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鑫|《愛爾蘭人》從「拓荒歐洲」到「拓荒北美」的悲壯史詩

2020-12-17 脈搏藝術網

《愛爾蘭人》及其「基因史」——從「拓荒歐洲」到「拓荒北美」的悲壯史詩

(作者:唐德鑫著名文化學者、旅東南亞學者、兼職於多所高校)因為疫情,這段時間被動物「反鎖在家」,每天下廚、刷美劇、看書寫作、跑步運動,也挺忙碌。最近刷了兩遍去年的美國大片《愛爾蘭人》,不禁想到了愛爾蘭人與北歐文化的種種,也就忍不住想寫點什麼。就隨手寫寫自己知道的,關於愛爾蘭人的基因史、人文史和遷美史。算是一篇文化雜談吧,以期對讀者有所裨益。

左:《愛爾蘭人》電影海報;右:《愛爾蘭人》小說原著;

《愛爾蘭人》:聽說你刷房子?

「I heard you paint houses?」(我聽說你刷房子?)這是電影《愛爾蘭人》裡的開場白之一。這是一句美式黑幫黑話,「刷房子」意即殺人時血濺牆壁之意。

該片改編自美國前檢察官查爾斯·布蘭特(Charles Brandt)撰寫的帶有回憶錄性質的小說《聽說你刷房子了》,作者花費了五年時間採訪黑幫殺手「愛爾蘭人」弗蘭克·希蘭(Frank Sheeran),完成了這部犯罪紀實小說,聚焦美國上世紀後半葉的「黑幫故事」,堪稱半部「美國黑幫史」。另外半部是發源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黑手黨」書寫的。

作者在書中說到:

「我花了大量時間和這個愛爾蘭人四處閒逛,會見黑幫分子,驅車去底特律尋找霍法失蹤的現場,前往巴爾的摩尋找希蘭兩次地下交易的現場,會見希蘭的律師、家人和朋友。深度了解這個故事背後的男人。為了汲取素材,我打了無數電話,跑了無數地方搜集資料。」

算是一部十分嚴謹的「回憶錄」小說。《愛爾蘭人》一如經典的《教父》(發源於義大利西西里島「黑手黨」的題材),冷峻而嚴肅。以弗蘭克為線索,還穿插了「二戰」後美國的幾大重要歷史事件:60年代甘迺迪策劃的旨在推翻古巴卡斯楚的「古巴豬灣事件」、隨後的「甘迺迪刺殺事件」、70年代「尼克森水門事件」。

在電影中,這些「歷史進程」都有著「愛爾蘭人」的身影,劇中主人翁弗蘭克就間接參與了「古巴豬灣事件」。現實中,甘迺迪總統也是愛爾蘭血統。

《愛爾蘭人》中關於「甘迺迪刺殺事件」的橋段

19世紀中,「愛爾蘭大饑荒」(下一節會講),大量愛爾蘭人漂洋過海,遷徙美國。1848年,「愛爾蘭大饑荒」發生的第3個年頭,甘迺迪家族第一代人從愛爾蘭遷徙美國,並從勞工開始,那個時候的愛爾蘭人,社會身份尚不如在美的「黑人群體」。終於在第三代約瑟夫·甘迺迪(Joseph Kennedy III)擠進了大學,並最終奮鬥成了大富翁,而他的兒子中,有兩個很出色,一個後來當了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另一個當了司法部長——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

在小說《聽說你刷房子了》裡,主人翁弗蘭克回憶到,「愛爾蘭人」甘迺迪家族也和黑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家族在美國「禁酒令」時期,也參與販賣私酒生意,收益頗豐。甘迺迪還曾和一名黑幫成員搶奪一個女孩,發生過「三角戀」。

電影讓人對「愛爾蘭人」與「美國黑幫」之間,產生了奇妙的聯想。在另一部美國大片《紐約黑幫》中,則講述了19世紀紐約建城的「血腥史」,主軸是愛爾蘭移民的黑幫組織「死兔黨」和「本地人黨」之間的火拼和復仇。《紐約黑幫》被視為美國「三大黑幫」題材之一,藉此也可了解美國的「城市成長史」。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觀感中,愛爾蘭人是一個舉止文明、性情冷靜、熱愛思考的族群啊,很難與打打殺殺能聯想到一塊。不禁想到了一個詞彙:血統。現代人則時髦的冠之以:DNA。

左:電影《教父》;右:電影《紐約黑幫》

生命密碼:愛爾蘭人DNA

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叫「暴力基因」,就是說,「暴力傾向」是有遺傳性的。90年代開始,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有一些人會遺傳一種特殊的基因,該基因會觸發大腦分泌「單胺氧化酶A」(MAOA),進而催生「暴力情緒」。一直以來,「暴力基因說」在科學界爭議不斷。

恰好最近居家,因為疫情緣故,也讀了好幾本關於微生物學、基因學的科普著作:《生命密碼》、《生命之種》、《進擊的智人》、《植物大發現》等,饒有趣味。在讀完華大基因CEO尹燁的新書《生命密碼》,想到其中一節:

