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走吧網特約攝影師 林中漫步Jenny
三文魚一一也叫做鮭魚,在中國的東北又叫大馬哈魚,它是一種具有獨特習性的鹹、淡水兩棲魚種,幼魚一般孵化於山澗中河床較淺,水流平緩的淡水之中。
三文魚的一生,有許多連科學都無從解釋的傳奇,它們小時沿江河湖海順流而下的生長,長到成熟期則逆流而上重返出生地產籽。
從生到死,它們都是為了生存而拼命掙扎,為了物種的延續而繁衍生息,生生不息,可謂是充滿著悽美、悲壯和傳奇的一生,令人嘆為觀止,其百折不撓的精神令人敬佩。
據資料記載,三文魚的生長周期為4年,每一對雌魚和雄魚大約能產4000個左右的魚卵,在其孵化過程中,大量的魚卵都被其他魚類、鳥類吃掉,倖存下來的長成幼魚。
到了春天幼魚順流而下進入湖裡,一年後再順流從淡水區進入大海,沿太平洋遊走,直至的白令海流域,其間它們要躲避其他魚類、鳥類的追殺以及人類的捕食,生存環境險象環生,四年後,在經歷無數艱難險阻,倖存下來的才能長到約三公斤左右的成熟三文魚。
秋季來臨,三文魚開始沿著它們的出海路線折返,開啟它們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悲壯的旅程一一一逆流而上返回它們的出生地產卵,以使種群繁洐生息。
三文魚為什麼甘冒那麼大的風險返回出生地產卵?在沒有技術沒有導航系統的情況下,它們是依靠什麼找到回家的路的?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都無從解釋「三文魚洄遊」這一科學奇觀。在洄遊的途中,三文魚會遭遇到各種天敵,因為其肉質鮮美,它們成為魚類,鳥類,獸類及人類的口中食,盤中餐,可謂是九死一生。
據加拿大漁業海洋局統計,每對三文魚產下4000顆魚籽,大約有800條小魚孵化倖存下來,在遊向湖泊大海過程中大量被捕食,大約有200條到達大海,4年後能洄遊的僅剩10條,其中約8條被人類捕食,能夠最終回到產卵地的只有2條。
而三文魚一旦洄遊到淡水區域便會停止進食,僅靠身體中儲存的脂肪和能量為生,成群結隊,穿過山澗、峽谷、急流和險灘,甚至逆流拼命跳躍,衝過數十英尺高的障礙,而在跳躍衝擊激流險灘過程中,會有大量三文魚因精疲力盡或撞擊到巖石而死。
加拿大BC省亞當斯河流域,是三文魚洄遊重點區域之一,平日裡翡翠般清澈見底的河流,在九,十月份左右,一時間黑壓壓的,被洄遊的三文魚幾乎擠滿了河道,觸手可及,且隨處可見不停躍出水面的三文魚。
清靜的河水流動著泛著白泡,喧鬧異常,蔚為壯觀。而此時,生活在食物鏈頂端的棕熊也出現了,飽食終日,盡情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饕餮盛宴,為過冬儲備脂肪和能量。
而三文魚面對強敵仍逆水搏擊,一往無前,它們的身體在洄遊過程中漸漸變成猩紅,面目變得猙獰,據說是因為用力過猛,崩裂了血管,肌膚被鮮血浸透所致。而絕大部份的三文魚都死於洄遊途中。
待到倖存的小部份三文魚到達它們生活過的清溪和布滿砂礫、鵝卵石的河床上,它們便開始成雙成對的用尾鰭在砂礫上鏟開一個坑,開始授精產卵,然後再晃動尾鰭,用砂礫掩蓋住產下的卵。
它們在完成產卵任務後,終將精疲力竭地死去,有的尚未死去的三文魚會採取自殺式的方式不停地跳躍,直至疲勞死亡,悽美而又悲壯的完成它們繁洐和生命循環的使命。
而它們的屍身則靜靜躺在河底或砂礫上,甚至被河水衝刷成碎片,河水冰冷刺骨,冬季大雪覆蓋,三文魚不會腐爛,到來年開春,魚籽孵化出來後,保存下來的屍身又成為哺育小魚成長的最佳食物。三文魚出於什麼原由主動採取自殺式死亡方式的這一奇特現象,仍是科學界的一大未解之迷。
為了生存,為了繁洐,義無反顧,生生不息,悽美、悲壯、史詩般的三文魚洄遊這一自然奇觀,讓人們對三文魚充滿敬意,加拿大人常說:三文魚滋養了生長在北美大地上的大部份生靈,而當地土著人對三文魚更是敬重,沿亞當斯河流塑有許多紀念三文魚的圖騰。
更可喜的是,為了減輕三文魚洄遊途中的艱辛,美加兩國出資幾億元,在被稱為「死亡峽谷」的河道兩邊修建了通道,幫助三文魚避開湍急的河谷,從水流平緩的通道順利遊回它們的出生地,這為減少三文魚洄遊途中的死亡率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在加拿大,對於三文魚的捕撈也有嚴格的規定,按計劃捕魚不得肆意濫捕。2006年,加拿大還通過了《大西洋三文魚保護計劃》,是北美地區最大的淡水資源保護計劃。
正因為有著嚴格的管理和對大自然有效的保護,三文魚洄遊產卵的數量逐年增加,許多曾經三文魚絕跡的河流也再次出現三文魚的身影,我們才有幸一睹三文魚洄遊這一神奇的自然奇觀。
三文魚的那種堅定的使命感和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精神也值得人們深深地敬佩和學習。它們身上存在的許多基因密碼更有待於科學去研究和發現。生存、生命和輪迴,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是一個永久的、生生不息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