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傳安
鄒傳安作品。
記者 楊媚
今日下午,由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市鵬寶軒藝術館主辦的《澄懷味象——鵬寶軒五周年館慶邀請展》將在深圳鵬寶軒藝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將展出著名工筆畫家鄒傳安近年所作工筆畫、寫意畫以及書法作品約30餘幅。這也是繼2010年從藝50年回顧展後,鄒傳安又一次大規模的作品展。
在開展前,記者專訪了這位72歲仍筆耕不輟的老畫家。鄒傳安特意強調了寫生的重要性。「有些青年畫家離開相機就不能創作,太依賴科技手段出不來好作品。」
一年只能完成兩三幅作品
「2010年的個展,我拿出來從藝50年來的全部家底,也不過60多幅作品。現在的創作數量也多不了太多。」在這個畫展多如牛毛的時代,鄒傳安的精雕細琢讓人驚嘆。畫壇的人都知道,工筆畫是中國畫中最費工夫的畫種,而鄒傳安又是其中特別費工夫的人。他一年只能完成兩三幅作品。
20世紀80年代,湖南工筆畫群體崛起於中國畫壇,鄒傳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之一。他退休前供職於湖南省婁底地區文聯,任文聯名譽主席、美協主席、畫院院長,退休後移居深圳。鄒傳安自幼習畫,從一個瓷器廠的小學徒一步步成長為知名的專業畫家。他雖然沒有受過系統的學院教育,卻寫出了後來成為美院學生教材的專著《工筆花鳥畫技法》,自己也身兼幾間大學的客座教授。創作工筆畫是一件很艱苦的事,但鄒傳安卻能從中得到人生最大的樂趣。「畫畫對我首先是一種樂趣,其次才是追求,所以不管時間多長,我都不感到累,樂在其中。」
有些畫家離開相機就不能創作
與水墨寫意畫不同,中國工筆畫更多地關注細節、注重寫實,讓事物分毫畢現地體現在筆下。這對於畫家對細節的觀察和感悟要求尤高。鄒傳安說,當代社會積累素材的途徑多了很多,尤其是數位相機的普及更是一種衝擊。「每個人都有小數碼,咔嚓一下就記錄下來了。這導致有些青年畫家離開相機就不能創作,太過於依賴現代化科技手段,對寫生重視得不夠。」
他認為,數位相機不能替代傳統的寫生,二者應該是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寫生不僅是搜集資料,更多的是畫家基本功的積累、造型能力的鍛鍊。很多青年畫家在這方面是薄弱的。我建議青年畫家不能『閉門畫山水』,還是應該多到戶外去,對著真花、真鳥、真人去寫生。」
有真性情的就是好作品
如今鄒傳安已來深13年,60%以上的畫作都是在深圳完成的,在這裡達到了創作高峰,《一品紅》、《石斛蘭》均是極具嶺南特色的作品。現在他每天依然堅持工作五六個小時。「眼力和精力都在衰退,現在主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說,如今要完成大幅和精細的作品比較困難,2010年的個人畫展後他主要進行總結性的工作,如完成小幅作品和原有畫作、整理文字材料,將藝術理論系統化。
鄒傳安透露,自己的散文集《大澤螢熒》即將出版,當中收錄了從藝至今50多年來的詩詞、隨筆、書畫作品等精粹約70篇,近2萬字。關於這個書名鄒傳安這樣解釋:「我們所處的環境就像一片大澤,每個人都像螢火蟲,發出來的光是那麼微小,又充滿了希望。」
他認為,平靜的心態是整個文學藝術領域從業者特別需要的。「以平靜的眼光和心態來觀察事物,反映到作品中,讓觀者感受到當中傳遞出的情趣和閒適,這是當今社會尤為需要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