2006年,一份研究發現,有56%的紐西蘭毛利人,攜帶一種特殊的MAOA基因,MAOA基因會催化「攻擊傾向」。相比之下,歐洲白種人攜帶該基因的平均值才34%。於是有科學家推斷,該MAOA基因跟古代北歐紐西蘭毛利人的「吃人」舊習俗有關。

在古代,紐西蘭土著——毛利人,可是著名的「吃人族」。直到現在,毛利人仍保留著古代的哈卡舞(Haka),一種表現祖先械鬥和悍勇的舞蹈。當然,該研究結果也引起了紐西蘭毛利人的巨大憤怒,認為是一種無辜的「基因歧視」。

無獨有偶。2014年,英國《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稱,在暴力犯罪分子身上發現了兩個「出現頻率極高」的突變基因——分別叫做MAOA和CDH13,「均與極端暴力行為有關」。這次研究的對象同樣是北歐人——近800名大多因暴力罪入獄的芬蘭人。

地圖顯示了192個愛爾蘭人和1611個英國人的基因起源

根據現代基因學的追溯,今天的愛爾蘭人DNA血統,最早可追溯到凱爾特人(Celts)。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凱爾特人(Celts)與日耳曼人(Germanic)、斯拉夫人(Slavs)一起,被羅馬人(Roman)蔑稱為歐洲「三大蠻族」。8世紀以後,另一支崛起於北歐斯堪納維亞(Scandinavian)半島的維京(víkingar)人,開始逐步徵服愛爾蘭,並混血形成了今天愛爾蘭人的特殊血統。從最近基因科學家對愛爾蘭人DNA的追溯發現,古維京人與古凱爾特人混血的情況遠超乎人們的想像。無論是古凱爾特人還是古維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在嗜血的冷兵器年代,在「暴力基因」的形成上,以上民族都不是省油的燈。

然而今天,別說是中國人,就連歐洲人也不大知道「維京人」是怎麼回事。可在中世紀的歐洲,一提到「維京」(víking)就是個令人顫抖的名稱。

維京人入侵的歐洲地區

今天的「北歐五國」地圖,不同於古代的「北歐地理」概念

今天的愛爾蘭、北愛爾蘭及英國;如今的該區域被劃為「西歐」

公元795年,維京人入侵愛爾蘭,並建立了名為Dyflin的王國,後來成為都柏林(Dublin)。這個「都柏林」(Dublin)可不是德國的那個「柏林」(Berlin),而是現在愛爾蘭的首都及最大城市。

維京人統治都柏林長達300年,中間也曾被短暫地驅逐出去。最後,維京人與當地土著凱爾特人相互融合,創造了一種混合文化。除了都柏林,維京人還建造了其他幾座愛爾蘭城鎮,例如沃特福德(Waterford)、韋克斯福德(Wexford)、威客洛(Wicklow)與利默裡克(Limerick),這些城鎮後來成為愛爾蘭最早的貿易站。

在中世紀,維京人最喜歡的商業模式,是「奴隸貿易」。隨著大航海時代開始,維京人開創了歐洲的「維京時代」。

大航海:維京人拓荒史

喜歡玩「網路遊戲」的人會知道,這幾年國內外風靡的幾款「網遊」就有:《北歐女神》、《神話時代》、《戰神》、《全面戰爭傳奇:不列顛王座》等等,我不懂玩不好說,但據說這些都是從北歐神話裡衍生出來的遊戲,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源自於「維京時代」的神話文化。

喜歡「追美劇」的人會知道,奇幻小說家喬治·R·R·馬丁(George R.R. Martin)所著的史詩神作《冰與火之歌》,後來被改編成為美劇《權力的遊戲》。英國作家埃莉諾·羅莎蒙德·巴勒克拉夫(Eleanor Rosamund Barraclough)則寫了一部維京人的「專門史」——《北方以北——維京人的航海與薩迦中的北歐歷史》。兩部書對照之下會發現,《冰與火之歌》神話之外,隱喻的就是一部《北方以北》描繪的「史實」:維京海盜在8世紀到11世紀間,長達300多年裡,不斷侵擾肆虐和徵服歐洲的歷史。(參考《冰與火戰歌,這裡有一個你不知道的北歐 》)

美劇《權力的遊戲》

維京人,古諾爾斯語稱為víkingr,英語稱為Viking,「vik」意為「海灣」,「ing」意為「從……來」,合併「Viking」意為「來自峽灣的人」。另一說,維京又源於古英語「wíc」,意為「進行貿易的城市」,因維京人擅長貿易。

維京人發源於北歐的斯堪納維亞(Scandinavian)半島,也就是現在的瑞典、挪威和丹麥這些地方。現在很多人家裡裝修追趕時髦,流行把家裡裝飾成北歐「簡約風」,這種風情,在北歐其實就叫做「斯堪納維亞風」。似乎也可以想像出古代維京人的居家風格。

現代流行的「北歐簡約風」——帶有維京文化色彩的斯堪納維亞(Scandinavian)風格

總之,在公元8世紀到11世紀間,維京人處於北歐的統治地位,並對整個西歐的海上交通,形成了極大的威脅。在這300多年裡,體魄強大、勇猛尚武的維京人,他們是那個年代最出色的探險家、武士、商人和海盜,他們蠶食並殖民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在這一時期被稱之為「維京時代」(Viking Age)。

