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國遙感「30」星座衛星,可對臺北24小時覆蓋監控

2020-12-15 熱評大國之巔

#中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近期,法國網站《東方鐘擺》發表文章稱,隨著中國"遙感30"號系列衛星最新一顆入軌,該星座系統已正式完成,對中國的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可實現對臺北24小時監控覆蓋!

法媒探討中國衛星技術

法國網站《東方鐘擺》(East Pendulum),是一家專門聚焦亞洲軍事發展的專業媒體網站。11月23日,該網站刊登了一篇關於探討中國衛星的文章,題為《遙感30星座系統正式完成》。

該文章指出,隨著10月26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30"星座的07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後,標誌著中國"遙感30"星座系統正式完成,中國實現了對衛星覆蓋範圍內,指定地點24小時不間斷監控的能力!

文章認為,"遙感30"星座系統經歷了7次發射,但衛星軌道只有6條,這是因為在第三、第四次發射時,幾枚衛星是被送入了同一個軌道平面,由此形成了在該軌道內,有5枚衛星可以連續經過同一特定地點,進行不間斷地監控。

文章表示,正是由於對該覆蓋地點具備極高的重訪率,中國具備了對周邊海域內的任意移動目標,進行連續半小時的精確追蹤與定位。這種精密的監控力度,足以引導中國的反艦彈道武器,進行精確無誤的攻擊!

該文章還以臺北為例,每隔30分鐘,就會有一次密集的可以拍照的過頂區間,意味著不間斷地監控。中國可以通過對比照片,追蹤並繪製該地區機動的軍事單位軌跡。

該文章中的配圖,認為"遙感30"星座對臺北執行24小時通信監聽任務時,藍色代表執行任務的時間,基本上做到了不間斷。

文章最後認為,"遙感30"星座系統在某些地區的重訪率,是目前世界上所有星座系統中最高的!但中國似乎並不打算止步於此。

兩院院士李德仁在近期採訪中表示:"遙感-30星座已有21枚衛星,其軌道主要用於監控中國沿海地區,但尚未實現15分鐘的重訪時間。中國最終將面向全球提供服務,估計需要200枚遙感衛星與300枚通信衛星,遙感服務間隔為5分鐘"!

大國之巔認為,法國人如何分析我們的衛星系統,做出怎樣的估計和解讀,是他們的事情。我們在自己的領土上,進行全天候的衛星覆蓋,當然是毫無問題的。

「東風快遞」離不開衛星導航

目前,我國在太空中的各類衛星的總數量,已經排名全球第二。這些衛星各有用途,在多個領域內各司其職,靜靜地注視著地球的諸多角落。早在十幾年前,我們就具備了動態監控全球大型艦艇及重點地區的能力,目前還在繼續進行補強!

受疫情影響,今年全球範圍內的衛星發射數量大幅縮水,很多預定發射都推遲至明年。然而我們中國卻早已從疫情中恢復,截至10月份的公開數據,其他國家發射的遙感類衛星總數量,僅為中國發射數量的二分之一(13比27)!

高景一號遙感衛星

當前,衛星技術已成為通信領域及科技競爭的新焦點。中美俄與歐盟等國,都在加緊布局,爭取佔據太空中最佳的軌道位置。正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誰家的衛星先入軌成功,他國衛星就只能再覓他處。

雖然我國航天、衛星科技早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成為全球第一衛星大國,依然任重道遠,道阻且長。我們還需繼續努力,探索我們自己的"星辰大海"!

