作品。
  • 丟了奧斯卡最佳影片,但還有內地市場,《三塊廣告牌》宣布擴映
    昨日,第 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落下了帷幕,熱門之一的《三塊廣告牌》雖然沒有奪得最佳影片,但也摘得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兩項大獎。借著奧斯卡的東風,正在在內地藝術聯盟放映的《三塊廣告牌》宣布將會擴大放映規模。
  • 三塊廣告牌刷屏!不是沒有好的創意 看你有沒有魄力
    戶外廣告牌除了可以用來推銷產品還能用來做什麼?《三塊廣告牌》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答案——講故事。沒有人喜歡看到一成不變的填鴨式賣場廣告,優質文案能夠瞬間激起受眾的好奇心,並能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配以顯眼的戶外廣告牌,傳播效果這還需要擔心麼?
  • 2017年高分揪心電影《三塊廣告牌》影評
    《三塊廣告牌》是由馬丁·麥克唐納導演的電影,他還有兩部非常棒的電影《七個精神病》和《殺手沒有假期》,如果你沒看過可以嘗試一下。《三塊廣告牌》的主角叫米爾德麗德——由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飾演,在她女兒被人姦殺後,小鎮警察並沒有抓到兇手,於是她買下三塊廣告牌來質問由伍迪·哈裡森扮演的警長,並質疑警局的辦案能力。這樣的事情在這個小鎮第二天就傳開了,一部分人站警長,一部分人支持米爾德麗德。
  • 從敘事藝術、人物塑造、主題探討,深度剖析《三塊廣告牌》
    女兒被姦殺且燒焦,警方始終找不到兇手,女主角米爾德雷德不能接受,於是買下三塊廣告牌,寫上了上面的三句話,隔空控訴警方,而這在平靜的小鎮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這就是電影《三塊廣告牌》故事的開始。《三塊廣告牌》就很好地詮釋了「衝突顛覆生活」這一原理,下面我們將從四個方面詳細剖析。①、遵守"困境原則",細化和累積困境。
  • 你一定要看一遍《三塊廣告牌》
    但是《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提供了一個反向的答案——不,絕不放下。這是一個刀鋒一樣冷硬的故事。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母親的女兒被謀殺,然而當地的警察似乎對迫害黑人比尋找殺手更感興趣,於是她公開叫板這些警察,並拿出三塊廣告牌譴責他們的不作為。母親租下的廣告牌正如片名,影片的故事開始於三塊廣告牌。
  • 《三塊廣告牌》:背對世界的,是悲憤的母親
    被絕望和痛苦纏繞的米爾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邊上的三塊巨型廣告牌,在上面控訴警方辦案無能,並將矛頭直接對準了警察局局長威洛比。實際上,威洛比一直隱瞞著自己身患絕症命不久矣的事實。因為這三塊廣告牌,米爾德雷德和威洛比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三塊廣告牌》——宣洩的是憤怒,呼籲的是理解
    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的《三塊廣告牌》,就塑造了這樣一個絕望而強硬的母親形象。本片女主角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憑藉此片一舉摘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影后桂冠。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是大名鼎鼎的科恩兄弟之兄——喬爾·科恩的妻子,人稱「科恩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