在《北方以北:維京人的航海與薩迦中的北歐歷史》一書中,作者如是說到:

「在中世紀,北歐(維京)人的足跡踏遍了世界各個角落:北至北極斯堪地那維亞的荒原,南到中世紀政治動蕩的基督教腹地,向西越過洶湧的海洋到達格陵蘭和北美洲大陸外緣,向東沿著羅斯的江河從事貿易。」

維京人給整個北歐世界投下了濃重陰影:喋血的島嶼和鹽鹼灘上浸滿血汙的拜帖、描述海上屠狼襲擾沿海地區的詩歌和布道詞、考古學家從沼澤和墓地裡打撈和發掘出來的海盜長船。這是當年世界對北歐人的看法,也是現在仍然常見的看法。(參考《冰與火戰歌,這裡有一個你不知道的北歐 》)

徵服:維京人奠定了今日「俄羅斯」

維京人實在太強悍。一定意義上,也是維京人創造了今日的俄羅斯。公元862年,令整個歐洲聞風喪膽的維京人——留裡克(Ryurik)率海盜軍團來到了今天俄羅斯西北部的諾夫哥羅德(Novgorod)。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他建立了——羅斯(Rus)國,成為今天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三國的奠基人。

10-11世紀:維京人建立的基輔羅斯擴張版圖

公元13世紀初,蒙古大軍大舉入侵並徵服了羅斯(Rus)國,據說因為蒙古人發不出「R」這個音,就在前面加了一個「O」,羅斯就此成了「俄羅斯」。不難想像,這就像是今天閩南、潮汕一帶的人,會把「我(wo)們」發音成「我(wa)們」一樣,「O」音難吐。

2016年,俄羅斯拍了一部以這段歷史為題材的電影《維京:王者之戰》(Викинг),講的是當時羅斯國王子弗拉基米爾(俄文Владимир;英文Vladimir)如何從家鄉組織起一支維京海盜戰隊,用鐵血手腕上演一部「王子復仇記」。如今,俄羅斯人依然喜歡以「弗拉基米爾」為名字。「弗拉基米爾」,俄文為Владимир,由Влади(統治)+мир(世界)組成。

電影《維京:王者之戰》

最著名的,當數大家耳熟能詳的現任「鐵血總統」——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這位從2000年上臺至今決定著俄羅斯命運的人。據說普京本人就十分推崇《維京:王者之戰》這部電影,說該電影「值得看兩遍」。在俄國的紀錄片中,電視銀幕上的普京和葉爾欽,互稱「先生」(husbonden),說的還是維京人古老的詞彙。

如今,人們對維京人一無所知。可當年,維京人向東建立羅斯國,奠定了今天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向西在格陵蘭島、冰島殖民,並首次發現了美洲大陸。他們在法國諾曼第定居,之後開拓了著名的諾曼王朝;他們曾一統英格蘭,讓愛爾蘭與蘇格蘭地區迅速發展。他們在整個歐洲大肆屠殺,恣意搶劫,東至君士坦丁堡,西至英格蘭法蘭西,甚至向南直到西班牙、北非地區和義大利。(參考《北歐文化漫談:神話與維京時代》)

一方面是冷兵器交錯的火花,另一方面也是文化撞擊的火花。現代英語最常用的詞彙中,據統計就有900多個來自維京語,像sky、skin、scrape、skir、 husband、window、 etc等,而在英國東北部,依然有600多座村莊,沿用了維京地名。(參考《見識維京人》)

他們既是中世紀歐洲的噩夢,也是歐洲文化大融合的導火索。

直到公元1066年,被稱為「無情者」(Hardrada)的挪威國王、維京人哈拉爾(Harald),在一場奪回英格蘭的戰鬥中,哈拉爾被一箭穿喉,當場斃命。他的死標誌著北歐海盜在歐洲瘋狂侵略擴張年代終結了。(參考《北歐文化漫談:神話與維京時代》)

血鷹之刑:古維京人的「暴力基因」

伴隨維京人叱吒歐洲的徵服之路,令歐洲聞風喪膽的,還有維京人的酷刑——「血鷹(blood eagle)之刑」。據說美國曾在一檔熱播的節目裡介紹過世界上1000種最痛苦的死法,相比於中國人熟知的凌遲、腰斬、五馬分屍,「血鷹之刑」毫無爭議的排名第一。

這是維京人最為殘酷的儀式:

開始,受刑者被面部朝下地捆綁著;接著,他的背部會被刻上一隻展開雙翼的鷹。之後,行刑者用斧頭從背面貼著脊柱一根接著一根劈斷他的肋骨,然後兩肋被連骨帶肉地拉開,這樣,他的背上就生了「翅膀」。

這時受刑人依然還活著,行刑人會在這巨大的傷口上抹上鹽,以刺激劇痛。最後,暴露的肺部會被拉出身體,攤在背後的「翅膀」上,這樣在受刑者死去的時候,觀看行刑的人就能看到最後鳥一般的「振翅」。(參考《殘忍的「血鷹」儀式真的存在嗎?》)