相關焦點

  • 法媒:中國"遙感30"星座實現對臺北24小時覆蓋
    關注中國軍事問題的法國網站《東方鐘擺》11月23日發表文章稱,隨著近期中國「遙感30」號系列衛星最新一顆入軌,這個星座系統,實現了對其覆蓋範圍內指定地點24小時不間斷跟蹤的能力,這意味著這個對中國國防安全有重要意義的星座系統正式完成。
  • 中國首個遙感星座計劃「靈鵲星座」亮相全國雙創周主會場
    2019年6月14日,拍攝的「靈鵲」遙感衛星模型。 當日,中國首個遙感星座計劃「靈鵲星座」亮相在杭州舉行的全國雙創周主會場,受到不少參觀者的關注。 目前「靈鵲星座」的首顆技術試驗星(靈鵲一號A星)已經於2019年1月21日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軌道。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數據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日前已成功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截至7月6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總計完成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接收任務12條軌道,接收數據量1012GB,所有接收數據均處理正常。
  • 衛星遙感技術助力全省農村公路暢通建設
    成都蒲江五會村村組路網「我們這是使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全省鄉鎮和建制村公路通暢情況進行覆核。」廳公路局負責這項工作的技術人員說。衛星遙感技術,是利用俗稱「天眼」的遙感衛星拍攝所得的照片,和既有農村公路進行比對。
  • 歐比特「珠海一號」星座03組衛星「一箭五星」成功發射
    2019年9月19日14時42分,由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建設和運營的「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03組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遙七固體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成功發射升空。5顆衛星進入預定軌道,與在軌的7顆衛星形成組網,實現12顆衛星在軌運行。
  • 充分發揮黨支部橋頭堡作用 衛星遙感助力汛情精密監測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是我國氣象衛星遙感資料開發應用研究的搖籃,成立30多年來參與和見證了我國17顆風雲氣象衛星的研發和應用,目前主要承擔風雲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上百類產品的研發任務,衛星氣象研究所黨支部是一支特別能戰鬥、善創新、樂奉獻的隊伍,在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的研發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獲得了基層先進黨支部等一系列的榮譽稱號。
  • 解析度優於5米的光學遙感衛星:揭秘「實力之星」資源一號02D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題:解析度優於5米的光學遙感衛星:揭秘「實力之星」資源一號02D新華社記者胡喆12日,中秋前。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了一顆名字很樸實的衛星——「資源一號02D衛星(又名5米光學衛星)」。之所以又被命名為5米光學衛星,和其「中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的特點有很大關係。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衛星遙感技術能夠觀測到我們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取的宏觀地表信息,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國計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衛星遙感是什麼?它能做些啥?
  • 衛星產業鏈全景解析
    可以明顯發現,自 2016 年起,我國發射了大量應用於國土資源勘測、氣象及災害監控的遙感衛星,且其數量總體保持高速增長;我國在加速建設第三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背景下,近兩年北鬥導航衛星發射量較大;在 2015 年技術驗證衛星(遙感技術驗證衛星佔比較大)發射數量達到一個峰值下,2018 年及 2019 年遙感衛星的數量出現高速增長,因此我們判斷,在 2018 技術驗證衛星發射數量達到 2015 年後的峰值後
  • 衛星行業深度報告:低軌網際網路星座熱潮興起
    中國航天科工方面稱,「虹 雲工程」具備通信、導航和遙感一體化、全球覆蓋、系統自主可控的特點,以其極低的通信延時、極高的頻率復 用率、真正的全球覆蓋,可滿足中國及國際網際網路欠發達地區、規模化用戶單元同時共享寬帶接入網際網路的需 求。同時,「虹雲工程」也可滿足應急通信、傳感器數據採集以及工業物聯網、無人化設備遠程遙控等對信息交 互實時性要求較高的應用需求。
  • 中國部署人工智慧衛星「星座」監測
    中國中央電視臺表示,到2021年,中國計劃發射192顆地球觀測衛星進入軌道,形成所謂的「星座」。這些「Leo」衛星將用於環境監測、災害預防和交通管理。十有可能的是,這些衛星將使用中國製造的巨浪-1型火箭發射。巨浪-1是一種專門為商業操作設計的助推火箭。巨浪-1能夠攜帶一顆或多顆重達150公斤的衛星進入軌道(在600公裡高度)。單次發射Julong-1的成本估計約為287萬英鎊(2500萬元人民幣)。
