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講了一個讓人眉頭緊鎖的故事,女主角因女兒慘遭殺害而兇手仍逍遙法外,在路邊豎起了三塊廣告牌,並通過電視臺報導,將矛頭直接對準了當地警察局長。導演在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喜劇手法替代了本應激烈的衝突場面,各種各樣稍顯古怪的人物,優美的背景音樂,精彩的不間斷的對手戲。看到影片末尾,我就不自覺地想,如果這時候結束,那真就是神作了。
隨著故事的發展,路邊的三塊廣告牌改變了原本平靜的小鎮,居民們的生活也隨之受到了影響。對於主要角色而言,這三塊廣告牌似乎成了人生的轉折點,而那個原本讓人眉頭緊鎖的故事,也慢慢變成了一個能讓人嘴角上揚的故事。
對觀眾這位局外人來講,不管是執拗的主角還是八仙過海般的配角們,如果不小心掉進導演的「陷阱」,也會跟著故事的發展一步步去分析排查到底誰是兇手,就像《殺人回憶》中窺視水溝的樸警官一樣。
但這位英國導演似乎沒有這個「壞心眼兒」,就根本沒往那方面琢磨。相比於案件,導演更多的是將鏡頭對準「科恩嫂」和警察局長肩上的毛毯以及廣告公司那位「年輕有為」的老闆。看著小鎮上各色人物在不停的追尋,不間斷的紛爭,就像是在俯瞰芸芸眾生,忍不住唱一句「莽夫不清眉目,你我天壤之別」,但這「天壤之別」,只因為你坐在觀眾席。
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與熊熊燃燒的大火,讓我們再讀一遍警察局長那封極具說唱風格的信,「只有通過愛才能達到內心的平靜,而通過內心的平靜才能去思考,有些時候,你需要思考才能破案……事情會有轉機的,我能感覺到」。
「需要思考才能破案」,說得多好。
當然,觀眾也許不需要破案,但人人都需要愛,冷靜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