斯多拉哈馬爾斯I(Stora Hammars I)繪畫石的一節,存於瑞典歌德蘭島(Gotland)。石刻內容展示了「血鷹儀式」:一名受害者正要被從背部切開;一隻獵食的鳥出現在他的身後

殘忍的「血鷹之刑」

「血鷹之刑」被史學家冠之以「兇猛的獻祭」之名。與此同時,由於維京人體魄較大,屬於力量型的群體,他們手中的一款「重型武器」——戰斧,也成為中世紀歐洲各國所有士兵的噩夢。在徵戰時,維京人幾乎人手一把戰斧,當其揮舞起來時能爆發巨大的殺傷力,不光能砍碎盾牌、鎧甲,還能用於砍碎防禦工事,如木製城門、船隻、房屋等。據說在現在流行的《神話時代》、《戰神》等幾款「網路遊戲」中,「戰斧」和「盾牌」,是維京人經典遊戲角色的「標配」。

維京戰斧,大概製作於公元9世紀左右,發現於丹麥一沼澤內

「血鷹之刑」可謂是「北歐神話」裡最魔幻、最兇猛的一段。當然,寫這一段,並不意味著,愛爾蘭人就從古維京人裡繼承了這種「暴力基因」。但是,也不能忘記北歐拓荒史上的這段驚心動魄。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今天的北歐,人的文明程度、綜合素養,舉世皆有目睹,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國民之一。如今的愛爾蘭更是被視為「聖人和學者之島」。

大饑荒:19世紀末一場「植物病」

愛爾蘭人的始祖強悍,其後裔也自然不會遜色。這一次,是愛爾蘭人直接改寫了「美國史」。19世紀末,因為一場「植物病」,愛爾蘭人進行了一次「大遷徙」——漂洋過海,改寫美國。

愛爾蘭有一句諺語:「愛爾蘭人有兩種餐點:除了大土豆,就是小土豆。」土豆是愛爾蘭人的主食。據說愛爾蘭人的生活有「三大愛好」:抽菸,喝酒,吃土豆。故此,愛爾蘭也被謔稱為「土豆島」。梵谷不就有幅著名的油畫《吃土豆的人》麼?可見土豆對歐洲的影響非常大。此外,愛爾蘭人會釀造世界上最好的幾種威士忌酒,在18世紀,愛爾蘭的威士忌比麵包還便宜。在Michael Brander 的《威士忌起源》一書中,作者認為早在6世紀時,愛爾蘭人便掌握了威士忌釀造技術。

梵谷畫作《吃土豆的人》

有一種說法:「永遠不要跟愛爾蘭人開關於土豆的玩笑,不然你會很慘。」一方面,「土豆是愛爾蘭人的耶穌」,另一方面,19世紀末的那一場「土豆大饑荒」是這個民族「永恆的痛」。

土豆,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的Titicaca湖盆地一帶。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新舊大陸之間開啟了「物種大交換」。後來,西班牙殖民者將土豆帶入歐洲。1588年,第一枚土豆從歐洲大陸傳入西北邊陲的孤島——愛爾蘭。18世紀初,土豆在愛爾蘭被廣泛種植。

到了1845年,愛爾蘭的土豆種植面積已經超過了200萬英畝,大約有100萬農業工人和300萬依靠種植土豆維持生計的農民,而當時愛爾蘭的總人口數量也增長到817.5萬人。相比於18世紀之初,180年間,愛爾蘭人口增長了17倍。(參考《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生命密碼》)

1845年,一種引發土豆枯萎病的真菌(Phytophtora infestans)席捲歐洲,這種別稱之為「土豆晚疫病」的病害可以使土豆變黑(真菌大面積蔓延),直接在地底下枯死。饑荒來勢洶洶,300多萬人喪失糧食,一時間餓殍遍野,有如人間煉獄。在維持7年的大饑荒中,大約有150萬人死去,約160萬人逃亡美洲謀生。在土豆饑荒後的幾十年間,愛爾蘭人口從800萬驟減到400萬。史稱「愛爾蘭大饑荒」。(參考《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歷史上著名的「愛爾蘭大饑荒「,竟是因為一種真菌 》)

「愛爾蘭大饑荒」的嚴重程度

這場突如其來的慘劇也激起了愛爾蘭人的民族意識,受此影響,愛爾蘭自由邦(the Irish Free State)也於1922年建立,並催生了現在的「愛爾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reland)。

一顆小小的土豆,讓愛爾蘭人口激增,也讓愛爾蘭人口毀滅。真可謂「成也土豆,敗也土豆」。「土豆是愛爾蘭人的耶穌」,在一定意義上,土豆給予愛爾蘭民族的教訓,不啻於一次《聖經》裡的「神諭」。

大逃亡:一部「闖美」激蕩史

根據美國最新的人口普查結果,現今美國人中愛爾蘭裔的人口數量高達3600萬,佔美國總人口的12%,僅次於德國裔人口。也就是說,大約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有愛爾蘭血統。而今天的愛爾蘭人口僅僅才400餘萬人。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愛爾蘭大饑荒難民像