  • 遙感衛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衛星遙感技術可以精準識別農田中的種植作物,尖山農場及周邊區域的土地上,玉米、大豆相間種植。衛星遙感還可以通過紅外光、近紅外光觀測植物葉綠素水平的變化。地面植被生長越好,反映在數據製圖中則綠色更深更濃。黑龍江省五常市「稻花香裡說豐年」,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市,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使得這裡的水稻米粒飽滿堅硬、色澤清白透亮,被譽為中國最好的稻米。在衛星遙感監測下,五常水稻的種植分布及長勢情況一目了然。大片綠色表明,這裡水稻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 ...該衛星是具備亞米級解析度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可實現多種成像...
    2020-07-03 11:34:38來源:FX168 【我國成功發射高分多模衛星】7月3日11時1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
  • ...遙感圖像分析拓展至商業領域,以色列衛星數據AI分析公司Oneview...
    Oneview成立於2018年11月,主要提供基於GAN與大數據技術的商業衛星遙感圖像分析服務。遙感是衛星的主要應用場景之一,是指通過衛星對地球的觀察,從中獲取人類視覺範疇之外的信息,以往多應用在軍用偵查、測繪、環境資源監測等場景。但隨著目前衛星覆蓋頻次與精度的提升,衛星遙感也逐漸在商業領域落地。
  • 高分衛星家族再添丁 將打破國外亞米級遙感圖像壟斷
    高分多模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抓總研製,是我國首顆亞米級民用解析度並具有多種敏捷成像模式的光學遙感衛星。2013年以來,我國陸續發射了一批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對地觀測精度不斷提升。其中,高分一號至七號組成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即高分系統)」,成為中國迄今規模最大的遙感衛星系統。
  • 中國資源三號03星發射成功 衛星技術再上新臺階
    【中國資源三號03星發射成功】7月25日,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資源三號系列衛星又添一名新成員——資源三號03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與資源三號01、02衛星等其他測繪衛星組成立體測繪衛星星座,更快更好地完成國土測繪和全球測圖,進一步推動我國民用測繪事業快速發展。
  • 中國首批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圖發布 可監測罌粟大麻
    中國首批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圖發布 可監測罌粟大麻 2014-09-30 09:42:56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責任編輯:杜雯雯   高分二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顆空間解析度優於1米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觀測幅寬達到45公裡,在亞米級解析度國際衛星中幅寬達到最高水平。8月19日,高分二號衛星成功發射,並於3天後首次開機成像並下傳數據。截至9月29日,高分二號衛星已生產標準化圖像產品19287景,覆蓋面積超過976萬平方公裡,涵蓋我國全部的領土面積。
  • 【智庫聲音】美國商用低軌衛星的軍事借鑑
    目前,美國新興低軌衛星星座大都以提供全球覆蓋為目標,其包含的衛星數量從一百多顆到幾千上萬顆不等,並且單顆衛星的性能也大幅提升,大量引入高性能的星上任務載荷、星上數據存儲和處理能力、精確指向和姿態控制以及高速下行鏈路等先進技術,使得新興低軌衛星星座的傳輸性能大幅提升,可提供接近於地面通信網絡的性能。
  • SpaceX一飛沖天,衛星網際網路與天地融合通信時代開啟?
    衛星通信:中國衛通:具有國家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和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是我國擁有通信衛星資源的衛星通信運營企業。根據官網,公司運營管理了 15 顆在軌民商用通信廣播衛星,可覆蓋中國、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中東以及歐洲、非洲等地區。
  • 電子科大研發全國首款「疫情衛星地圖」 可免費使用
    14日,紅星新聞記者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該校衛星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合作方聯合推出了全國首款「疫情衛星地圖」——新冠肺炎疫情衛星地圖速查系統。據悉,該地圖根據用戶定位,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帶來的「太空視角」,可以讓確診病例分布位置盡收眼底,並顯示出附近的確診病例分布與自己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