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得相信點什麼,奧古斯丁說:「相信你所沒有看到的,你就會看到你所相信的。」這裡所說的相信,其實就是信仰。
孔子說:「食色性也」。什麼是「性」呢?《中庸》詮釋說:「天命是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意是,天所賦予人的東西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依照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化。
人經教化而有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信仰。倘若沒有精神信仰,唯有飲食男女,則人與動物無異。
信仰是什麼?有一個簡單的公式:信仰=理性+情感。對於信仰的具體含義,中外思想家曾作出各種解釋。在《聖經》中,「信仰」一詞的含義是「堅定」。
——《舊約》解釋說:「信仰就是所希望的事物的實質,是未見之事物的確證。」
——在《恐懼與顫傈》一書中,丹麥哲學家克爾愷郭爾說:「信仰是人心中最高的情感。也許,在每一世代中,……沒有一個人超越它。」
——在《文化與人生》一書中,中國哲學家賀麟說:「信仰是使個性堅強、行為持久、態度真誠、意志集中的一種知識形態。」
——《漢語大詞典》的解釋為:「信仰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
顯然,信仰的含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作出解釋。概而論之,信仰是理性信念的情感化。信仰是人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或人等的信服和崇拜,帶有個性傾向。
宗白華有一首詩名曰《信仰》:
紅日初生時,
我心中開了信仰之花。
我信仰太陽
如我的父!
我信仰月亮
如我的母!
我信仰眾星
如我的兄弟!
我信仰萬花
如我的姊妹!
我信仰流雲
如我的愛!
我信仰
一切都是神
我信仰
我也是神!
詩中的「我」,信仰大自然之日月星辰、萬花流雲,也信仰藝術以及「我」自己。「一切都是神」,「我也是神」,合契於自然宇宙、社會人生,其間滲融著對「神」的崇拜、對信仰也是對理想的執著,詩人以審美的眼光視自然萬物如血親。這是從美學高度來俯瞰人際倫理,並將其看作自然與人心的渾然交融。
這也是《周易》的精神,一種太極圓融之美。它顯現為剛健有為的人生與生生不息的人生追求,是人的精神信仰臻於太極美境的象徵。中華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按照儒家的精神信仰,宇宙是一個有情有義的生命大和諧,是一個天地交泰,萬物和生,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生命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人居於核心地位,是天地大化流行的生命發端處,是「天地之靈明」。儒家聖人之教,要旨在使人成「仁」,即把人教育成具有愛的情感,並明人倫、守秩序,達到道德自覺的人。這樣的人即「仁人」,具有君子的修為和德性。
教育,廣義而言是文化,文化的靈魂是信仰。教育是理想的事業,理想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信念是人們對於理想的堅定而穩定的信仰。只有崇高的理想,才能給人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堅強意志;只有堅定的信仰,才能使人執著的前行,有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
今天,信仰的危機,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託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說:「從來沒有那麼多國家裡的那麼多的人民,甚至是受過教育的和老於世故的人,感到精神上如此空虛與沉淪,好像生活在混亂和咆哮的思想大旋渦之中。互相衝突和矛盾的觀點,震撼著每個人的精神世界。」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生存競爭激烈且泛化,這一時代特徵深刻地影響著教育,也對教師的內心世界形成很大的衝擊。外在世界的變幻不定,既容易造成人們理想信仰的迷失,又強化了人們對精神家園的渴望,強烈地期盼能有穩定的終極價值目標支撐起心靈深處的信仰。
教師作為教育者,這種渴望與期盼尤其強烈,他們也特別地敏感和矛盾——渴望理解教育與人生的終極意義,卻又懷疑各種意義闡述的真實性。因此,他們特別地需要有榜樣的示範,有導師的指引。他們所需要的導師,是有思想穿透力的,能回應他們的困惑,更是能率先垂範、以身作則的人。
從教師信仰的視角切入,我們似乎可以理解波瀾壯闊的新教育現象。新教育實驗之所以能迅猛地席捲全國,在中國大地形成蔚為壯觀的蓬勃景象,最為重要的是給了教師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讓他們的心靈有了寄託,找到了人格的尊嚴,有了職業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相信歲月,相信種子」,成為新教育人共同的信仰。
一個不可否定的因素是,新教育實驗倡導者朱永新教授的人格魅力。倡導者自身信仰的堅定、理想的高遠、踐行的執著,感染、召喚、激勵著更多的教師投身新教育行動。倡導者同時作為理想信仰的化身,朱永新不但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教師的困惑,而且身體力行示範著人生該怎樣度過,教育者該怎樣行走。
新教育實驗讓廣大教師在生活世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們有了真實而鮮活的教育信仰。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之成仁,《周易》之圓融,宗白華的美學倫理,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終極點在信仰的虔誠、心靈的自由和生命的自覺。