「愛爾蘭大饑荒」以後,160萬人逃亡美洲謀生。這裡,就有了本文剛開始說到的《愛爾蘭人》、《紐約黑幫》、甘迺迪家族等的故事。

第一代愛爾蘭美國移民裡,多半集中在麻薩諸塞的波士頓、紐約、賓夕法尼亞和伊利諾州等地。因為美國社會嚴重的種族歧視,初來乍到的愛爾蘭人,並不受待見。

NO IRISH!歷史檔案顯示:當時的愛爾蘭人處於社會最底層,飽受其他民眾的歧視

不要說在美國,就是在歐洲,愛爾蘭人在中世紀就一直被歐洲人歧視。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血統上。典型愛爾蘭人的血統是「紅髮、小雀斑」。這是其祖先凱爾特人和維京人混血後的重要特徵。而在歐洲人的「發色鄙視鏈」裡,金髮碧眼處於最高層,紅髮卻處於最底層。中世紀英格蘭人帶起來的風氣,定義了「紅髮」代表著:邪惡、貧窮、沒文化、粗魯、社會底層。

在中世紀「女巫狩獵」(也稱「女巫審判」)的那場迫害異教徒的運動期間,「紅髮」又被視為性慾旺盛和道德墮落的標誌,是魔鬼與巫術的化現。在中世紀的「女巫審判手冊」《女巫之錘》(《Malleus Maleficarum》)中,就記載著「紅髮、綠眼睛」的是女巫、狼人或吸血鬼的特徵。當時的異端裁判所,會將所有紅髮者都認為是猶太人或巫師。如果在街頭遇上一位「紅髮」女郎,路人可以肆意對他們吐口水。倒是令我想起了義大利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裡的女主角——性感的「紅髮」女郎瑪蓮娜(Malena),被推倒在地,受盡婦女們吐痰廝打時的侮辱場景。原來是有傳統的。(參考《紅色是世界上最罕見的發色,但卻受盡了整個西方歷史的鄙視》)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女主角——性感的「紅髮」女郎瑪蓮娜(Malena)

直到今天,在歐美劇的語境裡,擁有紅頭髮的人,依然是處於被取笑調侃的對象。「紅髮」會被稱為「Ginger head」,意為「生薑頭」,代表著野蠻、粗放、性情古怪且脾氣暴躁。有一份調查,說即便在愛爾蘭科克郡,90%的紅頭髮男子都曾是眾人欺凌的受害者。

二是飲食上。土豆剛被引入歐洲的時候,歐洲人並不接受它是一種食物,據說理由是:《聖經》裡找不到關於「土豆」的記載。他們認為「小麥向上生長,代表正統和陽光;而土豆則低伏在地裡,代表黑暗和異端」。歐洲人甚至污衊它為「惡魔的蘋果」,認為土豆既骯髒又危險,食用後會中毒。即使後來被認可無毒,充其量而言,歐洲主流社會還是把土豆定義為一種「可以吃的石頭」罷了。

早期拓荒北美的愛爾蘭人處於美國社會的最低層

初來乍到美國社會的愛爾蘭人,身份之卑,可想而知,甚至連黑人還比不上。所以《美國種族簡史》裡才這樣說道:「在美國歷史,也許任何兩個種族之間的關係,都沒有愛爾蘭人和黑人之間的關係來的糟糕。」放在宏觀歷史背景下來讀這段話,清晰不過。因為同在底層,互相傾軋,自然怨恨日久。都說了,「上層社會是人抬人,中層社會是人擠人,底層社會是人踩人」,在19世紀那場美國「淘金熱」中,愛爾蘭人、黑人、乃至於中國人,都曾在同一個牢籠裡掙扎。

第一代愛爾蘭人在美國,80%以上的人選擇在大城市生存,恰好趕上了美國大開發的時期,採礦、修路、挖運河,愛爾蘭人啥都幹。而隨之而來的,是瘧疾、霍亂的蔓延、感染和死亡。以至於有種說法「(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底下都埋葬著一個愛爾蘭人」。(參考《美國種族簡史》)

此時恰逢美國「南北內戰」,也有一批年輕的愛爾蘭「赤貧」,選擇了參加聯邦軍隊的統一戰爭。如今在美式英語中還有一個詞彙叫「Irish bravery」(愛爾蘭勇士)。愛爾蘭人的「勇士基因」受到推崇。在體育競技方面,在黑人成為拳擊運動明星之前,愛爾蘭拳擊手則長期稱霸美國拳壇。(參考《愛爾蘭裔美國人》)

左:當時參與美國鐵路建設的愛爾蘭工人;右:在一戰中代表美國出徵的愛爾蘭裔將領

根據基因學說,能夠在「叢林法則」中存活下來的,都是DNA最強大的。這些在「淘金熱」裡存活下來的愛爾蘭人,開始逐步的參與和改造了美國的經濟結構、政治組織和階級成分。愛爾蘭人也成了這片新大陸最早的奠基者之一。

直到今日,美國歷史上45任總統裡,有愛爾蘭血統的美國總統,一共有22位之多,幾乎佔了一半(參考《愛爾蘭裔美國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安德魯·傑克遜、威廉·亨利·哈裡森、詹姆斯·波克、詹姆斯·布坎南、亞伯拉罕·林肯、尤利西斯·格蘭特、切斯特·亞瑟、格羅弗·克利夫蘭、西奧多·羅斯福、班傑明·哈裡森、威廉·麥金利、伍德羅·威爾遜、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理察·尼克森、吉米·卡特、隆納·雷根、喬治·布希、比爾·柯林頓、喬治·布希、巴拉克·歐巴馬。

