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各個國家與地區紛紛採取不同防控手段,這直接呈現為病毒在不同國家與地區擴散程度上的巨大差異。
早期動作從2020年1月2日起,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每日發布相關通報,持續監控防範新冠肺炎疫情,並於1月7日將「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一級。此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化,臺灣當局對此疫情警戒不斷升級。1月20日,「疾病管制署」宣布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簡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臺灣地區發現確診病例後,當局對物資及出入境管控做出調整。1月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稱「臺防疫等級已升至二級」。當晚,臺灣「財政部」聯合「關務署」發布緊急公告,稱將在一個月內限制口罩的出口。1月2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針對疫情的迅速擴散發布了管制條例。緊接著,2月2日,教育部門正式宣布全臺高中以下學校開學日延後到25日。臺灣地區成為全世界最先採取疫情管控措施的地區之一。
中期措施臺灣地區入境政策的收縮,在疫情早期有效控制了境外輸入病例的增幅。此後,臺灣地區不斷提高疫情暴發地區的疫情旅遊警示等級。隨後引入最新科學技術為防疫工作服務,建立「入境檢疫系統」使旅客能夠線上填寫健康聲明書等材料,簡化入境通關程序並提高防控效率。同時,將相關材料整合至「防疫追蹤系統」與「電子圍籬系統」,通過居家檢疫者的手機定位與智能警告信息實現防疫在線管控。
在臺灣地區,除推遲兩周高中以下學校的開學時間外,目前所有行業與學校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序運行中。人群聚集會給疫情防控帶來重大挑戰。那麼,臺灣地區是如何做到在疫情期間保持正常工作與教學的呢?
首先,公眾積極採取個人防護措施,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同時採取措施保障醫療防護物資的供應。2月6日起實施口罩購買實名制,學校開學後進一步提升兒童口罩的供給。
其次,在圖書館、餐廳以及社區等封閉空間的出入口設置防疫站,給每一個通過的人消毒並測量體溫。對於學校這類特殊的場合,臺灣教育部門制定了應急計劃。2月20日,教育部門公布停課標準,高中以下班級中一名師生確診即全班停課,14日內同校兩名師生確診則全校停課,鄉鎮(市區)內有1/3學校停課則該鄉鎮(市區)停課。高校則是一名師生確診則其所修/授課程停課,兩名以上師生確診則該校停課。
最後,在健身房等不便佩戴口罩活動的空間採取限制人流量的方式,以儘量避免人群在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聚集。
自疫情以來,「疾病管制署」通過其官方網站每日多次更新疫情通報以及相關措施,不斷提醒公眾加強防護,要求涉及密切接觸的公眾進行自主健康觀察14天。為加強防控,臺灣教育部門於3月16日宣布,次日起高中以下師生本學期禁止出境。此外,為鼓勵公眾積極接受防疫管理,對於3月17日起前往旅遊疫情第三級警告地區後返回接受隔離或檢疫的民眾,取消其領取防疫補償資格,並要求加收必要費用。
當前局勢2020年2月15日至3月8日,臺灣地區新增的21例中有18例本土病例,佔總增長的86%,此後本土新增病例增幅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可見以上措施有效防止了境外輸入病例的大規模本土化。然而,以上有限的防疫措施,未能完全控制住疫情的蔓延。在「疾病管制署」公布的每日新增病例中,仍存在因群聚引發的本土病例,這意味著人群中仍存在病毒暴髮式蔓延的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發迫使多個國家與地區做出了「封鎖」的決策。臺灣地區於3月18日宣布自次日零時起,限制非本籍人士入境並要求所有入境者必須居家隔離14天。自3月18日起,「疾病管制署」已經針對新冠肺炎將全球列為旅遊疫情第三級警告,建議民眾避免一切非必要出境旅遊。
數據來源:筆者根據臺灣地區「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的數據繪製而成。臺灣地區確診病例數量的激增出現在歐洲疫情暴發後,3月8日以來累計確診病例已增加近4倍。目前,臺灣地區仍同時面臨著雙面防疫壓力,一方面本土病例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另一方面境外輸入病例仍在持續增加。
近期境外輸入病例數量的激增,在臺灣地區造成了小範圍的恐慌,市民擔憂生活必需品的供給會出現短缺,部分地區出現了市民搶空超市,爭相囤積生活物資的現象。對此,臺灣地區各大賣場採取限購政策,家樂福與大潤發等賣場限定每人限購一條廁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還呼籲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強調物資充足並倡導公眾節約使用。
簡短結語總體而言,我國臺灣地區的防疫措施與大陸這邊的防疫措施存在一定的差異。
例如,臺灣地區將人群分為A、B、C、D四類。其中,A類人群有武漢接觸史,B類人群是A類人群的非密切接觸者,C類人群是A類人群的密切接觸者,D類人群則是居家隔離者。
大陸這邊的防控手段主要是追蹤A類人群並隔離C類人群,進而使全國人民在一個傳播周期內做D類人群,從而在阻斷傳播途徑的前提下將感染者找出來並進行隔離治療。我國大陸的這一方案取得了重大成功,並為有序復產提供了較安全的環境。然而,境外輸入病例的增加,無疑要求我國大陸需要將防疫焦點轉移至海關,目前已採取集中處理國際、港澳臺航班以及入境後集中隔離等積極措施。
與之不同的是,臺灣地區則將防疫聚焦於預防境外輸入病例本土化。通過對本地區進行旅遊疫情警示等級劃分,以評估入境者攜帶病毒的可能性。同時,將以上人群劃分中的A類人群替換為有疫區接觸史的人,D類人群替換為正常生活的公眾。臺灣地區的實際操作是從入境時對A類人群實施隔離檢疫,以儘量避免B類人群和C類人群的產生,同時在防控的前提下保障D類人群的正常工作與正常生活。該方案有效保障了臺灣地區生產與教育的開展,但僅靠追蹤確診病例實施防控仍顯被動,這體現為群聚導致的本土案例持續增長。為此,徹底消除病毒,臺灣地區仍需要更強有力的防疫措施。
(作者俞祖成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公共管理系執行主任、副教授,王敏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公共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