且不說以上的總統裡有多少是美國著名的傑出總統,要知道算上川普,美國一共也才只有45任總統,近一半的的總統被愛爾蘭後裔當上了。這點華人不知有何感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包括中國人知名度最高的:林肯、羅斯福、甘迺迪、尼克森、裡根、布希父子、柯林頓、歐巴馬等,都有著愛爾蘭血統。舉隅歐巴馬而言,歐巴馬的愛爾蘭血統可追溯到161年前,他的曾曾曾外祖父(五世外祖父)是一名鞋匠的兒子,在那一場大饑荒中,19歲的他離開了飽受饑荒之苦的愛爾蘭,前往美洲「新世界」闖蕩。(參考《美國有3600萬愛爾蘭裔,愛爾蘭人在美國的影響力為何如此之大?》)

從左到右:五位總統老布希、歐巴馬、小布希、柯林頓、卡特;前四位均有愛爾蘭人血統

啟示錄:「愛爾蘭人」的成功學

今天的愛爾蘭,全島面積為84421平方公裡,其中併入英國的北愛爾蘭14139平方公裡。而南部的愛爾蘭共和國為70282平方公裡,佔該島5/6,僅相當於遼寧省的一半土地面積。

愛爾蘭島政治地圖。綠色區域為愛爾蘭共和國,黃色區域的北愛爾蘭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在這個狹小、孤獨、高緯度、高寒帶的地方,古凱爾特人和維京人曾在這個大島嶼上展開殊死搏鬥,並最終孕育了今天的愛爾蘭人。最終,這個族群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又創造了浩瀚的畫卷:從中世紀「拓荒歐洲」到19世紀「拓荒北美」。

今天的愛爾蘭人在美國有3600萬之多,是祖籍國愛爾蘭的9倍之多。他們在美國的拓荒史,也是一部悲壯的鬥爭史、存亡史和成功史。對於同樣奮鬥在北美的華人而言,也是一部啟示錄。

最初在美的愛爾蘭人,地位尚不如黑人,況且他們信奉天主教,在信仰上與「新教立國」的教徒們格格不入,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衝突。翻開《美國種族簡史》,早期的資本主義「原罪」隨處可見。《愛爾蘭人》和《紐約黑幫》都描寫了這段「黑暗史」。而《紐約黑幫》中「死兔黨」和「本地人黨」的鬥爭,深層次的也就是天主教信仰與新教信仰的鬥爭。

慢慢的,愛爾蘭人體會並掌握了在美國生存的「社會技巧」——勞動工會的重要性。

第一代紮根美國的愛爾蘭人,靠的是的低廉的勞動力、明顯的人口優勢、激情、勤勞和意志力。19世紀60年代開始,這時的美國,剛剛從南北戰爭走出來,重啟經濟建設計劃。保護性的關稅政策首次出臺、第一條太平洋沿岸的火車線路被特許設立、全國性的銀行系統建立起來······愛爾蘭人有了機會,可以深度的參與美國的第一次工業化。

到了第二代愛爾蘭人,父輩基本成為美國社會的工薪階層,於是辛勤能幹的二代愛爾蘭人,慢慢融入各大領域,包括鐵路業、製造業、建築業以及公共服務業,逐步湧現出在該行業內的佼佼者。

19世紀末愛爾蘭人興起了「美國勞工運動」

由於人口優勢出現了,形成了數量龐大的愛爾蘭人勞工群體,於是找到了改變身份的「第一個突破口」——興起「美國勞工運動」。1861年,愛爾蘭人發動成立了全美第一個煤礦工人組織——「美國礦工協會」,並帶動了後來諸如「製鞋人工會」、「加州工人黨」等組織的興起。在這些協會、工會、黨派中,愛爾蘭人都是精英骨幹力量。(參考《愛爾蘭人在美國的影響力為何如此之大?》)

最著名的,是「瓊斯母親」(Mother Jones)的故事。在「愛爾蘭大饑荒」中,瑪麗·哈裡斯·瓊斯(Mary Harris Jones )隨父一家遷徙美國。1867年,37歲的她,一周之內,一場黃熱病奪去了她丈夫和4個小孩的生命。4年後,一場「芝加哥大火」又奪走了她的一切。走投無路的她開始參加勞工運動。1891年,她成為「聯合煤礦工人協會」的組織者;1903年,「國際婦女工會聯盟」成立,她開始擔任理事會成員;1905年,她聯合創建「世界工業勞工聯盟」組織,並任主要領導人之一。瓊斯被工人們稱作「礦工天使」,並為她創辦了同名的《瓊斯母親》(《Mother Jones》)雜誌,雜誌的口號是瓊斯的原話:「為死者祈禱,為生者奮戰!」(Pray for the dead and fight like hell forthe living)。(參考《三位留名史冊的美籍愛爾蘭人》)

瓊斯母親

有這麼一句話:「美國愛爾蘭後裔對於政治的熱衷,就像美國猶太后裔對於商業的熱衷一樣。」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美國勞工運動」中,第二代愛爾蘭人在美國社會中基本立足了。加之奮鬥,使之有了一定的資本,開始對第三代人進行「精英教育」,並重視參與政治、塑造信仰、投資未來、投資趨勢。

進入20世紀,第三代愛爾蘭人已經逐步從協會、工會、和小黨派中蛻變,開始深度參與美國的政治建設。典型的就如上文所說,甘迺迪家族三代人的「奮鬥史」和「轉型史」。

從「拓荒歐洲」到「拓荒北美」,再從「外圍」融入「主流」,從「底層」蛻為「精英」,從「赤貧」登座「總統」。這就是一部「愛爾蘭人」充滿悲壯色彩的成功學!(全文完)

相關焦點

  • 北美西部拓荒時代的百年老剝皮刀——格林河刀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整個美國境內竟然找不到半個刀匠——這件事聽上去或讓人很是驚詫。隨著北美西部拓荒大開發興起,大量的歐洲移民紛紛湧入北美西部安家落戶,儘管這片土地上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幾乎都擠滿了人(除了無人願去冒險的西部荒涼地區之外)。
  • 【文採大同】林源拓荒小故事
    【文採大同】林源拓荒小故事 2020-12-21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理響合肥•舉旗幟】孺子牛 拓荒牛 老黃牛
    【理響合肥•舉旗幟】孺子牛 拓荒牛 老黃牛 2021-01-15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61年考古證實:歐洲人早在哥倫布前500年就已殖民美洲
    早在哥倫布之前的500年,歐洲人就已經在美洲建立了殖民據點!那最先到美洲探險的歐洲人到底是誰呢?實際上是海盜民族——維京人!哥倫布到達美洲維京人,這個族群在公元8世紀到11世紀可謂名震歐洲,這些北歐的海盜民族乘坐著戰船四處劫掠,除了殖民歐洲沿海和不列顛群島外,他們的船隊還航行到了更遠的地方。公元874年,維京人殷格·亞納遜一路西進,到達冰島,開拓了歐洲最邊遠的地區。不止如此,維京人也曾經去過美洲!
  • 「攻略」怪物獵人世界 ICEBORNE資料片 3.冰原快速拓荒重點須知
    第三章冰原資料片快速拓荒重點須知你的每分準備,都會成為你順利拓荒的養分比起馬上開打,更重要的是先確認新追加的遊戲設定冰原開放之後的更新,會在系統設定上追加不少調整包括鏡頭旋轉可以更快更星爆、使用者介面的顏色調整還有新增讓你兼顧十字鍵轉動視角和使用道具捷徑的,第四種道具捷徑操作方式
  • 500年前的那場「瘟疫戰爭」,美洲原住民為啥被歐洲殖民者打敗
    與西方曾經盛行一時的「拓荒文學」描述不同,當第一批歐洲人來到美洲時,迎接他們的遠不是傳說中的空曠的荒野。據今天學術界的研究估算,1492年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整個西半球美洲大陸的人口約為5400萬人左右,與當時西歐的人口規模相當,雖然當時的歐洲殖民者在技術上的確佔據一定優勢,但面對這個人口體量如此巨大的族群,執行人為的種族滅絕也是不可能的。
  • 保靖縣水田河鎮:因地制宜開山拓荒 助推黃金茶產業擴面
    今年來,保靖縣水田河鎮實施「多走、快跑、穩定跳」三步走戰略,聚焦重點發力,強化措施落實,穩固推進黃金茶產業擴面,堅守做大做強的目標,實現又穩又好地向前走,做到人有我優、人優我精。水田河人也正在從「一片片葉」中,「一座座山」中收穫發展的力量,寄託美好的期望。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宣傳多走一步。
  • 足球地理之愛爾蘭:歐洲盡頭的空谷幽蘭
    最後以實際行動和雄辯的演說打動了愛爾蘭人,接受了聖派屈克的洗禮。公元493年3月17日,聖派屈克逝世,愛爾蘭人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定為"聖派屈克節",如今已成為愛爾蘭的最重要節日。隨著愛爾蘭後裔遍布世界各地,這個節日漸漸流傳到其他國家,在北美東海岸那些愛爾蘭後裔聚居的城市,這一天竟成為一片綠色的海洋。
  • 拼搏牛,不畏困難奮進拓荒,2021龍泉青瓷新姿態
    福牛創作理念:傳遞樂觀生活的感悟 談起創作初衷,陳小波說,牛自古為六畜之首,其精神深植於我們的靈魂,不畏困難,奮進拓荒,勤勞致富,牛也承載著眾多美好的願望。人類對土地的天然親近,使得對青瓷的把玩得以延續千年,並不斷拓展青瓷藝術,從最初只為更易抓取的線條圓潤的生活用具,到現在形式多樣的裝飾性的工藝品,青瓷的設計不斷精進。 藝術設計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陳小波分享了他的創作歷程,「青瓷福牛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便融入了我的靈感和生活,是我對於生命價值的思考與理解。」
  • 拓荒中的泥腿豬倌,從擺小攤到辦大企業……這個蕭山人捧回2019浙江...
    「拓荒中的泥腿豬倌,從擺小攤到辦大企業,撬動產業興旺硬槓桿,闖出農牧轉型新典範。」這是「金牛獎」評選組委會對樓法慶的讚詞。從擺肉攤,到創辦了6家生豬企業,白手起家的樓法慶讓人驚嘆。
  • 陶瓷刀頭的拓荒者 米家電動剃鬚刀S700僅售499元
    陶瓷刀頭的拓荒者 米家電動剃鬚刀S700僅售499元 2021年01月12日 17:02作者:李軍工編輯:李軍工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2021
  • 維斯帆布鞋如何拓荒「國貨潮鞋品牌」領地?
    這個有著潮牌調性、會讓人聯想到街頭文化的帆布鞋品牌,是幾個90後搗騰出來的國貨品牌。上線剛過半年,年輕的維斯已經入選了淘寶二樓的「夜操場」項目,成為六件主推國貨商品的一員。「不可思議」,創始人之一的陸志遠回想著品牌半年多來始終跑在快車道上的發展,把這個詞重複了好幾遍。
  • 投資35億,TikTok在歐洲建數據中心!為什麼不選英國選愛爾蘭?
    有觀點認為,TikTok可能會把數據中心設立在英國,畢竟當前英國是歐洲最大的第三方數據中心市場。意外的是,TikTok沒有選擇在英國,而是決定在愛爾蘭投資數據中心。那麼,TikTok為什麼看中愛爾蘭呢?
  • 電影《勇敢的心》主題曲,史詩般柔情悲壯
    《勇敢的心》(Braveheart)是一部於1995年出品的美國電影,情節根據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的事跡改編,澳大利亞著名電影人梅爾·吉勃遜擔任該片的導演、主角和製片人,蘇菲.瑪索飾演英格蘭王妃伊莎貝拉(法國公主)。
  • 《北歐神話》:從冰與火之歌到諸神的黃昏 悲壯史詩的生命意志
    北歐神話,是指古斯堪地那維亞人或北歐人的原始信仰,而他們的英雄傳說也包括在內。北歐神話最早且最重要的傳述者和填補者應該都是古詩人,內容有些像我國西藏和蒙古那種吟唱的史詩。一類來自挪威的古詩人,北歐神話經典《大埃達》所描述的景致習俗都是較南方的挪威。另一個就是冰島,相傳在公元1056年到1133年編輯了《大埃達》的薩蒙德,從冰島搜集了很多素材。
  • 愛爾蘭成為歐洲英語普及率最高的國家!
    越來越多的移民把注意力轉向了更有潛力的歐洲國家。歐洲國家大多是在歐盟、申根、歐元區等國際組織。這些組織為歐洲國家提供了相應的便利。而且,歐洲國家在教育、醫療、生活環境、食品安全指標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所以現在歐盟護照項目非常受歡迎。但如果真正的移民想在歐洲生活,他們可能不得不考慮在歐洲學習一門新語言的問題,那麼他們會儘量選擇生活在英語普及率高的歐洲國家?
  • 深度洞察Z世代喜好 紀錄片《我們的浪潮》拓荒青年精神角落
    在《愈夜愈潮》中,體驗者朱婧汐在柏林遇到的大部分人都很難用某一特定的職業去定義,他們不再依靠一份穩定的工作去維繫生活,而是從事各種各樣的事情,去為自己營造享受生活的空間。Grisha不在意派對有多少人參加,他認為派對上的音樂和朋友才是最重要的。而這種處事態度,恰恰是Z世代青年的特徵之一。
  • 愛爾蘭球迷悲壯大合唱感動全世界
    在比賽的最後時刻,面對愛爾蘭即將成為歐洲杯首支被淘汰的球隊,上萬名在現場看球的愛爾蘭球迷沒有像很多國家的球迷一樣狂噓自己的主隊,而是突然開始合唱一首著名的愛爾蘭足球歌曲,來為球隊打氣。面對這溫暖而悲涼的一幕,所有的球迷和記者都被深深地打動了,連很多西班牙記者都向愛爾蘭球迷豎起了大拇指。有西班牙媒體賽後評價,「失敗者,原來也可以發出整個夜晚的最強音。」
  • 三文魚洄遊,一個悲壯悽美的故事
    三文魚的一生,有許多連科學都無從解釋的傳奇,它們小時沿江河湖海順流而下的生長,長到成熟期則逆流而上重返出生地產籽。從生到死,它們都是為了生存而拼命掙扎,為了物種的延續而繁衍生息,生生不息,可謂是充滿著悽美、悲壯和傳奇的一生,令人嘆為觀止,其百折不撓的精神令人敬佩。
  • 拓荒、追風、騙補,未竟的中國汽車夢
    從三九集團到央企高官再到尹同躍,詹夏來的「三顧茅廬」,去的都是不同的茅草屋。儘管尹同躍是作為計劃的第三任去為技術拓荒,但好歹也是大佬的備胎,不算丟人。何況這位理工男自己也說他不想「再幫洋人奶孩子」了。 尹同躍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與一個頗具時代背景的詞語「合資經營」,有著深刻地聯繫。 如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曾真的計劃過要建一個三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